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绣虎少年》:少年、湘绣与人生

    孙建江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17日   16 版)

        汤素兰

        湘绣这种从民间诞生的艺术,它的命运和国运兴衰紧密相连。

        《绣虎少年》,汤素兰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4月第一版,35.00元

        这是一个讲述少年学习湘绣的故事,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最特别的是少年主人公王梓屹。王梓屹是男孩,男孩学习湘绣本就不多见,但更不多见的是,他是一位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男孩。残障少年,湘绣艺术,当这两个核心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故事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会强化同情与关爱? 会弱化湘绣传承? 或者反过来,残障少年仅是借来的一个道具? 着力演绎介绍的是湘绣?

        读罢这部作品,我想说,作者写的是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绝望有梦想的真实的人;同时,又确实是别具特色的湘绣艺术的当下传承。处理好两者的平衡关系,两者的自然融合,两者的彼此助力,及其诸多关系的统合,绝非易事,需要有纯熟的艺术把控能力。

        主人公王梓屹不是一个干巴巴、概念化的残障少年。同龄孩子拥有的想法、情感和品质,他一样拥有。梓屹尽管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他也渴望像小伙伴们一样适龄上学。他在家里总是帮爷爷奶奶做事,帮奶奶抹桌子洗碗,跟爷爷到坡上和菜园里去当帮手。

        但他毕竟是残障少年,他有普通孩子没有的几近与生俱来的自卑,有普通孩子没有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孤傲。他是一个既敏感又麻木、既脆弱又坚强、既自卑又孤傲的矛盾体。

        堂哥朴杰的一篇作文登在书上了,爷爷高兴,梓屹也高兴。但梓屹发现朴杰作文的题目叫《热闹的运动会》时,别过脸:“一篇破作文,有什么了不起!”他不明白,朴杰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文? 情绪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

        梓屹恨自己不争气的脚。他对奶奶说:“我不要这只脚,我不要!”“他还从姐姐榕方的眼睛里,看到了姐姐对自己的保护,也看到了比保护自己更复杂的东西。他想,他是残疾,他的残疾不仅丢了自己的丑,也丢了姐姐的丑……他的残疾伤了姐姐的心。”他难过、委屈、号啕大哭。只有自尊心极强人才会有样的联想。

        梓屹受了委屈独自出门到桥下避雨,听着脚下哗啦啦的河水和风雨声,他想起在学校图书馆看过的那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这确实是个问题。他真想一了百了:“要是刚才河水把我带走了,不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吗?”“小时候吃药很苦,扎针、牵引、做手术很痛,但那种苦和痛,跟现在比起来,他都能忍受。而现在,梓屹的脚虽然走不快,但不影响行走,生活上一切也能自理,他身体上不再总是疼痛,心里却常常有一种被撕碎的痛苦,要忍受这种痛苦真难……”要怪只能怪自己生的这个病,脚疾会让心里有一种“被撕碎”的痛苦。外在的残障看得见,心里的痛苦少有人知晓。

        看上去,写的都是梓屹“另类”的一面。然而,越是这样,越是写梓屹与人不同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就越能呈现主人公的立体形象,就越能还原主人公的真实内心世界,就越能接近艺术的真实。而只有梓屹这个人物形象立住了,由主人公带出的当代湘绣故事的讲述才有可能完成。

        残障少年梓屹再聪明,再有艺术禀赋,他也不可能无缘无故接触湘绣、学习湘绣,进而展示湘绣天分。也就是说,梓屹痴迷湘绣必须合理,必须让人信服。这也是当下部分主题出版作品常出现的缺乏必要前提直奔主题的问题。这就不能不提到梓屹的奶奶了。作品中,梓屹的奶奶是一位民间湘绣能手。

        梓屹小时候睡的“喜上眉梢”枕头,枕顶上的梅花和喜鹊就是奶奶绣的。奶奶只要一有空就会把花绷子拿出来,时不时在花绷子上绣几针。奶奶拿着花绷子,总是一遍遍看自己绣出来的花。梓屹问奶奶为什么喜欢绣花,奶奶说,绣花的时候心里眼里只有花,什么烦心事也不想,很舒坦。奶奶会绣很多东西,她绣花的时候,手指变成了会跳舞的精灵。梓屹喜欢帮奶奶穿针,喜欢看奶奶的手在花绷子上像蝴蝶一样上下翻飞。从奶奶那里,梓屹知道了复写纸、硫酸纸、绣线、绣花针、顶针这些湘绣工具。奶奶的抽屉里还有一本《手工刺绣纹样100》,这是她十二岁生日那年珍藏至今的宝贝。梓屹在浓郁湘绣氛围的家中,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慢慢喜欢上了湘绣。

        而奶奶还不仅仅是梓屹爱上湘绣的引路人。奶奶这个人物的出现,又带出了民间湘绣的一段悲欢离合的历史。这也让湘绣这一民间技艺的传承有了纵深感和立体感。湘绣的当代传承,与民间湘绣能手,与湘绣的历史巧妙结合在了一起。

        奶奶六岁那年流落至福山村,后来和爷爷成了家。奶奶是湘绣世家出身,姑姑柳美华和母亲杨锦云自小拜锦华丽绣庄的杨佩珍为师。杨佩珍绣的罗斯福像曾在193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赢得“誉满全球”美誉。后来,姑嫂俩又专门研习狮虎等动物的绣法,绣的狮虎毛发毕现,栩栩如生。姑嫂俩绣猛虎的技法通过奶奶又影响了梓屹。

        由于艺术联考成绩优异,梓屹顺利进入省城湘绣研究所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期间,他通过李老师,通过阅读,了解了湘绣的发展坎坷历史,还意外发现了奶奶口中的“渔湾市”。奶奶数度提及自己小时候在渔湾市长大,但没有人相信,因为整个湖南省根本就没有一个叫“渔湾市”的地方。原来奶奶童年依稀的记忆,藏着一段家国破碎、湘绣遭难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湘绣历史悠久,仅20世纪30年代,长沙市内的绣庄就有40多家,绣工有15000多名。惜乎,1938年的文夕大火,几乎将长沙城所有的绣庄绣品全部烧光。后来,一些绣庄在文夕大火之后艰难重建,到1944年长沙沦陷,绣庄又再次被日本人损毁。渔湾市这个地名也湮灭在了历史的褶皱中。湘绣这种从民间诞生的艺术,它的命运和国运兴衰紧密相连。

        毫无疑问,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及其家世渊源,对于作品勾勒湘绣轮廓、启蒙梓屹热爱湘绣和湘绣的当代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品。

        《绣虎少年》这部作品写了残障少年,写了湘绣,但说到底,作品写的是时代,写的是人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