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科学出版社成立70周年——“我与科学出版社”专题

    卓以前列,寿共诗书久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28日   14 版)

        ■冯步云

        “我与科学出版社”,命题作文矣。命题如是,藉科学出版社70周年社庆之际,组织专题文章使然。

        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8月,是实力雄厚、以出版学术书刊为主的开放式出版社,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蹉跎已跻古稀,经营不改故常。名家荟萃,佳作如林,读者翕从,影响遍于海内外。

        命题作文已然,让我作,是因为我与科学出版社几多联系,渊源有自。早在1991年,即携手合作,致力于科学文化传播,出版有著作《熵》(冯端、冯步云著)。诚然,执笔为文、以文会友之全过程,即以识见科学出版社“三高”(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特色、“三严”(严肃、严密、严格)作风,为作者出好书、为读者供好书,一如既往,传播科学,共创未来;深切感受其肩负的提高全民族科技素养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

        我以为,作者敬业,出版者敬业,不限于岗位,而应贯穿一书之成、一文之发全过程中每一细节。若论及作者与出版者关系之演绎,作者、读者与出版者三位一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尤甚)成为公众心灵世界一种和谐契合的媒介。互相成就,合作共赢,特质在心,一方,心之所想是真意;另一方,心之所感是真情!人之经历不同,感知难免有异,惟有存诚,亦各言其本心而已。作为作者,与出版者(话事人、责任编辑等)由相识到相知再成挚友,世事如云,人情多变,莫逆于心,忧乐相通,始终不渝,难能可贵。对于出版社之认识亦一步到位,“科学家的出版社”。

        出版社之本义,从事书籍、报纸及刊物出版,作为出版物的发布机构,连接作者和读者,把控作品的质量,执行出版的规范。以我与科学出版社的交往之亲身经历,察几多文风世风,为科学出版社处理编辑、作者之关系格局点赞,在不必讳言市场行为因素前提下,编辑、作者,以诚相与,互尊互重,一言两字以蔽之曰:平等。值得一提的是,职业使然,我在赋予“出版”的众多含义中,尤为青睐其“公之于众”的含义,重视其是为作者和出版者展示才华、追求卓越的平台功能。

        虽说是命题作文,因与科学出版社的关系,公谊私情,情深谊重,自不容辞。谨以亲历,草此短文,聊表仰慕之忱吧。一是应景,古稀社庆,捧场祝贺,如响斯应,理所应当。二是友情,岁月见证,以文会友,缅怀往事,率意随心。三是感喟,惟感遇以时,有感触,默契知心。对于过往,书,文,人,都远了,剩下的只是怀念。四是纪念,藉社庆,记录合作轶事,以表纪念;因存此文,以志我与科学出版社的一段过从因缘。

        命题作文,有“命”兼有“题”。“命”循则已,然,“题”却犯难,因题目太大,须缩小范围。用制义法,由破题起。幸而主事者征稿文本上有导引:“以您在我社出版的图书、期刊为抓手,分享与我社合作出版过程中的感悟与心得”,既有提示,照做即是,不亦宜乎?

        察视与科学出版社的合作经历,有为其“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所撰写的《冯端传》,其概略大抵如斯:“旨在保留一个生命化的讲述方式,在结构上,依时序按编年与专题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冯端院士科学生涯的各个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分类撰写,将各类素材插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中,灵活组织。故乡(童年)篇,记述冯端的故乡情,展现家族渊源、社会背景、家庭氛围的作用;求学篇,追溯艰难的求学经历;教学篇,详细记述冯端传道授业、严谨治学、教学相长的教学全过程;科研篇,详细记述冯端顶天立地执着探索、聚焦前沿开拓创新的科研工作,重现当年波澜壮阔的科研场景;团队篇,集中记述冯端创建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团队搭建、平台筑就,开创‘大师加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著述篇,重点讲述冯端知行合一,著书立说、构建体系,传播科学、溥益众生的著述经历,浓墨重彩渲染这段持续五十多年的著述经历;人文篇,冯端的科学事业成就与其人品密切相关,取决于科学、人文双重素质的交融互补,从人文视角展现冯端融合科学学术思想与人文素养之精华,成就科学、文学、艺术、诗歌等建树的经历;风范篇,记述冯端立足物理,超越物理,以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和屹立世界前沿的创新能力,融合科学学术思想与人文素养之精华,读书、教书、写书,提高人生之品位,享受创造之乐趣,无论何职何位,都尽职尽责,基于创新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凸显冯端的社会责任担当;本色篇,讲述冯端兄弟情深、家和事兴的科学研究后方情况,人生之路,处处都有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通过生命历程的描摹,努力勾画冯端院士的科学人生,以求呈现一个立体的、全面的、鲜活的冯端形象。”究而言之,其条件(项目、奖项、影响)、特质(专业性、学术性、思想性)皆与提示(或导引)所列相符,合乎要求,可谓范式以备! 于是乎,则当顺势而为,以此为切入点,回溯旧事,写自己的所知所感,谈创作的纵横开阖,述合作的点点滴滴……撮要言之,可以预见,一页现代科学史的钩沉,要言不烦,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包孕深长,富有特色。

        说及传记,应是酸辛探索。余五年(2011—2016年)之内,三写冯端院士的传记,怀旧存真,各得其所。虽说其主旨不同、立意有别、角度各异,似乎有足够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若精心调制,娴于剪裁,巧手安排,当可达至意蕴丰富的效果。但,并不惟是。要知道,为名人作传,尤其是为身为亲人的名人作传,不仅是挑战而且是绝大的考验,似易而实难。说易,不外乎:一是名人之事迹、功业尽人皆知,资料、文献,俯拾皆是;情操、风范,驰名遐迩;声名、形象,风评俱在;二是对于身为至亲的名人,朝夕相处,知之甚深,很多事情都有所了解、知其原委,可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由是,当信手拈来,随意挥洒,不拘形迹。想当然矣,其实不然,难与易是相对的,看似易,其实别具机杼,实则难。有道是:写作难,写名人传记难,写科学名人传记更难。

        传记写作,贵在全面,重在真实,难在千头万绪,无从入手;难在含金量的多少,要披沙炼金;难在品藻吟味,探求精气神,要着眼于人格、气质、风神、襟怀;难在生命感悟的体会,人间忧乐,世味甜酸;更难在人各不同,各如其面,寸楮片纸,要足以熔冶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哲学的亮度……难度何其大也?

        五年间,我牢记自己的社会、家庭之责任担当,挖掘心路,求新求变,曲折迂回,抒发情怀,甜酸苦辣,五味俱全,思想火花,妙手偶得。五年写作,所及所知所感,低回吟味,笔底氤氲,感应交流,诠释参悟。

        流年似水,情随事迁,写自己的感觉,以及有感而生的一些感慨,内外兼具,内则自省,外则有见有闻。

        如是,“再,斯可矣”。

        记得是在2011年的春天,南京大学拟组织撰写一本冯端院士的传记,《点滴凝聚铸人生:冯端传》,以庆贺冯端院士90寿辰暨南京大学110年校庆。我受南京大学委托,接下任务,广事搜罗资料,埋首于案,经近半年的努力,书稿杀青,得以好评:“通过对冯端院士的科学工作、科学态度和生活经历的全面记述,多视角呈现了冯端院士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作大贡献的历程。”鼓励,斯为得耳。然,“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深知:科学大师的科学人生及人格、气质、精神,都绝非我真正写得清楚的。

        本以为不会再写,谁曾想,于2013年底,又被江苏省科协与南京大学共同邀请参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主要负责冯端院士学术成就的采集工作,唯限于责任担当,复碍于情面,仍做了下来,尽心尽力,备极辛劳,写就“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冯端院士研究报告”。

        常言道:“事不过三”,可世间事都难免出现“意表之外”。这边采集工程书稿杀青,通过验收,文章 见 报 ( 《 中 国 科 学 报》2016-01-11第8版,人物特稿:《冯端:回首向来萧瑟处》),二传之作,于焉完成;那边“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又来事,说是有约在先,要求践约,兑现承诺。届时因连着已写两传,洋洋数万言,限于识力,再写还能写出新意? 不炒冷饭? 不胜惶恐。初不欲应,辞而不获准,很是无奈! 继思为冯端这么一位科学大师作传,更何况大师又是自己的一位至亲、朝夕相处的长辈,为其作传,即便是一而再,再而三,又有何妨? 我坚信:既是一个机缘,良机天赐;又是一种责任,责无旁贷。况诚为信用之人,岂能一诺无辞? 至于说担心写无新意,也不必忧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传也好,二传也罢,皆为可援之前例,前车之辙,成为后车前进的轨迹,正是一种历史规律。洞明世态,通达人情,举一反三,足以参照。成功的作品是真金,切磋、摩擦只会使其发光。此传非彼传,可以期望!

        于是,一传而二传,再至三传,感于责任而撰写,信守承诺而续作,“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之《冯端传》的写作,正式启动。过程,按部就班,简捷明快,然,苦于新意未现,突破乏力,不甚满意。启动后,多次磨合,仍无关键性进展。

        转机出于一席交谈和沟通。斯时,频频与科学出版社的话事人及责任编辑交流和商议,受益匪浅。他们知晓写作受阻之原委,则建议:从冯端院士的传记写作出发,以丛书角度看院士传记的出版,体现院士群体之形象,凸显科学家精神。一席话,开我茅塞,增知益闻,很受启发。寥寥数言,心意拳拳,其慧眼独见,言简意赅,最能道其特质。精义数则,淋漓尽致;见解几多,精深独到;论断若干,高屋建瓴,对书稿新意的展开,颇具建设性。神会之余,探求其奥义,试做破译:即跳出单体传记,纵览群体效应,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彰显“一到无穷大”的效力。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困惑之际,得人指点,短短一席话,如沐春风,顿觉豁然开朗,耳目一新,意欣之状,溢于言表。高人施教当才智超人言简意赅;而当事者若灵性悟性兼具,心领神会,方臻其境。诚然! 信然!

        事实上,在写作全过程中,他们在多方面,皆给予支持和帮助,诸如理论发挥(条分缕析、有条不紊),作品鉴赏(鞭辟入里、发前人所未发),观点更新(自出心裁的评点、突破陈陈相因的框架),等等,而语言内涵,生动活泼,文字节奏的规范性、标准性,践行功力,固不待言。

        传记创作之难,众所周知,更为我所深知,它包孕天地万汇,须学,须识,须情,既考验文字功力,也验证情操性行,发乎性,近乎情,丝毫勉强不得。当然,传记体裁与其他艺术品种一样,体量轻重大小,必引发形式的蜕变,惟别具机杼,熔铸新的创作观念,方可适应。点到即明,不必多说。

        如是,眼界打开之利好,引发突破口开,思涌喷发而出,架构发乎自然,着眼点在于风神、襟怀、素质,文心不同,各如其面。心闲作笔,舒卷自如,文字组合,行云流水。点线面结合,稳步前进:点中有面,点中有线,循序渐进,延续和扩展,庶几一触即发。

        人生华妙,世象纷披,用文字写出科学大师之盛德清操、崇高朴厚,记录其身世阅历、行止言谈,要言不烦,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深处见精神,巧处见功夫。一部科学大师的科学人生,以文事为经,人事为纬,史事为后景脉络,大一统,却以轻松灵巧的深入浅出文字出之,这就大大增加了可读性。兼以唐诗宋词元曲入文,融为一体,且节题专用,标新立异。举重若轻,看似小品随笔,实有力度与深度。众多资料,必须加以精心调制,巧手安排,方能达至意蕴丰富、气象万千之效果。

        感怀抚往事,人事因循过,所有过往皆岁月恩赐。从亲人的角度,零距离观察传主的科学工作、科学态度和生活经历,多视角呈示其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作大贡献的历程,凸显其献身科学、品格高尚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展示一个生动而充满魅力的当代科学大师的形象,让公众了解,有益于社会。由是言之,为科学大师作传就有了一种奉献社会的意义,乃是当仁不让,义不容辞。然而应该说,作传更是一种挑战。人生的完满,在于欣然接纳并妥善应对每一个挑战,让生活中的点滴辛劳铸就成长的步伐,辛勤耕耘或艰苦奋斗,都不失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科学名人之做学问,探究自然,志在深远,重在思想性、文化性;其学术风格,凌波微步而脚踏实地,非内行人无从窥其堂奥,难识其神。由是,写科学名人的学术章节,无异于雾里看花,欲厘清其思维脉络,不啻为极为困难的挑战。况且,大多科学名人一生为人、为学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了解其学术经历相对容易,而触摸其学术思想的演进和形成、梳理其科学之路的心路历程,却是难上加难。诸如我之传主,其人生价值取向是将学问与人生融合,科学人生,读书、教书、写书和科研,一以贯之,可谓波澜不惊、平淡自然,然发乎性、近乎情,却是其情操性行的真实体现。然,写这样一个人,写这样一个群体,能不难吗?

        岁月悠悠,一代风华,犹如雨过天晴,彩虹横空,依然历历在望。诚然,如何在这求学、教学、科研、著述、处世、为人……的平凡历程中,沿着一行长长的、清晰的脚印,追寻那不平凡的科学人生,走进传主(时,九四老人)的自由王国,非识力超卓者不可,自忖非我所能,但事已如此,只能勉为其难,肃然秉笔,聊抒微忱。

        好在主旨已定,格局以展,路径明晰,各套数门径彼此相通而实异,创作方法及新意存于其中,各擅胜场,顺理成章,也解决了原先担心写无新意的忧患。既是艺术,纯杂精窳之分,高下文野之别,品类间同样存在,不独传记为然,含金量更多更高。

        行文至此,怀往事,话未来,吾心有戚戚焉。因冯端院士的传记,串联起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缘分,互相成就,情境如画,包孕深长。从一个人、一个群体可以透视一个时代,《冯端传》是一本形象的科学家传记,也是一页现代中国的科学史话。“百年景,七十者稀……瑶台人度曲,千秋岁。”科学出版社,迤逦走来,已经七十年,勤于耕耘,收获不容忽视。举其大端例举之,院士传记成为院士的“名片”,院士传记再现的院士群体以科学家精神名世,震烁一代。

        遥想当年,书稿杀青,付梓出版,献呈社会。我已用心、已努力,但不知道是否如所期望的呈现出“生动而充满魅力的当代科学大师的形象”? 不知道是否对得起冯端院士平淡而又辉煌的人生? 唯一可以告慰的是书之真实,不仅言之成理,而且持之有故,每一个字都有依据。

        当下,向科学已成世风、社会主流,科学家精神(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得以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传记跃然纸上: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血脉,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院士传记便成为传世名作。

        作如是观,我以为若不读院士传记,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因此建议:请君诵读“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无妨从《冯端传》开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