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07日 星期三

    《中国年画史》:八年未尽,一场师生携手完成的出版接力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07日   06 版)

        2016年拜访薄松年先生

        ■徐怀芳

        ▇2019年4月2日,薄松年先生离我们而去。“身有尽而心无尽”,《中国年画史》后续工作的“接力棒”交给了姜彦文老师。

        2024年6月,薄松年先生遗著《中国年画史》由湖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今天当我们拿到这本沉甸甸的年画史图书时,薄先生已离开我们快五年了。这本书的后续工作由其学生姜彦文老师(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耗费四年多的时间,继承师志,接力完成,了却师愿。

        《中国年画史》的出版倾注了师生俩共同的心血和汗水,饱含着师生情谊。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民间艺术研究学界,此书的编撰过程,堪称新老代际之间薪火相传的一段佳话。

        《中国年画史》从编写到出版持续了八年之久。其间,留下了两位作者与湖北美术出版社相识相知、情感交流的一段不会磨灭的回忆。

        初识薄松年先生

        2015年初夏的深圳,我第一次见到薄先生。当时我在龙华区呆了半个多月,天气特别炎热、潮湿,有一种说不出的闷。但华新制版公司的会议室却格外清凉、安静,大家都在紧张忙碌地认真审阅、校对。这是我社“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书稿《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正在做最后一次印前审校工作。当时是王开元总编辑带队,他是这套丛书的策划人。临近印刷,我们把丛书总顾问薄松年先生、主编王海霞老师和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社长陈高潮从北京请到现场和大家一起办公。

        全套丛书共十一大卷,按各省分卷成册,工程浩大。薄先生和王老师一卷卷、一页页边校边改,一坐就是一整天。先生感慨道:“这套书有三分之一的图片是王树村先生的藏品,我们的工作要对得起王先生;这是一套传世之作,更要对得起后人。”当时薄老83岁,王海霞老师病未痊愈,难为他们了。前辈们厚重扎实的学术功底、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让我们感动和敬佩。

        《中国年画史》出版意向

        2016年元旦,王开元总编辑与我专程去北京拜访薄先生,商议《中国年画史》的出版意向。薄先生住在中央美术学院附近的老教工宿舍,房子很小,没有电梯。薄老怕我们找不到地方,特意在楼下等着我们。他说这里住着很方便,离医院很近。推开屋门,里面堆满了书,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一台电脑嵌在书堆中间,算是薄老的办公桌了,虽然让人觉得有些杂乱,但这似乎并不影响薄先生的研究和工作。

        怕耽误薄老的时间,我们直接进入主题——想请薄老重编《中国年画史》。记得薄老早在1986年曾在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一本《中国年画史》;2008年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年画艺术史》,而今出版间隔又近10年。薄老说确有必要再版更新,原因是近些年又有许多新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资料更新。《中国年画史》需要做很大的调整和补充,甚至更正。这次湖北美术出版社主动提出这个想法正合他意,再加上2015年我社出版《中国古版年画珍本》(11卷),薄老是该丛书的总顾问,提到过里面有很多学术成果可以选用,由我社来做这个选题有资源和优势,并且有经验。于是,当时薄先生就非常愉快地答应了,同意重新编写,沿用《中国年画史》这个书名。

        我们聊到传统艺术时,他从书堆里找出一本自己收藏多年的剪纸作品给我们看——八开大,外观有点旧,但里面的剪纸作品保存得非常好。作品是民间窗花,镂空的那种;有单色的,也有彩色的,都比较小,才半张纸牌那么大,但非常精致,完全打破了我对剪纸的刻板印象。薄先生一幅一幅介绍,这在哪里收到的,那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典故,等等。他虽然上了年纪,但民间的这些轶闻趣事都记得清清楚楚,简直是本活的“百科全书”。这些剪纸作品都是他年轻时代收藏的,包括一些年画,现在很难找到像这样的民间艺术作品了。他说如果我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考虑出版一本《中国剪纸史》,正好与《中国年画史》形成姊妹篇。很遗憾,现在还未能完成他的心愿,但我希望也相信沿着他的足迹,接力棒会继续传递,传承不会中断。

        未尽的“接力”

        2016年7月3日,湖北美术出版社与薄先生签订了《中国年画史》出版合同。2018年春,我社在北京召开《海外藏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新书出版座谈会,邀请了薄先生,有幸又一次重逢。当时参会的多为薄先生与王海霞老师的学生。其中有天津美术学院的姜彦文老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邰高娣老师、中国美术馆的刘莹老师等。

        当时王海霞老师已不在了,薄先生身体大不如前,需要人搀扶着走,他能参加这个会议实属不易。会后我送他回家,他的女儿薄芯在楼下等着他,先生佝偻的背影令我至今难忘。我不忍过多催促书稿的进度,后来基本上都是薄老主动联系我。

        2018年7月23日,薄老很郑重地给我写了一封信。

        怀芳同志:

        您好,久未联系,时在挂念之中。我这半年的情况,实在是一言难尽,先是老伴脑梗后形成全身瘫痪,不能言语,除尚有一些知觉外,丧失了饮食能力(靠胃管),全天一切均要护理,无奈于去年11月我和她共同住进养老院,我整天陪同,对病人精神上也是一种安慰,除此之外干不成什么事。她于5月29日病逝,料理完后事,我突于6月11日又暴发急病,经送医院急诊为消化道急性出血,需停食停水全天靠输液治疗,数天停止输液后也只能服食营养液,半个多月后才能服食米汤之类的流食,由于不能适应养老院饮食,只能搬回家调养,经过一个半月中西医治疗,身体逐渐恢复,但饮食仍需控制,以软食为主,如果可能,计划在8月1日回养老院。《中国年画史》文稿我始终念念不忘,最近精力稍有恢复,翻出旧稿又重加整理,一二两章材料又有些增加调整,现发给您请审阅,近年脑力衰退,效率极差,谬误处务请斧正。

        插图过去已发送,只有蚕神像和蚕神纸马雕版暂缺。蚕母像现藏于温州市博物馆。发表于1995年5期《文物》金柏东《温州发现蚕母彩色版画》,附有彩色插图,我曾翻拍,现在一时找不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蚕神像雕版发表于1981年第3期《文物》石志廉《北宋人像雕版二例》。也有黑白插图,虽不太清晰,但可用。我目前身体情况无法跑图书馆,只有您们想办法解决了。文稿见附件。

        薄松年2018年7月23日

        阅读先生的信函,如见其人,我深感沉重与愧疚,是书稿拖累了他。透过先生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这一代学者广博深厚的学问和谦逊儒雅的人品。传统文化的赓续,其工作不仅仅只是一本图书的出版,更需要传承与传播像先生这样潜心研究、无私奉献的精神。

        后来,我找到了这两期《文物》杂志。虽是旧书,但图片还很清晰,出版够用。我把图片与文字整理好寄了一份给薄老。再后来的一次电话,是和薄老最后的一次通话,他要我联系他的学生姜彦文老师。后来姜老师把事情的经过转告了我。姜老师回忆:

        2019年3月2日,我去家里看望他。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又和我谈起《中国年画史》的事。他说:“我做不了了,这个事儿你一定要帮我。但恐怕我等不到这本书的出版了。”当天晚上,他又给我发来邮件,写道:“彦文:十分惭愧,这个烂摊子只有交给你收拾了,有何问题请及时和我联系,谢谢。薄松年。”

        2019年4月2日,先生离我们而去。“身有尽而心无尽”,《中国年画史》后续工作的“接力棒”交给了姜彦文老师。

        一切都会过去成为往事,但有些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生命有限,精神永存,文脉不断,传承继续。

        出版的“水磨工夫”

        遵照薄先生的意愿:本书一是在原有的文稿中增加《中国古版年画珍本》的学术成果;二是在第二章单独增补一节“中国年画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沟通”,薄先生特意交代这一节要姜老师撰写完成。

        薄先生把任务交给姜彦文老师完成,并不是因为姜老师是他的学生,而是因为姜彦文在天津美术学院长期从事民间美术研究,完全有能力担任起这项艰巨的工作。2015年姜彦文老师曾担任《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天津卷和四川重庆卷的分卷主编,目前正在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海外藏中国古版年画珍本》(11卷)的总主编,让姜老师接续《中国年画史》的整理工作,是最为合适的。

        2020年后,我们主要在线上办公。姜老师对文稿做了整体性梳理、补充、校对,反反复复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图书的开本、内文字体字号、版式设计等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姜老师与我年龄相仿,与几年前相比,头发白了许多。他长期沉浸在民间艺术研究里,是严谨的学者型专家;民间艺术类的图书他见得多,有作者与读者双重身份的经验。他多次电话里谈到图书的装帧问题,要我们多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设计。他还专门为此书做了一个书籍装帧PPT给我。图文并茂,清晰明了,标明了参考书的设计细节,并作批注。

        甲辰端午,《中国年画史》终于出版了。纵观全书,与薄老早年出版的《中国年画艺术史》相较而言,其特点在于:一是增加了很多最新的文献资料。如第一章后面增加了考古发现“温州发现蚕母彩色版画”等;二是章节分类更细,在体例上更丰富、更全面。比如第一章第二、三小节的内容细分为“早期的门神——神荼、郁垒和神虎”和“魏晋至隋唐时期年节艺术的发展”两节等;三是增加了新章节。如第二章增加了第三节“中国年画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沟通”等;四是增加了《中国古版年画珍本》的重要学术成果。

        姜老师为此书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曾多次向姜老师提到过此书的署名问题,建议写成薄松年主编,姜彦文编著。但是姜老师坚决不同意,最终我理解他了。

        接续与传播

        《中国年画史》全书近30万字,350多张图片,按照年画的起源、发展及衍变过程进行编写,记载年画与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居室格局、区域环境、审美要求、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爱国思想等丰富内容。

        本书的研究与出版理念正如薄老说的:“不是古董杂陈、资料堆砌,翻陈年老账,而是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年画产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联系当时政治状况、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及不同艺术门类间的互相影响,论述重要的作品及各时期的创作活动,从中总结经验,引出固有的规律。研究者在探索和学习中,既要利用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重视资料的进一步采集和深入群众的社会调查,尤其不可忽视对文艺理论的学习和对现状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年画史的发展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中国年画艺术根植于民间大众,反映了百姓生活的真实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求与向往。它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不但记录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更濡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对于保存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此书值得我们去接续与传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