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需要神话?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14日   08 版)

        ■张云鹤

        相信大家对于“神话”并不感到陌生。无论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还是希腊罗马神话,我们今天还会在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尤其是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关于神话各种形式的呈现、引用或改编。比如去年此时,乌尔善导演《封神:朝歌风云》的上映引发了较高的热度和讨论,收获了好评连连,对于观众一直期待着的中国神话史诗电影时代的到来,这部电影可以说打出了“漂亮的一击”。当然,《封神》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此之前,国产神话题材的动画电影,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系列、《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当年的“现象级”;而这些神话题材的电影之所以口碑飙升,观众认可的不仅是电影的特效、场面制作,还有人物形象的立体度、故事内核的丰富性等等,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些神话题材电影背后的宇宙观、世界观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举这么多例子是想说,即便中国上古时期并没有专门的、权威的、成体系的关于神话的整理著述(像西方就有赫西俄德的《神谱》,较早地记述了古希腊诸神的谱系),但我们今天仍然在“发现”神话,神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仍然是现代文化形态的构成部分。

        我认为“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这套丛书,首先就是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神话为何具有如此持久的感染力? 而这个问题背后,其实又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议题,诸如到底什么是“神”? 什么是“神性”? 古人感知神圣事物的方式和我们今天有何不同?“神话”在现代社会的呈现形态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等等,当我们对这些宽泛的、抽象的问题一一展开思考,会发现每个问题其实都很难回答。“神话”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我们可以说它是讲述神和英雄的传记,可以说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虚构故事,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具有明显虚假性的、“乌托邦”式的描述。神话中的那些神和英雄,如今不再是我们普遍崇拜的对象,不再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中,似乎被抽象、简化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存在,用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话来说: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不信”的“世俗时代”。那么又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我们无法确定那些神或英雄的曾经存在和“有所作为”,神话为何能够具有如此持久的力量? 我们可以稍微展开来谈。

        首先,神话承载着人类社会对于世界的感知和想象。神话系统的纷繁复杂表明,这种社会想象不是以静态的、严肃的“面孔”来呈现的,也不是现代社会面对神圣之物所持有的某种超验、全能的“一神教”观念形态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混乱无章的、矛盾对立的。因此我们将看到,“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这套丛书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还原古代多神教的复杂背景:一方面,这个世界中诸神无处不在,他们是一个又一个拥有神力、魔法或巫术的实体,与人类生活建立起全方位的、特殊性的联结;与此同时,诸神和英雄鲜活灵动、变化多端、富有血性。他们没有固定的功能、属性、性格、角色——比如雅典娜的职能涵盖了战争、技术、分娩、健康、音乐等,阿尔忒弥斯不仅是狩猎女神、荒野女神,也负责帮助妇女分娩、使孩童过渡到成年、划定政治领土边界等;它们几乎都是拥有诸多特质的统一体。另外,诸神和英雄也并不总是全能的、高贵的,比如酒神狄奥尼索斯呈现在视觉艺术作品中是乡巴佬式的、土里土气的,和其他神灵相比并不那么文明;甚至用我们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这些神和英雄时常是狡猾的、野蛮的、卑劣的,像“美狄亚”这一名字从词源学意义来说,头韵就与邪恶、恐怖、暴力有关。丛书从一个个具体的神或英雄出发,这些神不仅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处于互联互通的、灵活开放的系统网络之中。

        其次,神话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是因为这种社会想象涵盖自然宇宙、生命变化、社会结构等多重领域,而这些领域其实是我们人类所要面临、经验以及思考的永恒母题。在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这套丛书的结构。丛书每一卷都包含三大部分,开篇便是“WHY”(Why Dio⁃nysos? Why Medea?),即选择这个神或英雄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接着便是整本书的核心部分,归纳出古代刻画、崇拜这个研究对象的一些核心主题。丛书的每一卷都基于文学作品、艺术表现、宗教仪式等诸多丰富的材料,来对这些个体的神或英雄进行探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跨学科”式的研究路径,尤其是要打破我们在面对神和神话时,一直以来对文学资源的过度依赖。探究什么呢? 这些神与英雄几乎共同关联着自然、死亡、性别、儿童、种族等整个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主题。

        就拿我所译的其中一卷《美狄亚》来说,我们提起“美狄亚”,首先就会想到“弑子”,这个名字以杀死自己的孩子来报复另结新欢的丈夫而闻名于世。仅从这样一句故事梗概我们便可以想到:这位女主人公一方面沉溺于情爱走向极端,同时又通过身体暴力的形式进行复仇,这在古代社会看来分别属于女性特质和男性专属。美狄亚就是这样一个打破常规、游走于不同边界的人物:她拥有许多不同的魔法和技艺,却又是爱情魔法的受害者;她受困于人类生活的悲欢离合,犯下如此可怕的罪行却从未受到任何惩罚;她作为女性受制于男性权力,却聪明、智慧,用暴力和魔法实现了复仇等等。她的特殊之处在于,兼有凡人与神、男性与女性、文明与野蛮、有朽与永生等多重特性,并且将这些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概念、特质融汇到一个人物身上,呈现出的不仅是人类对神的多重想象,背后更寓含着人类对自然宇宙的恐惧、社会对女性的恐惧,以及残酷的战争、过度的爱情所引发的灾难等一系列复杂的思想观念。

        这也就进入到我想要说的第三个问题,神话从根本来说,表征着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思考;或者更进一步,可以延伸到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人们对于诸神、英雄的想象其实是基于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究竟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什么又是不可接受的? 人称之为“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身为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是“自我定义”的问题。

        在后古典时代,神话仍在持续生成,“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这套丛书的第三部分,便是诸神、英雄在后古典时代直至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神话“效应”。而即便神话以新的故事、新的面目呈现,其中或许也存在着某种普遍“本质”。正如我前面介绍《美狄亚》时所说,美狄亚神话表明:凡人与神不必非要二元对立,而可以是一个统一体的一体两面;同样的,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智慧的典范以及凡人苦难的象征,代表着人类最好的和最坏的境况;狄奥尼索斯沟通起了人与自然和神,代表着某些双重性和对立面;阿尔忒弥斯标志着从一种生命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和转变,包括从野蛮到文明、从儿童到成人、从奴隶到自由等等。而这些矛盾其实都指向了神话的某种本质,用《美狄亚》原作者一个非常令人深刻的论点来说,那就是——“与混乱共生”。因此,我们与其去对诸神和英雄进行分类、概括他们的属性,或许更应该看到:人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令人困惑的混合体;这些神和英雄身上的复杂性,其实也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复杂性。

        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们“古代世界的诸神与英雄”这套丛书,我可以保证,丛书的每一卷都可以给你们“呈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神;而当你们真正走进每一位神的时候,感受一定比我今天分享的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作者为丛书中文版译者、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