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两周青铜兵器定名研究的力作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17日   08 版)

        《两周青铜兵器定名研究》,宫肇南、罗雯茜、张续龙著,广陵书社2024年5月,78.00元

        ■刘洪涛

        自宋以来,我国青铜器研究已有上千年历史,其中分类和定名是先秦青铜器研究的重要工作。定名的依据通常有三种,即器物形制、文献记载以及器物自名。其中,根据青铜器的自名定名是青铜器定名的首要原则。陈剑先生曾指出,铜器定名最切实最有利的证据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自名身上,依靠青铜器自名材料是器物定名的最为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自名材料本身极为复杂,有学者统计仅青铜鼎一类器的自名即有一百三十多种,再加上自名中的一些共名、代称、连称现象等,都给定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这一层面来讲,系统全面地分析自名材料对于深入把握青铜器自名情况,了解青铜器用途并最终确定器物名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在实际的定名过程中,情况往往比较复杂,还要综合考虑器物形制以及铜器内部关联等多种因素,并不能简单地只根据器物自名来定名。因此,自名与最终定名不符的情况也常有出现。兵器作为青铜器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燕王喜剑自名“釱”而定名为“剑”等。如何处理青铜兵器自名与定名时有抵牾的问题,是否可在现有定名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更具操作性的定名原则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宫肇南、罗雯茜、张续龙《两周青铜兵器定名研究》一书全面搜集整理两周青铜兵器的自名材料,梳理其使用分布情况,总结自名材料中出现的兵器类型,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论著中的定名材料,进一步总结提出定名的基本方法与原则,是一部系统深入地对兵器类青铜器的自名与定名问题进行整理与研究的著作。

        该书以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和《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中所收录的626件有自名青铜兵器为研究对象,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着重梳理青铜兵器的著录与整理情况,将其分为两宋、元明、清代、晚清至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共五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分类胪列代表性著录及研究性著作并总结研究得失。第二章主要对两周青铜兵器的自名进行整理和研究,依据自名为青铜兵器分类,每类下又细分不同小类,详细考证该兵器的器物形制并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器名字形的形体构造及在两周金文中的使用分布情况。第三章主要对两周青铜兵器的定名材料进行整理,在对青铜兵器的定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的基础上,从内容和格式两方面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前人著录青铜器时所采用的定名方法。在前三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第四章提出青铜兵器定名的新原则,第五章则是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对626件青铜兵器进行整理并列出《两周青铜兵器定名表》,对于符合定名原则的兵器保持原有器名,不符合原则的兵器则根据定名原则进行重新定名。第六章结语部分对前文所提出的分类和定名原则重新进行总结。此外,该书于最后附有《两周青铜兵器自名整理表》,列举两周青铜兵器的编号、器名及铭文字形拓片,最便研究者使用。

        该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该书全面整理了两周青铜兵器的自名情况,并对其定名格式进行总结分类。

        现阶段学界对青铜器自名的研究以单个自名之字的考释为研究主流并散见于著作及论文中,虽然不乏一些综论性成果,但亦往往针对青铜器自名的某一具体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如赵平安先生对青铜器自名中的相关替代、连类相及现象的解析,陈剑先生对青铜器自名代称、连称的研究等。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作者从文字学角度入手,根据自名当中的器名部分的不同划分类别,同时注意兼顾器物形制方面的联系,在厘清名实关系的基础上对器物类属进行辨别,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往研究的欠缺,对于之后青铜兵器的定名有参考与指导作用。

        其次,该书参考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汇集了古籍字书、出土文献中相关兵器的详细信息,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入手,与青铜兵器自名用字互证。这种研究角度和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是前所未有的,既可全面、正确地掌握和理解与青铜兵器自名、定名有关的信息,又可为古文字考释提供新的证据。

        作者对青铜兵器自名用字的各种异体从时代和区域两个维度进行了考察,同时还关注了每种写法的使用频次确定主流字形,结合形制对自名用字及其修饰语进行了集释和考证,这对研究当时的军事制度、兵器使用制度以及兵器形制都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意见将推动商周兵器及其铭文的研究。比如对“戟”“釱”形名的考辨等都很精彩,对自名材料从国别、器类、时期等不同维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第三,该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学界各种定名方法、方式的评判以及定名原则的提出,这两部分内容是全书最见功力的章节,对定名的实际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实操价值。

        通过对两周青铜兵器自名及定名材料的分析,作者借鉴已有的定名方法,提出了明确且切实可行的定名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对两周青铜兵器重新定名。作者归纳出的青铜兵器定名原则共五项,分别是器铭为主原则,即以铭文为主要定名依据;名从主人、器名类化原则,指的是以作器者或持有者的人名为基本要素,以自载器名为参考依据;格式统一原则,即定名应采用相对统一、固定的格式;器名系列化原则,对于定名相同的器物,应将器名进行系列化处理;字形宽严并举原则,未释字应以严式隶定表示,已释字应从释文,做到字形规范统一。

        相较于学界已有的定名原则及方法,作者提出的定名原则更为关注青铜器本身的铭文信息,主张尽量以铭文内容为依据对青铜器进行定名,不过多附加铭文外的额外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器物定名的简洁性及准确性。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青铜器物不断出土,对青铜器进行格式统一、系列化的定名也更凸显出其迫切性与必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提出的定名原则无疑会推动青铜器定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青铜器定名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的开展。

        青铜器如何定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其关乎到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科技史、艺术史等多学科的研究利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涉及到方方面面。《两周青铜兵器定名研究》穷尽性收集了古今青铜器著录文献中的著录信息,总结和归纳了古今学者在青铜器定名方面的得失,结合自名方面的研究,展开了对青铜兵器定名基本原则的探讨;在器名汇释和器物分类的研究方面,作者综合运用了古文字学、汉语语言学、青铜器类型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两周青铜兵器的铭文、形制、纹饰等各方面因素,对一些器物的铭文内容和分类情况进行了归纳和研究;在对器名汇释的同时,运用计量、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青铜兵器器名的形体发展变化进行了描写;在对自名修饰语汇释的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有关材料,对其中一些修饰语进行了补释;在定名的研究中,搜集了古今定名文献,将定名的方法进行分类,在总结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并提取了定名的基本格式,借鉴博物馆学对于文物藏品的定名,形成专门针对两周青铜兵器的定名原则。其资料整理系统、完善,汇释、评议及研究客观、深入,探索角度新颖、针对性强,所附系列表格便于研究者参考与利用。此项研究也为后续一系列研究如青铜兵器自名的整体发展变化特征、自名修饰语的时代特征及更替变化特征以及周人对青铜兵器的分类体系等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与可能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