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新疆岩画: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生动画卷

    李珍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31日   10 版)

        《新疆岩画》,贾笑冰、尼·葛丽、宁一、田广林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 1月第一版,310.00元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受到两淮盐政案牵连,时年四十五岁的纪昀被发配至新疆乌鲁木齐,远离政治中心,一待就是四年。官场失意,他转而专心著书立说,其中就包括收录在《阅微草堂笔记》的边疆见闻:“喀什噶尔山洞中,石壁刻平处有人马像。回人传云是汉时画也。颇知护惜,故岁久尚可辨。……后戍卒燃火御寒,为烟气所熏,遂模糊都尽。惜初出师时,无画手囊笔摹留一纸也。”这是新疆岩画最早见于著录。

        1914年,英籍匈牙利学者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对天山南麓的库鲁克塔格山和疏勒河谷地的岩画开展科学考察,揭开了新疆岩画研究的正式序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岩画的调查与研究逐步走向正轨,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蓬勃发展,王子云、黄文弼、史树青、克由木、赵养锋、周菁葆、户晓辉、苏北海、盖山林、盖志浩等学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新疆岩画研究的基础。根据张亚莎教授的总结,这股热潮大概一直持续到1995年左右。

        进入21世纪后,借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契机,新疆岩画研究重新焕发生机,并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在这种背景下,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由学者贾笑兵、尼·葛丽、宁一、田广林著《新疆岩画》,作为内陆欧亚草原东段古代岩画长链中的扛鼎之作,可谓恰逢其时。

        一、史前文明的载体

        新疆的地貌被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即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和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其中阿尔泰山岩画最多,天山次之,昆仑山较少。新疆岩画记述的时代是宗教巫术、萨满信仰盛行的时代,由于缺乏正史记载,岩画就成了研究游牧文明的宝贵资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大草原是狩猎和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狩猎和放牧画因此构成新疆岩画的主体,特别是鹿的形象,状若鸟喙的尖而长的吻部,沿背部向后延伸超出尾部的夸张的巨角,与出现在欧亚大草原上“鹿石”中的鹿的形象如出一辙。不仅如此,温泉岩画中还出现了今日新疆已难觅踪迹的驯鹿形象。此外,新疆岩画的题材还涵盖了山羊、骆驼、大象等各种动物,水鸟捕鱼、骑乘、舞蹈等场景,及以手印、车轮为代表的原始图画记事符号,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活、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为印证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连续不辍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文献补缺的价值无可替代。

        二、文明融合的见证

        2016年,中国广西左江流域的花山岩画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其主体图像的“蹲式人形”,其实也出现在位于新疆天山山麓的昌吉呼图壁岩画中,且后者的制作年代至少要早于花山岩画约1000年。除了制作技法的不同(前者属红色涂绘,后者属凿刻),从外观上二者仅在双臂姿态上略有不同:前者是双臂半上举,后者则是右臂上举、左臂弯垂。所以,该类岩画可归为同类,在我国的传播路径很可能是自北向南,这与近年来学术界根据神话传说推测的中国文明起源于昆仑山一带的论断存在交叉。

        该组岩画中的两幅双马图与伊朗彩陶中出土的双马图高度相似,均代表了古代印欧人所崇拜的双马神,古代新疆文化的辐射性地位从中可见一斑。

        另外,作为目前已知新疆北部最早的青铜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分支,可追溯至公元前2400年的切木尔切克文化不仅建构了阿勒泰地区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同时也影响着周边地区和国家青铜时代的文化脉络。在温泉县的阿敦乔鲁等地发现的人面形岩画同切木尔切克文化墓地的石人面部特征高度近似,即都是圆脸、弯眉、小眼、长鼻。再结合2016年以来历史学者对同一区域呼斯塔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一个拥有石构居址群落以及墓葬、岩画的大型青铜时代石城文明带初见端倪。该文明带显著区别于长城、天山以南我国历史悠久的中原土城文明带,而与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等地的石城文明风格近似,为研究东西方文明在青铜时代的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文化自信的凭依

        作为人类演化历史上的五种技术模式之一,莫斯特技术以勒瓦娄哇(Levallois)石核及石片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西侧,包括欧洲、西亚、中亚等地区,但在中国境内发现较少,此前仅有内蒙古的金斯泰洞穴遗址等几处。通天洞遗址的发掘,是新疆地区首次发现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衔接上了新疆旧石器考古在年代上的缺环,也弥补了我国旧石器考古在地域上的空白,为青铜时代的新疆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充当了实物见证,为古代新疆作为亚欧大陆中部的交通枢纽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因此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作为莫斯特技术时代的珍贵遗存,阿尔泰的敦德布拉克滑雪逐猎岩画直观地记载了早在公元前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已经在使用毛皮滑雪板进行滑雪狩猎活动。该岩画的存在,与《山海经·海内经》中“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下有毛,马蹄,善走”的记载不谋而合,为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的起源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有鉴于此,2015年,来自中国、美国、挪威、瑞典、芬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学者联合发布了《阿勒泰宣言》,申明了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老滑雪地域,而此前,国际学界普遍认可的滑雪起源地——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整个北欧,在敦德布拉克岩画记载的时代,正处在第四纪大冰盖的覆盖之下,荒无人烟。

        美中不足的是,限于田野调查的范围,本书对新疆岩画的考查未能做到面面俱到,对部分重要岩画内容中人文价值的挖掘与意义阐释尚待深入,而这种挖掘与阐释对岩画在大众读者中的普及至关重要。以风格独特的博格达峰龙脊山岩画群为例,作为迄今为止新疆岩画中海拔位置最高、年代跨度较大、序列最完整的岩画群,该遗址内容异常丰富,早期主要的岩画风格是以两个相对的三角形表现动物身体,尾巴或上翘或下垂,尾部末端呈三角形或球状。该种风格的岩画与吉尔吉斯斯坦著名的塞伊玛里塔什岩画遗址群高度相似,在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但本书对该部分岩画仅一笔带过。

        作为多种人类族群、多种经济类型、多种文化传统、多种宗教体系的文明交汇地域,新疆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枢纽,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镇。可以说,一部新疆岩画发展史,就是一部古代内陆欧亚草原地区东西方居民共同的丝绸之路开发史,一幅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生动画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