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任继愈的藏书钤印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9月18日   14 版)

        ■唐吟方

        任继愈不是藏书家,不过作为学者,他一生都在跟书打交道,买书、藏书、读书、编书、著书,一生聚拢了大量图书,构成了他学者生涯里不可忽视的风景线。

        就任继愈的藏书而言,他的买书藏书读书主要为了满足自己阅读的兴趣,另一个目的是围绕学术活动展开的“用书”,藏书里没有孤本秘籍,有的只是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某类专业典籍与相关专业书籍。如果说珍本,可能是同行或前辈在各个时期赠送的签名本,近可观察他的学人交游圈;远则是从签赠本寻觅他所经历的学术流向。还有就是任继愈在读书过程中留下的一些批注,见证他对某些问题的思考痕迹。二十世纪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大量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涌入中土,另一方面中国的学术体制从传统转向现代,这个过程同时反映在学术出版上。那一代学人既接受传统文化,也注重域外历史文化的吸收,除了读传统典籍以外,也大量接触那个时代陆续问世的出版物,包括一些专业领域的译著及外文书,藏书不仅关乎其阅读史,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走向。

        任继愈去世后,他的藏书精华部分由其后人捐赠给清华图书馆,这当然与任继愈夫人冯钟芸曾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职有关。在“任继愈文库”对外开放期间,笔者曾翻阅过其部分藏书,发现任继愈虽然是20世纪30年代成长起来的学人,仍然保留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癖好,买书后喜欢在书上签名钤印,他钤盖在图书上的印章,从我收集到的大约有十方左右,虽然无法与同时代藏书家、作家唐弢、黄裳相比,依然看得到藏书印传统对他的影响。

        任继愈常见的十方藏书章:

        一、潜斋图书,白文,金文,这方印章使用的时间跨越特别大,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都在使用。

        二、任继愈章,朱文,隶书,这是一方时代特征显豁的私人用章,那时被用来领工资或签收邮件,也被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移用作藏书章钤盖。不单是任继愈一辈,往前推,像他们的前辈,如陈寅恪也是如此用印。此印钤盖于1995年出版的《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

        三、任继愈,宽边朱文小印,大篆,篆刻较精美,三字排布,循疏处疏密处密的章法。

        四、任继愈,白文,金文,姓名三字从右至左排列,章法颇特别。见于80年代出版物钤用。

        五、任氏藏书,白文,明确为藏书印,钤盖于2001年出版社的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

        六、任继愈印,白文,印文取方势,似受黟山派的影响。钤盖于80年代王叔岷《庄学管窥》。

        七、任继愈章,白文,有界格,隶书。这是一方典型的五、六十年代的私人用章。钤于1955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书。

        八、任继愈印,白文,整方印取方势,刻印者还将“愈”字刻误了,说文无”愈”字,用”瘉“代,故作“疒”头,左边字头应为二横,此印刻成了三横,大概是刻者依样画葫芦,又不解文字来历造成的。此印见于七十年代书籍的钤用。

        九、又之珍藏,半白半朱式,这是一方典型的藏书印,表明藏书者的喜爱,见于21世纪初《李一氓回忆录》钤用。“珍”字取自《六书通》。

        十、任、又之,朱文,作上下式连珠印。刻印者把姓刻成橢圆形,名刻成方形,是否寓意“一方一圆,自成规矩”? 未敢确定。

        以上印章,其中第—、三、四、五、六、八、九、十印带有明显的篆刻艺术倾向,水平高低不一,推测有些得于粉丝的赠送,也有可能是任继愈在北大或某些书市请人刻制的。而二、七印依笔者判断是日常生活用印的移用。

        任继愈在北京图书馆馆长的任上,常用酷似张裕钊的北魏体,应邀为各方题字,因此有人也把专长研究宗教史、哲学史的他称为书法家。事实上以他的藏书为例,早年只署名与盖章,而署名多用钢笔,这是他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私人藏书普遍的做法,以此宣示书的归属,钤印与签名带有明显的权属意味。到了晚年,任继愈依旧沿袭此习,留在藏书上的简记,喜欢用钢笔随意写出。考察他20世纪50年代用印已经出现“某某图书”或“某某藏书”等印,流露出十足的藏书印意味。总观任继愈的藏书印,具有极浓的当代色彩,有诸如印面过大,印章风格无论朱白,似乎都显得粗犷崛强。此外就是他的藏书印并不成系统,与传统藏书章制作精美、形式上朱文多于白文形式相去远。另外,任继愈钤盖藏书印的印泥也不甚讲究。所呈现的诸多特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藏书印传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