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认知与改良:中国高校的农村调查活动研究(1912—1949)》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陶行知等人提出“到乡村去”的口号,号召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等投身到乡村改造中去,由此兴起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乡村改造运动”。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借由“西学东渐”而舶来的社会学在乡村改造运动中大展身手。开设社会学专业的各大高校也鼓励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社会以及本学科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是“实习”,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因此,这一时期的各大高校展开了大规模的农村调查研究活动,其调查人员素质之高、调查范围之广、调查技术与方法之先进、调查内容之详尽、调查成果之丰富,使中国近代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社会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也为人们了解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而关于这一时期高校开展的农村调查活动,人们所熟知的是费孝通的农村调查以及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所组织的农村调查进行研究,及《江村经济》《义序宗族》《金翼》等社会学人类学名著。时至今日,该时期各高校所做的农村调查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文献,包括社会人类学、经济学的许多论著都对其有所参考和引用,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将这些调查资料用于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对调查本身进行整理和总结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譬如调查的基本过程如何,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调查区域如何选择,调查哪些内容,如何开展调查,调查提出了哪些问题等等,资料使用者对此大多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严重的误读现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鹏教授、韩敏副教授合著的《认知与改良:中国高校的农村调查活动研究(1912—1949)》通过爬梳史料,对该时期各大高校开展的农村调查活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研究,除涉及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调查外,还对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北平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沪江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师生的农村调查活动以及调查成果予以研究,并以高校的农村调查活动为主线,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解读该时期农村调查活动的背景、目的、实践过程、实践特点、理论方法、调查内容、意义及局限,对高校的农村调查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整理和总结。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一时期参与农村社会调查的主体(如国民政府、高等院校、共产党,甚至外国机构)深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目的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予以揭示。此外,从教育史学的角度来看,本研究还做到了研究视野的下移,作者将研究群体扩展至较少被关注但又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身上,将研究的内容聚焦到学生的社会调查,即教育中的“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同时,调查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研究调查活动的历史又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学生教育活动的历史。因此,本书既是关于民国时期高校农村调查活动专著,又是了解社会学科发展历史的重要著作,更是研究范围内的各大高校的校史及其办学成果与理念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