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和陆侃如是在五四精神哺乳下成长起来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中国文学创作和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所著的《南戏拾遗》《中古文学系年》等,特别是合著的《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三部文学史,开风气,建范例,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问世后受到广泛赞誉。
陆侃如、冯沅君留下来的宝贵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已经嵌入史册,但一直没有尘封,我们常常见到它们的踪影。但由于多种原因,以前对他们的研究,虽然有成就,但还是初步的、有限的,遮蔽了其人生中的许多重要内容,而且有诸多讹误和以讹传讹之处,仅张可礼先生所发现的错误就达50多处。比如:陆侃如字衎庐,而大都错写为“衍”庐;他在法国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周朝社会史》(法文 为:Histoire sociale de lépoque Tcheou),而社会上讹传为《论述中国汉魏文学》。作为冯沅君、陆侃如的学生,张可礼先生离他们所处的时代较近,如果不及时把有关他们的尚未搜集到的各种史料,特别是许多零星的碎片打捞出来,记录下来,不仅会影响研究的拓展和深入,而且许多史料将逐渐丧失。在集中保存冯、陆两位先生的相关史料方面,张可礼先生遗著《冯沅君陆侃如年谱长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本年谱的编著,除了遵循编著年谱的一般规则外,还特别突出了下面三点:
第一,重视谱主的生存处境。本年谱每年在叙列谱主的主要事迹、思想和著作等(年谱的主体)之前,先简列谱主的生存处境大事,显示与谱主关系比较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主要是有关文学的)等方面的重要生态,以明谱主生存的社会境遇、时代氛围、学术概貌。本年谱把谱主的生存处境的重要事项按年简要地予以叙列,能提供一些知人论世的线索,也能减少研究者和读者的一些查寻翻检之劳。
第二,本年谱力求真实、丰富、立体地展现谱主的精神风貌和生命历程。真实是年谱的根基和生命。本年谱的编写,尽力网罗、集成多年来存留、搜集的各方面的可靠、可信的资料,弥补被掩盖、被删除的史料,纠正已经发现的不真实的史料。叙写谱主光彩照人的人格、优长、业绩,不溢美;记载他们的困惑、无奈、局限、弱点,不隐讳。努力做到对历史负责。在具体取材和写法上,采用资料性、学术性、传记性相统一的原则,立足于客观陈述,不囿于意识形态的框定,力避简单化和过分的本质化。为写出谱主真实的一生,既注重记叙谱主重要的经历、事迹和著述,也不忽略一些重要细节。比如:《长编》记述很少写诗的陆侃如去世前写了《八十自寿》诗;谱中多次借助学生的回忆记述冯沅君上课的情境,“一次讲到明代散曲家王磐的《咏喇叭》,冯先生又朗诵又表演又赏析,我至今还记得她眉飞色舞的神态”。
第三,本年谱注重全面掌握、鉴别史料。有关陆侃如、冯沅君夫妇的史料,大量留存在他们自己的著述(包括许多未出版、未公开的)中,也有不少散见于他人的著述,还有一些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或保留在许多日记、书信、档案、年谱、手稿、照片里。本年谱在注意搜集前此各种著述已经使用过的史料的同时,还特别注意搜集前此未发现的各种史料。作者广泛查阅文献,还访问过与谱主有直接交往的一些先生,发现了大量的新史料。比如利用了没有公开发表的陆侃如日记一百多处,全文引录了陆侃如、冯沅君档案材料中的《自传》。本谱对掌握的史料,下了许多考订的功夫,注意鉴别真伪、去粗取精,努力做到真实、恰切、严谨。
本年谱依据谱主的生平经历,结合他们的生存处境,粗略地将谱主的经历分为七个时期。每一时期有提要冠前,谱主重要简历一目了然。谱主逝世后的相关事迹,置于最后的“余音遗绪,身后回响”部分。
本年谱引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图像130多幅。对这些图像一一予以简要说明,分别插入与文字内容相关之处,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所附录的八种论著初步展现了关于谱主的初步研究成绩。书后附录的年谱人名索引可方便读者查检。
张可礼先生还著有《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编年》一书,联系起来看,本谱也是古代文学现代学术史深耕细作的典型个案。作为晚辈为一代先师魂魄长期飘泊之后筑造的旅舍,这部年谱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谱主本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