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对《通典》要进行“整本书阅读”

    孙州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9月18日   16 版)

        唐代杜佑史学巨著《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专书,共二百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门,每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在我国史部文献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开拓意义。《通典》以其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及对后世典志体著作编纂的影响,成为所有研治中古史的学者案头的必备书籍。《四库总目提要》评价《通典》:“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皆为有用之实学……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史学大家严耕望先生曾开过一个中国中古史领域的必读入门书单(《中国中古史入门书目》,收入《严耕望史学论文集》),共10种史籍,按重要性排列,杜佑《通典》列第四,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后。可见自古以来,《通典》一书都备受史家推崇。

        然而相比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部文献,学界当前对《通典》的研究和利用状况还显得有些薄弱。目前,学界对《通典》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不多,如《〈通典〉西域文献要注》《通典食货典校笺》《通典:典章制度的总汇》等,多拘于“九门”中的某一门类。由此可见,对《通典》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利用、推动“《通典》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由清华大学历史系顾涛教授主编的《礼制与边疆:〈通典〉与中国制度传统》一书(下称“本书”),近期已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此书围绕着“礼制与边疆”两大主题,收录了近年来《通典》研究及与《通典》相关的中国古代礼制专题研究论文17篇。文集主体部分共三大板块:“政制书写与《通典》模式”“《礼典》与汉唐礼制”“《通典》与汉唐边疆”,此外还收录若干篇关于研读、利用《通典》进行研究的概述性文章。各篇文章的作者主要为《通典》研究和礼学、中古史等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从其关注的领域出发,各擅胜场,相得益彰。

        一、整体研究:凸显新视角、新方法、新问题

        《通典》作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史的开创之作,内容博大精深,历来为人所重。就对《通典》的研究而言,吴丽娱和顾涛提出,目前学界对《通典》的认识和定性仍不够深入准确,这直接影响了对《通典》的研究利用,主要表现在,占《礼典》200卷篇幅一半之多的《礼典》以及《边防典》这两部分在学术界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研究成果不显,对《通典》在制度史尤其是礼制研究方面的意义关注不够。本书则从《礼典》与《边防典》切入,收录这两大主题的论文10篇,堪称“开掘《礼典》和《边防典》研究的先锋队”(顾涛《编后记》)。

        顾涛认为,要突破当前《通典》研究所面临的困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冲破阅读与理解的障碍”,因此他疾呼对《通典》进行“整本书阅读”。对《通典》的“整本书阅读”倡议,面向的是当下在阅读、研究《通典》上的两个弊病:宏观上,研究者多仅把《通典》视作材料库;微观上,忽视《礼典》对研究中古礼制的基础意义。前者,笔者将其概括为对《通典》的研究多以选取与自己研究题目有关史料的某种实用主义,由此造成“《通典》的流于工具书化”的研究现状;后者则在书中有精当表述,如吴丽娱指出,当下学界对于关乎制度史研究的核心史籍的利用、研读还很不够,“对核心的、特别关系制度史的史籍,重视程度减少,包括《通典》《开元礼》《唐六典》等,目前用到往往只是检索,贯通性阅读、钻研减少,意味着本来应具备的基本功被忽略了。其结果是基础性的制度史研究少人问津,成了薄弱环节”。她呼吁“要对如《通典》这样一些具有代表性、开创性的传世史书和相关制度史研究引起重视,以便能够打下更深厚、坚实的基础,从整体上拓宽我们的研究路径和视野”。顾涛则以《礼典》所在第一项礼制“郊天”为个案,结合杜佑的生平和所在时代特点,站在整个唐代经学发展的角度,揣摩杜佑写作《通典》的思路、用意,“对杜佑所寄寓其中的覃思精蕴”,做了探掘的尝试。本书“《礼典》与汉唐礼制”部分正是基于编者的这些思考,汇总了深入而有新意的思考,为学界研究利用《通典》尤其是《礼典》提供了启发和新的思路。

        二、开拓视野:跨国别、跨文化的开阔视域

        如果说礼制是塑造着唐代中华文明的“内在中枢神经”,那边疆则是“末梢”,它代表着分裂之后隋唐重新一统的中华文化与周边文明的冲突、碰撞与交流融合,本书并未将《通典》研究的话题局限在主流汉文化或中华文化的范围内,展现了跨文化、跨国别的学术视域。

        本书“《通典》与汉唐边疆”版块收录的三篇文章《汉代的蛮夷“保塞”》《南方民族的两种华夏化路径——蛮在〈通典〉之前的知识谱系》《群采与资治:〈通典·突厥传〉的史料价值》,围绕着《通典·边防典》,对文化冲突与交流融合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如书中收录了日本学者福原启郎《内藤湖南讲进考——为什么以杜佑〈通典〉为主题》的译文,该文从内藤湖南1931年为昭和天皇“进讲”事(以杜佑的《通典·礼典》中“立尸义”一节为主题)出发,对内藤湖南的历史观及其对日本时局、天皇制的大胆看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由此文亦可窥见以《通典》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史籍,对一千多年后日本近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张国刚《略谈〈通典〉的意义》一文将视域扩大到公元八世纪的全球,以唐朝杜佑编撰《通典》事与同时期的西方东罗马帝国编纂的罗马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二者均为东、西文明重要的遗产,“罗马法典与唐朝的礼典是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体现了东、西方“礼”与“法”、“制”与“治”的政治文化差异。书中“《通典》与汉唐边疆”部分立论宏远,视域开阔,拓宽了学者研究《通典》的视野与思路。

        总而言之,《礼制与边疆:〈通典〉与中国制度传统》立足新方法,着眼新视域,提出新问题,展现了主编和诸位作者推进《通典》研究的学术雄心。相信本书的出版 必将有力促进中   《礼制与边疆:,〈通典〉与中国制古史及礼学等领域研 度传统》,顾涛主编,凤凰出版社究的新进展     2024年4月第一版,9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