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千叟宴”串起一部清代饮食文化史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10日   16 版)

        《紫禁城的盛宴:千叟宴笔记》,潘洪钢著,武汉出版社2024年3月第一版,68.00元

        ■杨振

        湖北大学特聘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洪钢老师的新著《紫禁城的盛宴:千叟宴笔记》(以下简称《盛宴》)一书,新近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品读该书,常有走进历史现场的感觉。

        全书开篇写道:乾隆四十九(1784)年冬季,各地通往京师的官道上,进京的老人络绎不绝,有达官显贵,也有平头百姓,有纵马前行的武将,也有扶杖踯躅老翁。他们究竟要去哪,所为何事呢? 不免让人好奇。循着作者的叙述,方知大家都是奔着京城而去,都是为了参加国家大宴——千叟宴的。一幕清代饮食文化的大戏,由此徐徐展开。有意思的事,到了全书结尾处,这些进京赴宴的人们又被提起,如同谢幕一般,他们的结局也有个交代。比如,以作战勇猛而“图形紫光阁”的战将马彪,以七旬高龄赴宴,“回到湖广后,他就染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而“军旅非所素习”的福州将军常青,参加大宴以后,曾赴台参加平叛,后因包庇属下而遭到弹劾,乾隆五十八年病逝,未能参加第三次千叟宴。如此等等,前后照应,构思精妙,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

        《盛宴》一书,从“上”到“下”、先宫廷再社会观照清代饮食文化的变迁。作者认为:“千叟宴是清代饮食文化集大成者,虽然是礼仪先行,但它毕竟是各民族各地区饮食文化的集合体,它受到当时饮食习俗的影响,也极大地影响了各地饮食文化的演化。”因此,选择以千叟宴为起点,先介绍千叟宴的渊源、与宴标准和礼仪,再介绍清宫饮宴制度与趣事,最后落脚到南北各地、不同阶层的饮食文化。另外,全书各个章节也都遵从着先千叟宴,再宫廷,继而社会的写作逻辑。如第五章谈“茶、酒与烟”,每节开头便分别对应介绍了千叟宴上的饮茶、进酒场景,然后缕述清宫饮茶之习、饮酒礼俗、吸烟趣事,继而介绍士人阶层与民间的风气。

        《盛宴》一书虽系通俗历史读物,却不乏精深考证。作者浸淫“清代社会生活”研究有年,文献稔熟,游刃有余,如在介绍清宫饮食制度时,选用《膳底档》《钦定大清会典则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国朝宫史》等官方记载;介绍清宫饮食趣事时选用《食在宫廷》《宫女谈往录》《春明梦录》《清宫禁二年记》等近人回忆录;介绍上层社会吃喝风气及名士风流时,则引《随园食单》《闲情偶寄》《养生随笔》《履园丛话》《养吉斋丛录》等;讲各地特色食品与风俗时,多引用时人笔记、小说,如《广东新语》《清稗类钞》《扬州画舫录》《冷庐杂识》《红楼梦》等。该书寓考证于故事之中,无一事无根据,每设一说皆有出处。如说起清宫日食两餐的制度时,先以《红楼梦》中贾府的人们一天只有早餐和晚餐,并无午餐一说,考证清代宫廷只吃两顿正餐,然后引《清稗类钞》中康熙帝一日两餐和《养吉斋丛录》“卯正二刻,早膳。午正二刻,晚膳”进行佐证;讲皇帝皇后日常饮食时,则根据《国朝宫史》这一官书记载对帝后的“口份”进行列举,并辅以《膳底档》中的用膳记录。

        此外,该书关注清代各个社会阶层、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同时也关注时代变化,注意到清代世界格局的变化。说起随园菜的创始人,清代大才子袁枚,不仅介绍了他在清代的才名与文化地位,也讲述了他为一盘豆腐的做法而向人“折腰”三揖的故事。不同地区不同“菜系”也在书中尽现风采。难得的是,在微观描述清代以来饮食文化发展脉络的同时,作者也将眼光放开,从世界格局变化的视角观察文化变迁。如作者以地理大发现背景下红薯、玉米、马铃薯和辣椒等美洲作物进入中国,西餐进入中国、中餐也流布于美欧各地,说明东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讲到,当中国进入康乾盛世之时,高居庙堂的乾隆皇帝怎么也想不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已前所未有地紧密起来。就在他沉浸于太平盛世的迷梦之中时,远在天边的“蛮夷之邦”派来了迟到的祝寿使节马戛尔尼。当侵略者用鸦片和坚船利炮敲开清朝大门时,盛世欢宴已成为天朝上国的绝唱与挽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