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书桌上放着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六卷本近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心理健康经典理论思想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应用研究》),有如此广度、深度和创新程度揭示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在最近几个重要的会议上,我都提出,今天心理学,要实现以“学科”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模式的转变,国良的新著做到了一点。他坚持多年带领团队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课题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学段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既有丰厚的国内研究基础,又有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我仔细阅读后,感慨良多。
一是感慨无论学科导向还是问题导向研究,“跨学科研究已是大势所趋”,此乃众望所归。
传统上心理健康常被囿于心理学一个分支加以研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亦被撕裂。国良提出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交叉融合研究的思路是理论架构的一种突破,初步建构了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范式。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学科融合的属性,并厘清了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揭示了“心理学+”的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和学术潜力,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
从学科导向研究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需要汲取“学科”的养料,跨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母学科”是具有基础研究属性的心理学和具有应用研究属性的教育学,但仅依靠“母学科”,容易“营养不良”,还需要紧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与时俱进,从其他学科特别是新兴边缘学科中汲取“营养”,促进自身发展。
该书第五卷《心理健康经典理论思想研究》,致力于对心理学抑或心理健康领域历史上的经典理论及思想家们的贡献,进行深入的回顾与评述。其作用不仅仅是传承经典,更有助于我们在当前心理健康的现实情境与挑战中,重新理解和领会心理学经典理论与研究的现代意义。第四卷《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关注的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趋势,内容涵盖理论研究、领域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沿进展。这些探索拓展了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开阔研究视野,获得研究思路上的指引和方向性的启发。第三卷《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深入挖掘并细致梳理了不同学科视角对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兼具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二元属性,对这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从基础研究和心理学科视角,涉及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在应用研究和教育科学方面,梳理了德育论、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探索。这些多元化的视角为揭示理解心理健康问题本质提供了丰富的思路、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从问题导向研究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需要抓住“问题”的引线,跨学科展开。“经世致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属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同样贵在实践应用。该书第一卷《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聚焦于中小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方面通过系统深入的调研,摸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另一方面,通过翔实的元分析研究,系统分析了近二十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性别年级以及地域差异。特别是编制了《分学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研究和测评工具。第二卷《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采用焦点访谈、问卷调研等方法,系统梳理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层面给出了方向指引,在微观层面给予具体的方法建议,并从全景视角做出展望,提出教育对策。第六卷《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应用研究》,由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三部分构成,这是对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式的一次“现场实验”。在基础研究方面,集聚了国良及其课题组进行的七项元分析研究;理论研究部分涵盖国良对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建设、课程建设、政策分析、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等多个主题的理论研究与思考;在应用研究方面,则聚焦于现实生活中诸多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及其破解之道。
二是感慨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研究做学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乃至理名言。
现在摆在我案头的这部新书,就是国良在多年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一切从调研中来,一切从实践中来;其最大的创新在于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的统一,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的结合。这部新书各卷虽然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但互相之间交叉渗透,统一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之中,统一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之中,统一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之中,统一于回应新时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之中。
在研究问题上,该书强调学术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国良开展的系列专题研究,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地位、理论思想、研究趋势、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问题从学术上予以了回答,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能够指导实践的具体对策。按照他的观点,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是“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式的应用基础研究”,这一属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关怀。
在研究视角上,该书重视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其进步发展依靠的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之间的相互作用。国良作为教育部多个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的起草人,能够从宏观的视角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全局,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他的系列专题研究中,并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孤立的研究领域,而是在社会心理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在“立德树人”和“幸福中国”的目标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这种高站位可以让我们“鸟瞰”心理健康教育。另外,他也处处体现着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反映着教育一线的实践探索。众所周知,当前国内高校都十分重视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最初就是由北师大率先发起的,后来这一先进经验扩展到了全国。
三是感慨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基础应用研究,“方法决定研究结论的价值”,确属经验之谈。
与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同,国良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基础研究。因此,该书大部分篇幅都用于介绍基础研究成果。例如,对大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了系统的元分析,明确了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另一方面,他也非常重视基础应用研究。例如,深度参与各类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与诠释,以及主持我国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的制定。这显然受益于他求学期间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追求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处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点上,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结合。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充分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对学科发展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在与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态势的比较中,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发展路径与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综合运用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技术,收集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手资料,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国良特别重视实证研究的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将大中小学校“一网打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研究结论上,该书探索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个体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这决定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普遍规律,也要重视特殊规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教育规律,这些规律适用于所有群体。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群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可能会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例如,他提出要构建以人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研究核心,以现实教育问题为导向,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坚定地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不断强化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有机结合,建立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式研究的新范式;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义进行界定时,他认为学习、自我、人际、情绪是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共同维度,这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的“普遍规律”。但对中学生来说,社会适应已成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还包含着职业规划,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调的“特殊规律”。
我个人认为,该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更是一级可供攀爬的山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群山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