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谱写红二十五军精神质地的文学图谱

    ——评《三千儿郎——从鄂豫皖到陕甘边》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31日   19 版)

        《三千儿郎:从鄂豫皖到陕甘边》,尹霞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5月,48.00元

        ■刘晨芳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站在这历史的门槛上,怀望那段峥嵘岁月,我们出版人有责任致敬革命英雄,激励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光辉,永志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广大青少年接过革命先辈传下的接力棒,勇于担当、不负韶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尹霞的《三千儿郎——从鄂豫皖到陕甘边》(以下简称《三千儿郎》)正是在此语境下诞生的长篇纪实文学。

        长征伊始,红二十五军不足3000人。这支“娃娃军”孤军奋战,边走边打,越战越勇,率先到达陕北。行军途中,不仅创建出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期间建立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而且一路不断发展壮大,抵达陕北时兵力达3400余人,成为长征结束时唯一一支人数增加的队伍。

        这部作品既是一部全景式再现这支队伍历尽艰险转战万里的战斗历程、雄奇历史的史诗,也是一部成功谱写红二十五军这支娃娃军的精神质地的文学图谱。

        本书以弘扬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主旨,重返历史,聚焦这些无名的战士儿郎在特殊年代的青春、战斗、创造、牺牲的迥异境遇,深挖红二十五军这一特殊集体在长征史上谱写的特色篇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里程虽然比三大主力红军短,但同样充满艰难曲折、九死一生。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重重困境险关,年轻的红二十五军将士毫不畏惧,百折不挠,向着胜利,一往无前。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不仅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坚定信念、热血忠诚、革命斗志,是红军长征精神的一个缩影,感天动地、可歌可泣,值得不断挖掘、大力宣扬,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代代传承。

        这是一部宏大英雄叙事的新时代表达,是历史史实与文学手法相结合的优秀文本。是一本立意新颖的创新之作,填补表达方式空白的匠心之作。

        首先是写作对象的创新。在长征的几支部队中,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更多被创作者或读者所熟知,相比之下,对红二十五军有些陌生,但这支部队又是极为特殊的。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娃娃军”,是长征中唯一一支不减反增的部队,是出发时间最晚但最先到达陕北的队伍,也是人数最少,但装备最好、唯一建立根据地——鄂豫陕和随军医院的部队。从鄂豫皖到陕甘边,红二十五军的故事不像红军三大主力那样被一般读者所熟知,目前还鲜有人挖掘,本书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是在创作特色上,立足细节,刻画生动。与既有长征史书写存在的宏大叙事不同,本书写作对象选取红二十五军这个长征集体,重点刻画人物,以人带事,带出历史,将历史资料、历史背景的表述与人物纪实故事有机结合。用典型的军队英雄叙事方式,可能会使读者有一些距离感,而这本书聚焦的这些“娃娃军”们,或许能让青年能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真实地感受那个时代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感受他们走过的艰辛道路,更深切领会红色基因是如何赓续,长征精神是如何传承的。

        因种种原因,红二十五军许多珍贵的档案资料缺失,研究工作难以系统展开,至今仍存在不少空白点。在河南省内,不少人对发生在身边的长征故事,也知之甚少。而本书既保持了历史的庄重感,又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丰富的细节。本书详细描绘了行军路上的郭家河战斗、潘家河战斗、鏖战独树镇、奇袭荆紫关等一系列战斗,塑造了立体、丰富的人物群像。比如徐海东,他的军大衣成了公用的,他亲自为伤员抬担架,缴获雨伞时他说“一把伞就等于一间小房子”。鏖战独树镇时冰天雪地,女护士解开衣服,把战士冻僵的脚放在腋下取暖,而徐海东则一把抓过战士手中的火柴盒,就地点燃小草垛,让快要冻僵的战士来烘手烤枪。

        军中的大多数士兵是普通而平凡、年纪又很小的娃娃兵。作者以他们心底埋藏的深厚家国情怀来破题,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系列朴实、鲜活的典型形象,深情讴歌了不畏牺牲的精神和壮丽青春的底色。

        第三,结构架设上,着眼青春,关注传承。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更是对长征精神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本书讲述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苦难中。相反,她通过展现年轻的红军战士的英勇与坚韧,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激励青少年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承担新时代的责任。读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代青年的家国担当,看到了青春绚烂至极的绽放。这也正是本书的当下价值所在。

        第四,叙事技巧上,本书谋篇布局,独具匠心。长征途中,几多风雨,几番变幻,几度曲折……可以说,展现这样一段故事,所涉人物之众、事件之多、头绪之繁恐怕令人难以想象。但作品并没有因为这一题材在艺术掌控上的高难度而让人有松弛之感,恰恰相反,作品通过独特的组织力让每一个人物的故事的张力和肌理都舒展得自然而丰富,让每一段历史现场的逻辑和层次都绽放得鲜活而生动,让每一个章节的承接和延续都散发着文学的气息。

        本书的叙事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同类图书叙事方式的不足,按照时间和地域转换的线索,把长征史诗性的长卷拆解成六七十个前后关联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如俄罗斯套娃,有的像春笋般竞相拔节,更容易被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理解和接受。可以说,在作品中,这种故事的衔接和故事的流动有机、顺滑、自然、妥帖,情节的丰富、结构的井然、情节的纹理等均被有效地强化,故事里面套故事,战役中套着战役,这种独运的匠心有效提升了作品的美学韵致和结构艺术。

        纪实文学创作着实不易,有人说纪实文学的世界是用脚丈量出来的,这一点也不夸张。因为纪实文学必须重视真实性,作品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引用,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也都代表着作者脚下一段漫长而且艰辛的路。这不仅是作者的史学和文学智慧,更是纪实文学创作的真理。没有对题材的深度介入,就不可能有感人的真实。正是如此,作品成功地恪守着真实这一纪实文学的生命线,将几百里路的行程和几百万字的资料凝练在这部作品之中,可以说,作品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成功与失败,都闪耀着真实性的光芒,这些都为作品的主题呈现、情感表达、艺术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成就了作品优秀的内在特质。

        总之,从作品高远的立意、精准的语言文字、庞大的描述群体、深刻的主题等方面,我们可以将这部作品视作长征题材的纪实文学写作中青少阅读的军史佳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