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利芬
欣闻韩开春先生“自然学堂博物美文系列”近期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系列包括《水虫记》《家畜记》《涉禽记》《水菜记》《野菜记》和《乔木记》《野果记》(好玩儿的野果)七册。其中,动植物主题平分秋色,是在2021年同系列“植物卷”和“动物卷”基础上的延展。该套书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物性、人性自洽圆融。作者撷菜、木、虫、禽为题,回溯童年过往,叙写日常生活逸闻,科普、民俗、风物、掌故杂糅其间,表现自然风物的美妙意趣,笔触间饱含对自然生灵的热爱和敬畏,达到了知识性、趣味性和质朴诗意的融合。
近年来,不乏“自然”“博物”题眼的散文书写,但像开春这样,将现代与传统、科学性与艺术性契合得如此圆融的着实寥寥。他承袭了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流脉,扎根于中国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沿着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一路绵延而来,颇得“闲适”“素朴”“幽默”的美学真味。
开春写外婆等老年人讲古,写与乡人有过生活关联的轶事,写己身的童年记忆。他这样记录在家门口的汪塘捉蝌蚪的一幕:“多可爱的小家伙们啊,圆圆的身子,细长的尾巴,全身上下黑乎乎的,没有一点儿杂色,就像我们课上的小逗号一不小心跌进了水里,立刻就泡大了好多倍……”如此,读开春的文字,似乎看不到什么技巧,更像是“顺水淌”,反倒生出轻松自由的风味,读之仿佛乡间林荫掠过的风,清气跃然纸上,深具返璞归真的简朴、致味和淳厚亲切随和,具有一种安静心灵、抚慰情绪、休养生息的审美愉悦功能,显示出“闲话风”特有的生动品格。开春将英国随笔的谈论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民间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夹叙夹议”又庄谐杂出的抒写风格。他由骡子及人,谈到“杂种”本身是个中性词,但用到人类身上就成了贬义词,成了很重的骂人的话。面对不熟的罗姓朋友,如果像喊“小李子”一样叫他“罗子”,说不定就会跟你翻脸。此种迁延,可谓俗不伤雅,既不掉书袋,也有文化气息,深得平和恬淡、空疏幽默的艺术境界。
这套书系不特以科普名之,因其太易遮蔽它的广博与丰富。它仿佛乡间原野饱受天风雨露润泽的大树,枝桠繁茂,而科普只是其中一隅。从叙事路径来看,作者先是将科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民俗传说、自身体验之中,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再者,通过科普生活化,增进自然教育的亲民性。不管是他笔下的动物抑或植物,均取自日常生活。不过,开春均能以妙笔化平常为奇趣,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爬梳理趣,细究人情物理,笔调从容、闲逸,于趣味性、知识性、哲理性中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以人与自然之物的互动,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无疑也是有效的“科普”进路。作者写“有情有义的好狗”赛虎,写“寒冷冬夜,一节热藕如何温暖晚归人……”,此种日常化的情感体验不仅激发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认同,还使读者更加亲近动植物,丰富生命链接的向度。
从科普成效来看,该丛书涉及水虫、家畜、野果、涉禽、水菜等400多种动植物,不仅在知识传授上具有重要价值,更有助涵育儿童的科学认知、科学探究、科学实践等能力。首先是促进儿童认知多样性的提升。儿童能够通过品阅多样的动植物故事,深入了解了广泛的自然知识。这种认知多样性能够助力他们建立一个全面的自然界知识体系,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促进整体认知水平的跃升。其次,书中以观察、分类和比较的方法描述了动植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磨砺了儿童的科学思维。例如,《水虫记》中写了18种水虫。作者将这些水虫拟人化,比作超市摆摊设点做生意的,并由此展开趣味十足的对比:卖盐的水黾、卖糖的水螳螂,有时卖盐的跟卖糖的还会打架;《乔木记》中将很多人易混淆的梧桐和泡桐加以对比;《涉禽记》中冠以“鹭”之名的鸟就写了6种,厘其性征,以窥同异。诸如此类对物种展开观察、分类对比分析,助力读者识别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进而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提升生态意识。最后,书中介绍的动植物很多是作者吃过、童年时玩过的,有助于激发儿童的体验和实践意识。儿童在赏读之余,很容易激发兴趣,开展实地观察和探究,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这将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记忆,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学素养全面提升。
由上,开春承袭乡土散文传统,扎根民间、民俗、民事,然其又超越了在民俗风情中寄寓个体对故乡的思恋。在没有多少情节的原生态世俗生活中见得生活的乐趣与情趣,着意释放一种恬适的生活情绪与欣欣然的生活气息。这种叙写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废名而沈从文而汪曾祺,是一条向高的智性和幽深的趣味伸展的路,开春亦是这条路上的“行者”。在简淡致醇的文学肌理之外,他还追寻严谨深入的科学理趣,赋予“闲适”以新的意蕴和艺术魅力,并在文学和科学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在现代中国自然文学的版图上,韩开春的这套自然博物系列是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