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报告文学】 分属安徽、江苏的下吴村、洑家村是相隔一座山、共饮一溪水的近邻,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发展过程。本书作者早在30年前的一次调研中关注到这两个村落,凭借媒体人的新闻敏感与问题意识,此后又多次到当地调研、采访,深入到乡村建设、脱贫致富的“不寻常”之处,进而发掘原因、提炼规律,以这部资料充分、采写扎实、文风通俗生动的报告文学力作记录了两个村落的今昔对照、改革思路、前进轨迹、发展甘苦以及时至今日的丰硕成果,凸显山这边、山那边在时代大潮中的嬗变,为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书写了如此典型又耐人寻味的一笔。 |
【纪实】 北川,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受灾严重,后县城整体搬迁重建,实现涅槃重生。2021年至2022年,作者在北川挂职副县长一年,亲身参与了新北川的建设,也因此与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感情。本书对北川的叙写几乎是全面的,不仅写了北川人重建家园的故事,烘托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主题,更对当地的山川地理、道路交通、植物动物、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族与宗教、美食与非遗,都做了生动描摹和深入探究。作者的多重身份,决定了这个文本的独特性。作为挂职干部,作者得以以局内人和外来者两重身份来观察、思考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者,作者对羌族史诗、大禹传说等的阐发专业而独到;作为作家,作者运笔婉转自如,笔锋带有感情,带给我们“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
【历史】 稻米是养活中国人的主粮之一,在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书聚焦明清时期中国的稻米种植和消费,对很多问题都贡献了新的看法。为什么江南地区很少采用耕牛而偏爱铁搭? 关于此一问题,作者强调了人们对耕种成本的考虑。稻米的长程贸易是怎样兴起的?书中认为,人口压力并非根本性的驱动力,一地的富裕程度才是决定性因素。此外,人们如何在主粮和杂粮以及稻米的不同品种之间进行选择? 政府通过官营仓库的运作来平抑米价,成效几何? 本书都做了有新意的探讨。“人类对粮食的要求,并不单单是为了填饱肚子,他们还追求味道,以及由此而来社会地位。”作者写道。当把人的欲望纳入研究视野,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解释或许才能更加接近实际,这是这本小书带来的启示。 |
【散文】 所谓“萧关道”,是指自西安西北向穿过礼泉、彬州、泾川、平凉,经会宁、定西指向兰州的古道,作者胡成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以其摄影师的写实视角与作家的细致笔触,记述了自己在这条路线上的行走见闻,以及由此延伸的对于历史、文化、民俗的引述、阐发,对现实世界中沿途芸芸众生生存状态与命运走向的思考。这是引经据典、扎实严谨的田野调查,也是勾连古今、心系家国的行走文学,“他的旅行总有前人做伴。这些走过同样路线的前人来自不同时代,胡成把他们邀请到自己的旅行中,让他们各自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让萧关道之行变得凝重丰富。”历史学者罗新在为此书所撰序言中,这样评价胡成的行走与写作。 |
【传记】 荷兰的哈姆雷特、绘画界的莎士比亚,这部近千页篇幅的大作封底对伦勃朗有如上描述,且不论这样的类比是否严谨恰切,本书主人公因其天赋与杰作在绘画史乃至艺术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部资料详尽、观点独到、写法另辟蹊径的伦勃朗研究著作中,英国历史、艺术史学者西蒙·沙玛从16至17世纪尼德兰(荷兰)的时空背景切入,对伦勃朗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亦通过若干历史节点描摹出当时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风貌,也涉及到同时代的多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令伦勃朗及其画作置身其中更加丰满立体。近400幅印制水准极高的画作,广博的史料与从容的叙述,让读者据此走近伦勃朗的世界,他有怎样的天赋之才,又历经怎样的艺术生涯,这本书中有迹可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