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07日 星期三

    中文世界里新发现的桑塔格名篇《反对解释》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07日   05 版)

        ■姚君伟

        20世纪90年代以降,美国作家桑塔格的著作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么,桑塔格是何时、又是以怎样的面貌进入中文世界的? 她的著述中 首先译入中文的是哪一篇(部)?

        2023年前,我们大多以为,桑塔格最早是以文论家的身份进入中文世界的。从1985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一书中,我们知道,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认为,桑塔格和欧文·豪是美国“现有的 目光最敏锐的文论家”。首先被译为中文的桑塔格著 作是她的 文艺评论文章Against Interpretation,最早的译文于1993年收入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由陆凡女士翻译,译名为《反对释义》。

        2023年中,陆建德先生告诉我,桑塔格这篇文章的中文版曾刊于内部发行的《现代文艺理论译丛》1965年第3期,译名为《反对解释》,桑塔格的名字被译为“森太格”,译者署名为“佩之”。

        对照原文读完佩之翻译的《反对解释》一文,可以看到,就翻译本身而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基本准确的,其中文表达也较流畅,除了少量的表达方式、用词和专有名词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时代性,如原文中的non-art,现在通译“非艺术”,佩之则译为“不是艺术”;poetics of the novel这个术语现译为“小说诗学”,不是“小说方面的诗意”;“瓦尔特·班亚明”的现译名为“瓦尔特·本雅明”。

        《反对解释》与后来的译本(现译为《反对阐释》)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译者按”中译者对桑塔格这篇文章的看法。在译者看来,桑塔格“在这篇文章里否定了文艺作品内容的价值和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并借口反对随心所欲的解释而以牵强附会的理由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切反动文艺流派,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艺术和现代派的抽象艺术辩护”。

        这一评价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文艺理论译丛》创刊于1961年,是“内部发行”的刊物,而“内部发行”这一形式实际上就是对翻译作品(包括文学翻译和文艺理论翻译作品)的一种政治鉴定标识,出版目的是为批判提供材料。1949年之后,中国将苏联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翻译放在首位,选择的大多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严格遵循这个文学翻译政治化的标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译成中文的美国作家也仅有马克·吐温、杰克·伦敦、西奥多 ·德莱塞等少数几位,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进步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这些作品重在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的黑暗现实和美国梦的破灭的本质。

        我们今天再来看《反对阐释》,当然会有新的、有别于当年的理解。众所周知,19世纪,西方比较重视文学的外在研究,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就提出过影响文学的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但这些基本上属于文学以外的东西。20世纪初,俄国理论界提出形式主义理论,他们认为需要走向风格,走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学性,而非文学以外的元素。美国新批评理论也是如此,理论家们提倡做内部研究。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提出我们应该走向风格、走向形式、走向文学性,我们需要的东西不是理论,而是具体可感的、直接的东西。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她写道,我们需要的不是阐释学,而是“艺术色情学”。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所谓的“艺术色情学”,是指生机勃勃的东西,而非晦涩的理论。桑塔格认为要培养一种新感受力,这样,我们在走向文艺文本时就能更多地关注感受的元素。我觉得,她不是不要阐释,而是反对单一而机械的阐释,即那种硬要从文本中挤出意义的做法;她其实并不反对关注内容,而是认为应更多地关注形式和风格。

        《反对解释》这个珍贵文献的发现,将桑塔格的作品进入中文世界的时间整整提前了20年,从而刷新了中国桑塔格研究者对相关史实的了解,同时通过这个文献,特别是“译者按”,我们也能更清楚地看到桑塔格是以怎样的面目进入中文世界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