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科学出版社成立70周年——“我与科学出版社”专题文章
    航天科技进步和航天强国建设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起到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凝聚力的作用。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绕、着、巡”的世界壮举。在本文撰写期间,“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已圆满完成月背采样返回任务。中国航天乘风破浪,高歌猛进,不断续写着华丽篇章。

    《征程》:走向宇宙的永恒之路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9月18日   18 版)

        ■曲少杰

        宇宙社会学:人与宇宙

        人与宇宙的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深刻而复杂的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

        从科学角度来看,人类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宇宙的年龄和规模远远超出人类的历史和影响范围,人类通过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来探索宇宙的奥秘,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从哲学角度来看,哲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意义,不同的哲学流派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宇宙主义,都在尝试解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也有着不同的宇宙观,这些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对宇宙的理解。从个体角度,每个人通过个人观察、体验和内省来理解自己与宇宙的关系。这种理解可以是感性的、直觉的,也可以是理性的、批判的。科学提供了关于宇宙的知识和理论,而哲学、宗教、文化和个人体验则提供了更深层、更主观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视角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人与宇宙关系的全面理解。

        中国古人几千年前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和自然受共同的客观规律约束,所以人事应顺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作家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三体2——黑暗森林》中提出了“宇宙社会学”这一概念,在所有文明都以生存为第一需求且具有扩张性、宇宙中物质总量守恒的设定下,宇宙各个文明或隐藏自己,或毁灭他人。作者为这种模型起名为“黑暗森林法则”,意为宇宙中的文明就像在黑暗森林中潜行的猎人,一旦听到任何人的动静(发现了宇宙中的其他文明),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必然会首先发起攻击消灭对方。虽然这种设定很残酷,但也是源于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省与思考。考虑到人类本身就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社会学”的含义不仅是文明之间的竞争,还应强调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因为人类社会与宇宙系统之间在不同尺度上都存在着普遍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东京大学天文学家王涛指出,宇宙学中的复杂系统——星系,与社会学中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系统——城市组织,经济活动,人口增长等,两类复杂系统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的性质和规律,这促使更多的人脱离学科体系的固有思维,从更多样化的角度思考这个复杂世界。例如,星系的分布和城市的分布非常相似,二者均有明显的聚居行为,均可以用简单的幂律分布来描述,这种简单的幂律分布,又称为标度不变性,是许多复杂系统的共性(太阳

        耀斑的能量分布、地震烈度、城市人口、网站点击率的分布、人类语言中用词的频率分布等);社会学中用来描述人类财富分配不均程度的基尼系数,也被天文学家用来描述不同星系中恒星亮度的分布特点;星系的恒星形成率与恒星分布密度、人类社会的人口出生率与人口密度,都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当然,星系乃至宇宙这一复杂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系统之间的联系远远不止这些。这或许说明支配宇宙和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规律可能存在很强的内禀相似性。

        在物理学的理论中,多粒子系统中的单个粒子的运动无法描述,但是大量粒子的运动是可以精确描述的。如同人类社会,人口以亿计,达到了统计学的数量级,预测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如此数量级的人类社会动向就可以通过统计科学来预测。其实在现实中有很多科学理论与此相似且相互关联,如控制论、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控制论是二战后由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创立,主要用来控制和优化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比如电机、飞机、导弹等,钱学森在美国期间也写过《工程控制论》。后来人们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抽象出了系统的概念,形成系统科学。如果将人类社会和宇宙星系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就会发现人类的宏观经济活动和人口变化等社会规律与星系演化规律之间的奇妙相似性。

        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我们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尺度、不同角度去全方位思考和认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航天科技:探索宇宙,兴业安邦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也在不断拓展对人类自身角色的认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探索手段也更加先进和丰富,从无人到载人,从地球到月球、各大行星甚至飞出太阳系,从空间站到月球基地甚至火星基地,人类正在尝试走出地球摇篮,不断向太空扩展生存空间的边界。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反过来,人类探索宇宙的努力也不断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对人类文明的未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探索宇宙需要通过许多航天工程任务来实现,面临着众多复杂的技术难题,如火箭发射、轨道计算、制导控制、生命保障、卫星通信、导航定位、遥感技术等,这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众多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

        通过持续的探索,人类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生命的起源等科学问题,提升了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水平。同时,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勇敢探索的精神,也激励着人类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航天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航天科技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也是国家安全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包括“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天问”探火、“羲和”逐日、“天宫”空间站等重大工程的成功,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强调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这不仅体现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反映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独立性和竞争力的需求。通过自主创新的航天技术,中国在全球航天领域占据了重要席位。

        在增强国家安全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航天科技发展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战略能力和巩固安全防线,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航天产业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提升大国地位方面,航天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航天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供了支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航天项目的成功,国家可以展示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形象和地位,以及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

        在展示制度优势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方面,航天事业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和宇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它也激发了国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了全民科学素质。

        航天科技进步和航天强国建设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起到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凝聚力的作用。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绕、着、巡”的世界壮举。在本文撰写期间,“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已圆满完成月背采样返回任务。中国航天乘风破浪,高歌猛进,不断续写着华丽篇章。

        百年大变局,科普正当时

        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突破,作为地球主宰的人类终将走出地球摇篮,成为星际物种,这一点毋庸置疑。畅想遥远的未来,人与宇宙的关系值得更多深思;着眼当下的今天,航天科技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需要公众更深入理解。习主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基础学科领域,许多前沿技术亟待突破,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催生。在此形势下,我国的科学与技术事业适逢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相应的科学普及工作也需要利用更好的载体和更有效的手段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公众体会到了科学的乐趣,感受到了科学的温度。然而,当前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公众科学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仍远远落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仅是国家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任务。面对新时代新需求,如何更有效地普及科学和前沿问题,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017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发起“科学与未来:院士科普丛书”项目,由科学出版社负责组织丛书的编写与发行工作。这套丛书凝聚了一大批关注科技前沿、科学文化和人类未来的院士专家,围绕众多令人期待的科学问题,推出一系列颇具思想性和启发性的科普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认识世界。

        考虑到航天事业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航天事业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影响,科学出版社经过研究决定,将航天和宇宙探索确定为“科学与未来:院士科普丛书”首批十册的主题之一,并邀请航天院士叶培建领衔的团队来创作。团队核心成员曲少杰等人都是参与“嫦娥”探月工程的一线工程师精英,大家对科普工作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也深知这套丛书的分量,在繁忙的航天业务工作之余,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团队在叶培建院士统筹指导下,经过多次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确定了创作思路,既要客观阐述人类探索太空和发展航天的历史及成果,又要体现深刻的科学人文思想,引领读者建立科学的宇宙观。经过三年多的打磨,《征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以下简称《征程》)这部作品诞生了,它将太空探索的历史置于整个科学史的宏大背景下,从太空的神秘奇妙入手,内容涵盖了人类自古以来的太空探索主要历程、重要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太空探索工具和手段的基本介绍、当前太空探索中的热点和难点等,并穿插了相关科学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介绍,注重科技知识与科技史、科学思想的融合,启发读者形成系统化思维和科学哲学观。为提高易读性,吸引更多读者上手阅读,书中特地搭配了精美的手绘插画,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帮助公众培养科学兴趣、开阔思维视野、挖掘内在潜能,打造了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航天科普作品。

        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众多重大工程任务捷报频传,为了及时将最新的成果反映到书中,团队在创作过程中数度易稿,不断修订增补。在《征程》启动编写至最终定稿出版期间,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任务“嫦娥四号”、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等重大任务先后获得成功,中国航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日本的“隼鸟2号”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美国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等国外航天任务也取得了成功。这些航天壮举都在世界航天史和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在《征程》中占了一席之地。

        科学出版社作为国内科技出版主力军,编辑团队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对书稿进行了严格的编审把关,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确保了作品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质量。

        在创作团队和编辑团队的紧密合作与高效推进下,《征程》作为“科学与未来:院士科普丛书”项目的首批首册图书作品出版面世,获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杨玉良和周志鑫联袂推荐,并先后荣获"典赞·2021科普中国"年度十大科普作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度优秀畅销书、2022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推荐原创科普图书、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等国家级及行业奖项。在科学出版社的筹划组织下,《征程》还入选了"丝路书香工程",已出版发行了法语版,土耳其语版也将于近期完成,这对于“一带一路”文化输出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该书,配合“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4.24中国航天日”活动、院士专家科普行、院士专家巡讲等开展的一系列科普宣讲活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效益显著。

        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有助于民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科技发展,从而在投票和公共事务讨论中做出更加理性和科学的决策;有助于公民更好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助于民众对公共政策和科技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减少因误解或无知产生的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团结和凝聚力;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科技改善生活质量,如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健康管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助于全社会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疾病防控等社会问题挑战;有助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对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识别和抵制伪科学和迷信,维护社会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有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探索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去往何处。《征程》这部作品是科学出版社与航天一线科技人员合作的一次成功典范,同时在宇宙基本规律和航天工程技术方面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认知线索。创作团队希冀读者在深入阅读思考之后,能够在回答“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一基本问题时,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够建立宏大的世界观、价值观、宇宙观,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开阔心胸和思维,仰望星辰大海,关爱地球家园,让全人类多一些团结合作,少一些战争冲突,携手面向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科学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愿科学出版社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指引下,策划实施更多重大项目,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不断推出更多精彩作品。

        (作者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科普图书《征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主要作者之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