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再说《“小乔初嫁”问题》

    王崇明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07日   14 版)

        在《“小乔初嫁”问题》(《中华读书报》2024年6月26日15版)中,顾农先生说:“东坡赤壁词下片的前三句应当这样来加标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并以蔡松年的和词及苏轼另一首《念奴娇·中秋》断句为例,又引用吴世昌先生《词林新话》的观点来论证,说“应当照此办理”。

        真是如此吗?

        宋代慢词盛行,而慢词中长句也较多,八九字甚至十几字以上的长句,往往无法精确断开。若按词意断句,往往可以断为二三句,同一词牌同一位置的断句也不尽相同,这种称为文句。若按音乐断句,往往就是一句,不能断开,这种称为乐句。如焦循《雕菰楼词话·词调缓急》中说:“同一调而句或可断若此,亦可断若彼者,皆不可断。而其音以缓为顿挫,字字可顿挫实不必断。”这就造成了词有文句、乐句之分。又因为乐谱的失传,今人一般是以文句进行断句。即使以文句点断,也涉及到词之正格与别格问题。这样说来,某个词牌的断句样式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念奴娇》确实有不同的断句方式,清代万树的《词律》中有三种体式,而清代查培继的《词学全书》却有九种。

        按照词谱规定,《念奴娇》共100字,上阕49字,下阕51字。每阕各10句,后5句格式相同,皆为4-4-5-4-6句式。上阕首句为4字,下阕首句为6字。每阕二三两句合起来为9字句,四五两句合起来为13字句。人们将上阕二三两句共9字断为3-6、5-4两种,下阕二三两句共9字断为4-5、5-4两种,每阕四五两句共13字断为7-6、4-9两种。这就是由词谱之正格、别格的影响所造成的。

        笔者仅以《念奴娇》上、下阕前三句的断句情况来说明。

        一、上 阕4-5-4,下 阕6-4-5,这种体式就是古人认为的正格《念奴娇》。以顾农先生提到的苏轼《念奴娇·中秋》和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为例。此外,顾文中还提到“蔡松年(1107-1159)追和苏轼《念奴娇》的那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格式不同。其实,格式不同的和词还有许多。如被称为“隐括专家”的宋人林正大的《酹江月》(即《念奴娇》)“问陶彭泽”,萨都剌“用东坡赤壁韵”的《念奴娇》“石头城上”,两词用的都是正体。这些和词上、下阕第二、三句的断句情况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完全不同。这就可以看出,和词并非一定按照原词的格式,正格、别格都是可以的。

        又如清代孙兆溎《片玉山房词话· 无名氏和东坡念奴娇》,上阕前三句为“炎精中否,叹人才委靡,都无英物。”下阕前三句为“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同发。”清代冯金伯《词苑荟编(卷六)》之《品藻四·赵秉文和东坡赤壁词》,上阕为“清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下阕为“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两首和词用的都是正体。

        二、上 阕4-3-6,下 阕6-5-4,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格式。文天祥《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采用这种体式。上阕为“古今争颂,凛然气,汗青名存英物。”下阕为“慷慨悲赋零丁,济时驰岭表,凄凉生发。”同为“用东坡赤壁韵”,文词与蔡词、萨词、无名氏词、赵词也不同,这又可以说明古人和词时不拘泥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身。

        三、上 阕4-5-4,下 阕6-5-4。如朱希真《念奴娇·风情》一词,上阕为“别离情绪,奈一番好景,一番愁戚。”下阕为“花艳草芳春事,每随花意薄,疏狂狼籍。”又如叶梦得《念奴娇》“洞庭波冷”,上阕为“洞庭波冷,望冰轮初转,沧海沉沉。”下阕为“回首江海平生,漂流容易散,佳期难寻。”两首词都是宋人创作的《念奴娇》。

        四、上 阕4-3-6,下 阕6-4-5。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上阙“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下阕“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又如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上阕为“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下阕为“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再如米友仁的隐括词《念奴娇》“裁成渊明《归去来辞》”,上阕为“阑干倚处,戏裁成,彭泽当年奇语。”下阕为“郭外粗有西畴,故园松菊,日涉方成趣。”同为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词作《念奴娇》,此处的米词与第一处的林词在上、下阕前三句的句式也不同,又可说明《念奴娇》的体式多样,人们可以随意选用。

        从以上前三句的四种断句情况分析可知,每阕第二、三句的断句情况不固定,“上五下四”或“上四下五”都可以。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也就不值得怀疑了。清人钱裴仲在《雨华盦词话》中说:“至于‘小乔初嫁了’,‘了’字属下,更不成语。”在《莲子居词话(卷一)》之《词品笃论》中,吴衡照说:“杨升庵《词品》云‘词人语意所到,间有参差,或两句作一句,或一句作两句,惟妙于歌者,上下纵横取协。’此是笃论,如曲子家之有活板眼也。东坡‘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等处,皆当以此说通之。”这里明确说到“了”字正确,才有了“语意所到”“妙于歌者”的韵味。

        至于说“了”字的意思,顾文采用吴世昌先生的观点,“‘了’字当时往往用来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非常’‘全然’一类意思,多用在句首,如秦观(1049-1100)《好事近》结穴两句道:‘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他说自己醉得一塌糊涂,躺在树下,业已完全弄不清方向。”

        上文说到,“了”字位置在上句,那么“多用在句首”且解释为“非常”“全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先著、程洪二人在《词洁辑评(卷四)》认为:“‘了’字上下皆不属,应是凑字。”也就是说,“了”字本身无意义,苏轼按照词格的要求“凑”了此字。王季思先生在《从两首苏词看苏轼的婚姻观》(《光明日报》1984年12月4日3版)中认为:“了”字本来是动词,是“了结”、“完了”的意思。到南北朝的时候,逐渐变成紧接在动词后面的语气词,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了”字连在上句读,意味着周瑜娶了小乔,婚姻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孙吴政权更加信任周瑜,他“雄姿英发”,建立了盖世功业。这里除了歌颂周瑜的年少有为外,还流露了作者对周瑜小乔这一对带有英雄美人色彩的婚姻的赞许。既然不能按照“动词”来解释,那么不管是“凑字”还是“语气词”,“了”字在此处没有实际意义。笔者以为这大概是合理的解释吧。

        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云:“毛稚黄曰东坡‘大江东去’词‘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文自为文,歌自为歌;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是坡公雄才自放处。他家间亦有之,亦词家一法。”

        可见,东坡词有文句与乐句之别,也有正格与别格之异,这正是东坡“雄才自放”的“词家一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