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9月04日 星期三

    “演讲”如何“录”

    ——《莫砺锋演讲录》读后

    蒲柏林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9月04日   10 版)

        《莫砺锋演讲录》,莫砺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6月第一版,69.00元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莫砺锋先生在公众讲座、各类会议上的言说化为楮墨,推出《莫砺锋演讲录》。笔者曾是其中多场演讲的听众之一,又幸得亲炙莫老师多年,获赠书而重温,自然能唤起许多亲切的回忆。不过如序中所言,这些记录稿不成系统,出版社何以肯定其价值并都为一集呢? 究其缘由,莫老师不仅是一流的著者,也是一位广受欢迎的讲者。此前出版的《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豆瓣评分高达9.4,已是唐宋诗歌研习者的入门宝笈;以央视“百家讲坛”系列讲座为基础整理出版的《莫砺锋说唐诗》(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莫砺锋评说白居易》(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则盗版横行,读者甚至不辨真伪而索签,其畅销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顾名思义,“演讲”是以口头表达为中心、辅之以身体姿势的交流活动。优秀的演讲者调用十八般武艺,在共同的时空中拉近与听者的距离,借助多感官的沟通方式增强思想传播的感染力。相比论文、专著等文字著述形态,精彩的演讲令人流连,空气中的声波与光影却转瞬即逝,如何留下讲者的风姿惹人苦恼。这既考验讲者的功底,又得看编者的能力。令人欣慰的是,本书的讲者、编者都为此颇费苦心。

        首先说讲者的功底。莫老师没有普通话一甲证书,也并不以唾沫横飞的激情取胜,本书开篇甚至自曝少时“拙于言词,从而沉默寡言,很不适合当教师”。那么,莫老师的讲授魅力何在呢? 私以为,其语调虽缓,但语速适中、思路清晰,多用设问制造波澜,遇到疑难处,总能辅以简洁的解释和形象的譬喻,自然有助于各层次听众接受。《千帆先生与南京大学》中以吃葡萄顺序说明讲座次第,《卖瓜者言》以瓜农、经销商比喻作者和出版社,皆巧妙生动。莫老师曾以“淄博烧烤”比拟《陆浑山火》所写场景,通过演唱流行歌曲《糊涂的爱》引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主题》,更是为演讲贡献了“爆点”。

        听者往往叹服于莫老师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如博士课程“唐宋文学专题”通常以《功底与眼光》开场,老师总能做到恰好在第一课时讲完“功底”部分,再与下课铃声同时结束有关“眼光”的讲解,决不拖堂。即便是临场自由发挥,也能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或许世间确有掌管时间的神,不过正如夫子自道,其讲授能力离不开从中学语文老师到程千帆先生的谆谆教导,而这种教导是可以传授的。笔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一直为先生担心,找工作准备试讲时,方悟工夫之次第。莫老师常说,“想得清楚未必能说清楚,说得清楚未必能写清楚”,这是内容层面上的准备。至于口头表达的技巧,熟悉自己各种情绪状态下的语速后,自然能随意转换时间长度与文本字数。换言之,言说作为表达心志的途径,是书写的基础,也能够与之转化。

        在自觉的言说意识下,莫老师能做到出口成章并不让人意外,这为演讲录的整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老师的现场录音经文本转写后,逻辑清晰而语言流畅,稍加润色即可,甚至无需整理者重理句脉、调整语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整理者徒碌无功。恰恰相反,如何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演讲超越其他著述形式的精彩之处,减少从现场演讲到书面文本的损耗,颇为考验编者能力。至于本书,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努力。

        其一是文字层面的准确清理。莫老师的锡普多不分平翘舌,曾在电视节目中解说《唐宋诗醇》书名取自“醇酒”,字幕却误作“存久”,令人啼笑皆非。要规避这类错误,则有赖编辑老师专业的知识背景和负责的校对态度。

        其二是口述语体的书面转换。相比一板一眼的论文,演讲显得轻松活泼,而实录毕竟采取书面形式,如何拿捏语体分寸则是一大难题。我第一次整理采访稿时,大量保留了“哈哈”“呢”等语气词,试图反映谈话气氛,莫老师则要求删去,因为“口语总是有点噜苏的,改成书面稿就不能这样了”。相比以突兀的语气词割裂书面意脉,本书中的讲稿主要通过保留短句多、设问多和解释多的特征增强现场感。在《千古东坡面面观》中,莫老师不断讲述苏轼的故事,其生动性与典雅性的兼顾正得益于这样的处理方式。

        此外,《唐宋诗词的现代解读》《与南京市中学语文教师谈唐宋诗词》《千古东坡面面观》等篇章后附有现场问答实录。尽管提问者大多并非唐宋文学专业研习者,所提问题也不乏空、偏、怪者,莫老师皆从容应对、循循善诱。这类问题本身也有珍贵的记录价值。相较莫老师培养博士生的读书会问答,面向公众的回答内容则能兼顾听众身份,做到深入浅出并体现应用价值。

        其三是通过现场照片图文互见。责编老师曾四处搜求相关演讲的现场摄影,第26页后的程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2023年10月)、《莫砺锋文集》首发式(2019年4月)现场照即由我拍摄。二者都抓拍到了伸展手臂的姿势——莫老师惯常以之匹配演讲的重点及逻辑关系。又如第218页后的四张照片呈示其不同手势,颇有指挥家的风范。近年来,莫老师也自觉关注着肢体语言对演讲的辅助功能。如“程门问学”公众号推送本书资讯时配以先生模仿拳击动作的动图,这其实是在最后一轮讲授博士课程时,以之形象展示韩孟《斗鸡联句》“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的实录。在去年的上海书展上,莫老师以形象的手势演示唐诗与宋词的关系,在电视新闻中播出后被师母夸奖,遂自言“深受鼓舞”,也体现出对演讲技艺的有意探索。当然,若要演讲录的编者呈现讲者动作实在强人所难,书中插图已然让莫老师的神态、姿势活灵活现,签名现场、观众合影也有营建声景之功——演讲的现场不止有主讲人的声音,还有观众的反响。

        笔者不断强调莫老师对时间、语言及手势的精心设计与控制能力,但人身非机器,现场的魅力在于偶然的“失控”。正如优秀歌手偶然的音准飘忽可以为作品注入浓郁的感情,令我印象最深的现场演讲正有一段意外插曲:在纪念程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讲座《千帆先生与南京大学》中,莫老师讲至程先生在临终前抓住自己的手说自己“对不起黄先生”时,泪水夺眶而出,中断了演讲。这是我唯一一次见到莫老师落泪,因此格外震撼。这一段落与老师、老师的老师相关,师道传承无疑是程门一脉的重要话题。或许正因如此,本书开始于一系列有关师者的演讲,最后以《卖瓜者言》《我与古典诗词》等自述作结。若谓其毫无系统性,恐怕亦非实情。

        据责编透露,莫老师宁愿少拿稿费,也希望能压低此书定价。尽管演讲录下现场一等,但正如讲者自言,“去年在南大课堂里讲完了‘最后一课’,在公共图书馆等场所的讲座也逐渐减少”。对于没有机会现场聆听莫老师演讲的读者来说,此书不失为很好的选择。

        (作者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