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首部从“形式诗学”研究“韵”的专书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10日   20 版)

        《“韵”之韵——从形式诗学透视》,黄金灿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89.00元

        ■王 彬

        “韵”字一般被认为包括押韵之“韵”与神韵之“韵”,前者是“实”的一极,后者是“虚”的一极。相比于学术界研究热门的关键词神韵之“韵”,被视作“形式”的押韵之“韵”要冷清得多。黄金灿博士的《“韵”之韵——从形式诗学透视》,就是一部从“形式诗学”研究押韵之“韵”的专著。凭借对“韵”这一文论关键词研究的贡献,本书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建构”成果之一。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五章,有选择、有重点地采用“多孔钻探”的思路进行深入研究。上编采用关键词研究方法研究诗韵形式问题,选择“次韵”“叶韵”“趁韵”“险韵”等关键词进行重点探讨,将它们纳入与自身相关的学术话题,通过对学术话题的研究,凸显它们的意义。如《次韵:从〈归去来兮辞〉说起》一文,作者认为《归去来兮辞》这篇经典辞赋因为太过脍炙人口,人们在阅读时往往将其流畅的词句“顺口滑过”,而忽略了其押韵艺术。其实《归去来兮辞》体现了极高的押韵技术,完美地达到了“韵随意转,天然凑泊”的艺术境界。其后的苏轼与杨万里次韵追和,亦成功实现了创新与突围,彰显了各自独特的艺术个性。

        对于“叶韵”,在《叶韵:文本功能与文学意义》一文中,作者将“叶韵”说、“叶韵”法从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批评”声浪中洗脱出来,通过其多样性的文学价值证明其合理因素。对于“险韵”,黄博士分两章进行论述,提出“动态的险韵”原则,为“险韵诗”寻找成为诗体的理论依据,并依托明清时期出现的大量与“险韵”相关的记录、评点,对险韵诗的文学价值进行探讨。

        中编采用批评史方法研究诗韵艺术问题,将声韵诗学在魏晋南北朝的自觉、险韵诗创作在宋代的流行、南宋杨万里“诚斋体”的生成路径、元人杨维桢乐府诗对叶韵的使用、清人李调元的声韵诗学及其体系建构纳入研究视野,侧重用诗韵批评阐释诗韵艺术、用诗韵艺术整合诗韵批评。在《韵理自觉:魏晋南北朝声韵诗学》一文中,黄博士提出古代声韵诗学的自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韵诗学”概念的提出及其自觉阶段的确认,在学界尚属首次。

        在《韵艺造极:北宋险韵诗创作》一文中,对于险韵诗创作在宋代的流行,作者通过考察险韵诗在宋代的创作情况,发现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一流大诗人的热衷程度,证明“险韵”这个冷门中的冷门与宋代诗歌创作史、诗学史消息相通。在《韵格拓容:“诚斋体”的生成之路》一文中,作者揭示杨万里对诗歌的用韵有独到的见解,在诗歌创作中也有丰富的用韵实践。

        在《韵学集成:李调元的建构尝试》一文中,黄博士将目光集中于清代学者李调元对声韵之学的建构。李调元是兼有文献学家、音韵学家、诗学家、诗人等多重身份的重要学者,他将传统小学中的音韵学与古典文学尤其是诗学加以沟通。作者以李调元对声韵之学的系统建构为媒介,表明“文学意识与音韵意识相互贯注”这一命题的理论价值。

        下编从文学、文化视角来研究诗韵文献,其优势在于,犹如深不可测的渊薮一般的历代各类文献中收纳着大量的诗韵材料,几近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广韵〉:植物文化学之维》一文中,作者突破从语音史角度研究《广韵》的传统做法,将《广韵》视作文献的渊薮和知识的宝库,以探究其植物文化学价值为切入点,凸显《广韵》在语音学价值之外的文学、文化价值。

        在《〈佩文韵府〉:话语权力之场》一文中,作者将《佩文韵府》的纂修与传播置于清代话语生态视域下加以关照,发掘话语生态发挥影响的积极模式,从而证明权力话语的施受关系并非绝对二元对立,而是具有相对性和流行性。

        因为采用“多孔钻探”的思路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深入研究,所达到广度与深度是这部书的成功之处,但也正因如此,在对“韵”的体系建构方面还是略显不足的。可喜的是,黄博士的探索正在路上,未来将有更多研究“韵”的作品问世,相信从“形式诗学”研究“韵”必将在黄博士手中完成体系建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