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先的纪实文学作品《去北川》,我先读到的是正式出版之前印行的试读本,那时的书名是“一个很好的样子”。我很喜欢原来这个书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元月用视频连线方式听取北川石椅村村民汇报乡村新变状况时,用“一个很好的样子”表示他的欣慰与夸赞。“一个很好的样子”,确实是北川当下社会面貌的最好概括。还有一个含义是,刘大先的这部作品,大大超出了人们原有的想象,他把工作手记、现状纪实、社会调查、史料考据的几种元素熔铸于笔端,既生动描绘了北川的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又详细讲述了北川由羌族风情、非遗文化和历史遗存交织构成的人文底蕴。从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独特的内容来看,这本书的写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样子”。
阅读散文体的纪实作品《去北川》,感受相当丰沛,感想不一而足,最为突出的主要是三个方面,这也可以看作是这部作品值得人们关注的三重意蕴。首先,全书细切记述了北川的灾后重建与社会新变。《去北川》的“序章”从北川永昌机场正式通航写起,自然而然地带出“我”来到北川“挂职副县长”的所经所历。这个时候的北川,已是地震发生之后的十多年,北川已经退出贫困县序列,进入到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但地震造成的严重损伤依然无处不在,北川人“如同西西弗斯一样地重整家园”。作者写到了他周围的干部群众,他们夙夜在公,兢兢业业,所有的努力都在于“切切实实地改变本地人的生活”。正是这种外有山东、浙江等省市的强力支援,内有本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北川几乎是在地震废墟的基础之上改变了面貌。作品在以工作见闻为主的叙述线索里,给人们勾勒出了北川由外到内发生的深刻变化。城镇的重建,经济的发展,生态的修复,文旅的开发,使北川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上。
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北川当地干部群众在多灾多难的历练中养成的豁达、乐观的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普通民众为着家乡发展的任劳任怨和积极奉献。返乡创业的本地青年小刘和小侯,可谓是他们之中的典范。长期在外打工的小刘,回乡创立了“老片口”品牌,专门营销家乡的土特产。去往新疆打工的小侯回到家乡,先是开办加油站,后又创建“山岔沟”景区。作品里有一段小侯的自述,在他讲述的回乡打拼的感人故事里,人们看到新一代北川人的自信与豪情,以及由他们的不懈奋斗所体现出来的“新北川发展路径的缩影”。
其次,书中还深入探悉了北川特有的羌族风情与人文历史。在《去北川》的叙述中,作者使用了纪实与述史的两幅笔墨,来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史故事。因此,人们一方面看到现实层面的北川新变化与新面貌,一方面又看到了由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和抗震文化交织而成的丰厚而独特的人文蕴含。在“过去与未来”一章,作者详述了北川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在2003年正式建立羌族自治县之后,在历史记忆与族群文化方面的恢复与重建。作者也由长诗《生民》、英雄史诗《泽基柯布》等文史典籍,爬梳了羌人在殷商时代活动于历史舞台,尔后繁衍分化又不断迁徙的历史脉络。在“少年禹的传说”一章,通过对《史记》《说文》《吴越春秋》等史著记载的考据,论证了“禹兴于西羌”“禹生于石钮”的历史史实,并由羌人传说和民间歌谣中的大禹故事,概述了大禹的“神格化”及其作为“集体人格的表征”所蕴含的“不屈不挠、反抗绝望”的“中国精神”。由此,既是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又是大禹出生地的北川,族群文化的独特性与历史文化的深厚性,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人文资源和无可替代的文化标记。
此外,书中突出地显现了“挂职”锻炼带来的有益启示。阅读《去北川》,人们分明能从作者如数家珍的文字里感受到作者的叙述姿态与深挚情感,那是不把自己当外人,完全融入到北川的一个自家人的亲切与自豪。因此,作品除去客观的现实描述与冷静的历史分析,在许多部分都体现出“我”的感受,“我”的思考,“我”的欣喜,“我”的展望,以及祈望北川越来越好和繁荣昌盛的家国情怀。作者在“序章”里有一段叙说自己挂职感受的一段文字:“当你真的在那里观察过、工作过、生活过、思考过,你会感觉到那里已经同自己融为了一体,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一块模糊的地域、一个远离自身的群落,而是鲜活的血肉,人们的音容笑貌、忧愁与欢欣、顽强与勇气都融化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在北川获得了滋养,同它一起成长,自己也努力变成‘更美好的样子’”。这样的自我感受,自我总结,在阅读了作品之后,人们都会有更为深切的体味,觉得那是发自肺腑的,诚心诚意的,因而是感人也启人的。
作者在北川“挂职副县长生活了整整一年”,带给他的变化是深刻的,也是明显的。作者显然是把“挂职”作为一个自我锻炼的绝好机会,把这样一个契机当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履行一个副县长应有的职责,也利用这样的机会,认真观察生活,仔细阅读社会,并在负责分管的文旅工作中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同北川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自己所专长的学问与北川的社会发展对接起来,通过这样的结合与对接,切实推进地方的文旅事业,努力改变当地原有的面貌,也由此调整自己的姿态,充分吸纳北川的地气与生气,使自己焕发出新的精神风貌。把这样的主体变化、情感转化、精神升华的切实信息融入到作品之中,使作品在为北川的蓬勃发展作传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悄然新变留影,这使这部《去北川》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别样意味和值得人们珍重的特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