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0月09日 星期三

    越过风雨桥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0月09日   03 版)

        ■徐贵祥

        十二年前,一道命令把我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坦率地说,当主任可以,当老师不行;写书可以,教书不行。在我看来,文学创作这门手艺,师傅带徒弟往往行之有效,可是在课堂上,面对基础参差、禀赋各异的前高中生,要想把创作的那点经验和窍门灌输下去,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到军艺工作,正好赶上徐彤那一届即将毕业,十篇论文摆到面前,头都大了。当时心想,我要是把学生的论文都看明白了,会出现什么情况,是更会写小说呢,还是不会写小说了? 可是,看不懂还要看,还要打分,还要写评语。想想,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后来徐彤考研成功,选择我为导师,在签署“双向选择协议”的时候,我跟她有言在先,我只负责指导创作,至于做学问、撰写毕业论文,恐怕爱莫能助。她毫不含糊地表示,她只跟我学写小说,其他学业方面的事情,由她自己搞定。于是,徐彤成了我名下的研究生,也是我教学生涯唯一的学术硕士。这回可以放开手脚教她写小说了吧,可还是不行,我很快就发现这个学生不好带,一是因为她读书太多,你讲什么她都知道;二是她太有主见,你讲什么她都要琢磨琢磨。好在,在多次交锋中,我也暗暗受益。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确是经验之谈。

        我对徐彤的认识,是从她的毕业论文《王昌龄边塞诗新探》开始的,洋洋洒洒三万余字,看得我头昏脑涨。王昌龄的诗读过,但是不系统,也不深入,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尚在读本科的徐彤却像一个学究一样,上至美学特征,下到形式体例,旁征博引,条分缕析,阅读这样的论文,简直就是应考,哪里还顾得上吹毛求疵呢,只好大笔一挥:优秀。

        能在徐彤面前显示一点师道尊严的,只能拿作品说话了。记得当时国家广电总局有一个“青年编剧扶持项目”,指定几所高校,每年评选十部电影剧本,入选者获奖金两万元人民币。我接手评审的第一届,就有徐彤的《朱砂痣》,详细情况记不得了,反正写得很好——顺便插一句,徐彤在军艺读书时期连续三年获得这项荣誉,共获奖金六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这个学生一边读书,还捎带着可以养活一家人。后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修订政策,规定一个学生在读期间,入选“青年编剧扶持计划”,最多不得超过两届——这是后话了。

        《朱砂痣》我不仅看懂了,还毫不客气指出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让她严格按照我的意见修改。她确实照办了,而且改后的稿子超出我的预期,我不认为这是她屈服于我的“主评委”头衔的结果,在创作经验方面,她对我不得不服气。

        以后断续知道了《朱砂痣》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好像有点神奇。据徐彤自己说,读大二的某日夜晚,她在宿舍台灯下翻看《古文观止》时,恰翻到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她一直喜爱的篇目,她注意到注释里有这样一行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二十七岁。”不可思议的是,她当晚就梦见一个面容模糊的男人,唯有眉心中央的一颗红痣,赫然入目。半梦半醒间,她混沌的脑海中开始酝酿某些东西,此后几年,梦中的人物一直在她眼前盘旋,而围绕这个人物的种种奇遇也开始发生,小说《朱砂痣》于是应运而生。

        我不能确定徐彤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能走多远,我一直认为,兴趣就是天才,兴趣决定成功。显然,徐彤对于创作有着极大的兴趣。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艺术创作难得的境界,或许,正是因为日有所思和夜有所梦,才能做到笔下有情、纸上有美。

        2014年,我们同《人民文学》杂志社一道,编辑“军事文学专号”,几十名作者当中,徐彤是惟一的在校学生,她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风雨桥》:军校联演联训,Y校女学员王琳同Z校男学员夏之恒同在一个联训小组,夏之恒其人自命不凡,与人相处傲慢冷漠,只因多读了几本战史战例,便常以坦克战专家自居,动不动就拿经典战例同教员叫板,同学们背地里给他起了个绰号:赵二括,意指纸上谈兵。总之,名声不算太好。一次,王琳目睹了夏之恒和教官争论的全过程,从夏之恒的身上,王琳隐约感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

        我很喜欢这个小说,特别是作品营造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般雄浑的意境和在这宏大背景下小人物微妙的感情波动,扣人心弦。但是看了几遍,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把徐彤叫着谈了一次话,总算明白了,这个故事没有生活根基,只是建立在瞬间感觉的基础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好奇,并听说这个人很不走运,于是多了一分关注,然而在这两个人之间,直到联训结束、直到天各一方也没有发生故事,小说没有激活。后来我给她建议,把停滞不前的人物关系往前再走一小步,比爱情少一点,比友情多一点,设置一个可以把两个人粘连在一起的场景,最好让他们面临同一个挫折、同一个难题、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总之,要让他们“摩擦起电”。

        徐彤悟性很高,很快就找到了修改方案,设计了一个情节:在夏之恒同教员发生争论的那个晚上,王琳发现笔记本不见了,到白天训练用的坦克里寻找,意外地看见夏之恒潜伏在坦克里记录数据——这个“一根筋”并没有放下白天的争论,仍然不遗余力地寻找颠覆教员理论的依据。二人刚说几句话,外面传来说话声,原来是检查装备的人来了,顿时危机四伏,“在这个漆黑坦克的内脏里,此时此刻,只有我们两个相识的陌生人被迫挤在一起,一个正常的人和一个不正常的人因为一个不正常的理由被围困在一个铁堡垒里,似乎正相依为命,好像要风雨同舟……”

        黑灯瞎火,被教员和同学们发现一男一女拥挤在坦克里,未知的结局将会出现什么? 就在这几乎让人窒息的等待中,一个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一声巨响突然闯进我的思维空间,我看见眼前灯火通明,各种仪表像星星般闪烁着。夏之恒神情专注,表情亢奋,正在摆弄操纵杆……天呐,我和夏之恒的坦克正在隆重启程,那一瞬间,我差点儿激动得叫出声来,这太过瘾了,太刺激了,外面是两校领导、教官、同学……芸芸众生,还有秩序、规则、纪律,还有毕业分配……统统见鬼去吧,我和一个异校同学、一个疯子,驾驶坦克私奔了,我们要到月球上去,再见,拜拜……”

        当然,这只是王琳的幻觉,这个幻觉写得巧妙,把一个军校女学员内心深处的感情表达出来了,更妙的是,夏之恒随即就把她的幻觉变成了现实,坦克在王琳惊恐的制止声中、在一片尖叫声中夺路而出,直到风雨桥头才停下,夏之恒把王琳赶下车,“他从小圆门中露出个脑袋,得意洋洋地朝我挥手告别,居然还说:‘你在这里头不怕说不清楚,我还怕说不清楚呢!’”“为了这句话,我差点儿又再爬上坦克,去踢他一脚。”

        夏之恒此举,是为了“掩护战友”,后果是他因此被取消了评选优秀学员的资格,却也因祸得福,被分配到他一直梦想的边疆,“沙漠之狐”的理想未必如愿以偿,排兵布阵的天地当真更为广阔。“夜奔风雨桥头”一个情节,使两个本来没有多少联系的人内心深处有了联系,有了牵挂,有了“暗号照旧,左手戴手套”的默契。这个没有故事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种没有爱情的爱情、比世俗爱情更能击中人心的力量。

        风雨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训练基地在人工河上架起的一座挫折之桥、失败之桥,乃至死亡之桥,也是小说结构往前延伸的出发点。夏之恒同教员的矛盾在于,练为战还是练为看,是严格按战斗力标准检验实战能力,义无反顾越过这座桥,还是为了安全应付考核四平八稳地绕过这座桥。在和平环境里生活久了,人们难免有侥幸心理,多数学员和教官自然选择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心照不宣,皆大欢喜,只有夏之恒这样不识时务的人才会坚持走风雨桥。

        夏之恒是个理想人物,被世俗视为神经不正常,这不是他的错,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里,正常的往往只能被理解为不正常。作者选择这么一个人物,正是因为她敏锐地感受到一种不正常的眼光,洞悉了时代的扭曲。这种不正常和扭曲萦绕在她心头,让她在迷茫中竭力远望,捕捉理想之光,直到几年后,写下了《远山,远山》。

        《远山,远山》似乎离人间烟火更远了,边关冷月,雪山长河,寒冷寂寥的军营,尘土飞扬的沙场……边塞诗中的意象时隐时现,同现实语境契合得天衣无缝。夏之恒的生命之光在这雄浑辽阔的天地里旋转沉浮,以一个坦克连长的身份续写戍边的壮烈。千里之外,当年的某些同学已经获得了安逸的生活,茶余饭后把他作为一个笑话。只有王琳,从内部资料上捕捉他的气息,关注他的每一次成功和挫折,仰望星空眺望着他的身影,默默地成为他的远方知音和知己——依然是没有爱情,依然是远距离牵挂,恰好是这一缕若即若离的丝线,传递着当代军人之间特殊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军人职业的理解——只有越过风雨桥,才能到达远山。

        徐彤没有在基层部队工作过,当然也没有带过兵,她对于军营生活的体验,基本上都来自军校,主要是参加联训联演。令人感慨的是,就这么一点可怜的生活积累,她仍然把小说写得有鼻子有眼,军营一日生活秩序、军事地形学、装甲兵攻防战术等等常识性的军事元素,信手拈来,使得作品弥漫着独特的军事文化气息。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徐彤的作品被选入中华文学基金会“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巧合的是,二十八年前,我也曾经得到该基金会的资助、出版了我的第一部小说集《弹道无痕》,评委会特意安排我这颗老星星为徐彤这颗小星星的作品作序。重读徐彤的作品,除了“后生可畏”的喜悦,也有“百尺竿头”的期待。在我看来,徐彤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相对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特别是对于唐宋边塞诗情有独钟,心得颇新,为她的创作铺垫了铁马冰河的底色;二是相对丰富的军事历史知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现实主义逼真的语境;三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深层发现和深刻表达的品质,传统的叙事表象内里隐含着现代性的美学追求。

        生活阅历的欠缺不是问题,时间会给她补上这一课。技巧也不是问题,写多了就好了,写多了就知道如何控制叙事节奏了,写多了就知道让人物牵引作品走而不是让故事牵着人物的鼻子走了。我对徐彤的希望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坚持从生活中来,从人物出发,从寻常生活中捕捉不同寻常的细节,从司空见惯的行为方式中捕捉微妙而隐秘的情感,写出真实背后的真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