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授人以渔”之书

    ——读刘春龙《故乡渔事》杂感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28日   20 版)

        《故乡渔事》,刘春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88.00元

        ■马良

        因给刘春龙长篇小说《垛上》写过评论,还有缘赴江苏兴化,不仅领略了里下河垛田万亩油菜花的风情以及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目睹了务实、谦逊、儒雅又不失豪迈的刘春龙的风采,平时还通过朋友圈关注他的创作,但当收到厚厚的一本《故乡渔事》时,还是感觉到一丝惊讶,继而是欣喜。

        粗粗读过,记得此前在评《垛上》时曾说,刘春龙《垛上》以外的创作,“仅可视作一种准备,《垛上》才是刘春龙真正完全释放了自我的立身之作”,看来有必要做一番修正或补充。这本《故乡渔事》,仅就其持续二十多年专注同一题材创作,累积林林总总156篇渔事散文而言,分量就已是很重了,何况它的内容和质量也令人满意。个人以为,在刘春龙作品序列中,《故乡渔事》与《垛上》,恐怕当以“双璧”待之。如果《垛上》是刘春龙集大成、具有史诗气象之作,那么《故乡渔事》更能看出刘春龙具有独特丰富的阅历和多重身份的底色。

        况且,谈论这部《故乡渔事》,恐怕不止于在刘春龙作品序列中排名的意义,这本书对于各个地区地方文化风习、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历史方面的写作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这一点在地域文化研究已成显学的今天已可看出端倪,而由于这本书的“不可复制”的题材特殊性和高水平的质地,在未来或将得以更加彰显。

        当然,创作出这么一部“地方及行业写作”的精品力作,本身就是可以探究的一个文化现象。解析一下《故乡渔事》何以诞生,就会发现,这本书似乎也只有他才能完成。生在渔区,当过渔技员,管过渔政,还兼过渔村村长,做过地方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热衷于里下河地区渔业文化的保护利用,在任上力推建起里下河渔文化博物馆,谋划渔文化体验园……同时,他对文学始终热爱且禀赋、成就颇高,因此《故乡渔事》是可以称之为刘春龙趋于“这一个”的精神产品,或许是比《垛上》更具个人特色之作。

        刘春龙自己写出这本书,恐怕是繁忙工作之余、夜深人静之时,或有所触,或有所忆,或有所思,或有所悟,但更多的却是日复一日的“田野调查”、查阅典籍,也不敢信马由缰,抒发真性情中仍不失严谨之风,将里下河渔事中的多种“活计”,就这样简约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这其中有渔童顽皮而努力的姿态,有渔夫渔婆“并肩作战”的辛劳和喜悦,有精于渔事者独特的生产技能和人生智慧,有“往事不再”的慨叹,也有“与时俱进”的欣慰……尽管总体是客观的,不少还带有知识性,具有“渔事小百科”的辞典性质,但具有诗人心性的他不会写成“说明文”般的枯燥,每篇都是深情款款的,都有人在,还由于他小说家的叙事及塑造人物能力,不少篇章还写出了人的状态与命运。

        在中国大地,从北方的查干湖,到海南的疍家,从西部巴蜀、中部两湖,再到广阔江南,渔事也是很多人的共同经历。但很奇特的是,中国自《诗经》始,就有“农事诗”的传统,西方也有古罗马维吉尔著有《农事诗》,“渔事诗”却没有出现。从文化史的角度,如此集中、大篇幅地描绘渔事,刘春龙的这部《故乡渔事》或许是填补空白之作,因而引发很多人共鸣、获得诸多高评也并不奇怪。

        还有一点可以强调,尽管刘春龙说他是在用普通话创作,未用方言,但和刘春龙处在同一个方言带的我,觉得用苏北方言念这部作品,兴味要更浓烈一些。中国的运河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摇篮,诞生了《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等杰作,区内扬州评话等民间说唱艺术也具有“绘声绘色”的艺术特点,现当代也有汪曾祺等大家涌现。这些滋养,同样也体现在《故乡渔事》的文字里。

        值得一提的是,《故乡渔事》的插图十分精彩,很有年代感。再版时如能再增加些鱼类和渔具的照片或线描,就更完美了。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春龙这部新作是做到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