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世上爱父母、回忆父母的文章著作不计其数,但即时的记录则较少。相比回忆,即时记录要真实得多。《陪父母老去》就是一本即时记录的书,作者十几年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地记录了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和陪父母老去过程中的情感与思考。

    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10日   11 版)

        《陪父母老去》,解玉军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5月出版,58.00元

        ■行舟

        继广受好评的散文集《半岛:食与自然》之后,解玉军又推出了新书《陪父母老去》。用爱写作是解玉军最鲜明的特色,爱和温情流淌在作者的每一篇文章中。在《半岛:食与自然》中,作者写吃的喝的玩的,写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虫,无不充满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如果说《半岛:食与自然》中的爱是轻松、活泼、无拘无束的,那么在《陪父母老去》这本新书中,这种爱的表达就变得亲切悠长、浓郁深沉。

        世上爱父母、回忆父母的文章著作不计其数,但即时的记录则较少。相比回忆,即时记录要真实得多,一是因为好多细节多年后不够清晰准确,二是回忆时难免会为尊者讳。“我们的记忆,事实上是我们进行回忆时重构的,它受到当前所持态度的严重影响,并通过当前情感进行探索”“人们经常会给回忆蒙上一层玫瑰色”。爱不是喊出来的,而一定蕴藏在长年细心做、坚持做的生活小事细节中。《陪父母老去》就是一本即时记录的书,作者十几年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地记录了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和陪父母老去过程中的情感与思考。在《家长》一篇中,作者写到:“把爸爸妈妈交到别人(养老院)手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跟把孩子送去住校一样。”“一个专门的隔热保温包,用来每周给他们送东西。烤地瓜、煎鱼、煮虾、切猪头肉、买猪蹄、剥板栗、蒸螃蟹、做各式杂粮,采购各种水果,是我每周的功课。”“每次拎着这个明黄色的包进门的时候看到爸爸妈妈开心期盼的笑脸,太温暖了。”“孩子永远也做不到对父母如同父母对自己一样,但我现在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依赖,也感受到了当‘家长’的心情。”这是作者与父母的互动。

        父母之间也一直是相濡以沫,在2020年7月19日的《不可替代》中,作者写到:“爸妈的互动很有意思,妈妈在床上撑不起身,爸爸手心向上,四指上曲,妈妈手心向下,四指下曲,一搭就合了卯榫,爸爸一用力,妈妈顺势而起。这套动作熟极而流,爸爸得意地称其为‘钩子手’。”“妈妈站在床前,迈不开步,爸爸坐在椅子上,闲闲地伸出‘钩子手’,妈妈就稳稳地走起来,转身扶着墙栏杆去卫生间了。”这些温暖的镜头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文章中,令人不由感叹得侣如此,夫复何求。

        当今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这本《陪父母老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理学、社会学意义的观察视角,让我们从中看到老人生理心理的变化、子女奉养过程的乐与苦、医疗养老机构对老人的意义、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等等。随记随思,观察细致,思考深刻,堪称范例。比如作者观察老年人的急,本来是第二天早上做手术,但中午妈妈就说,你把我做手术要穿的那条裤子拿出来放到我枕头边上。女儿说,明早再拿吧,不用这么急。妈妈“哎你给我拿出来,这样我放心些”。不仅作者的妈妈急,急好像是老人的普遍现象,作者观察到“老年人坐公交车的时候,上车的时候奋勇争先,下车的时候乱扒乱挤”。作者百思不得其解,“老年人的急,越想越无解”。许多老年人不愿住养老院,作者的父母虽然比较通达,但也有离家的不舍与住进养老院的无奈与焦虑,《另一种困境》写到:“但她心里,一直是想回家的。她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回家,关起门来,只有咱们自己,会多自由,多舒服呢!’”“妈妈长出一口气。她何尝不知道这些,只是想逃离,想想而已,早已无法也无力逃离。”

        年老多病,除了在医院和养老机构的治疗外,老人的自救意识也极其重要,在《关于对疾病的认识》中,爸爸感觉身体异常于平时,果断打电话让女儿带自己去医院诊治,结果真的及时控制了脑血栓的后遗症;在《自救记》中,胳膊让热水烫着了,爸爸快速去水池用水冲,并且敷上冰块,等等。在记录过程中,作者还不停地思考尊严与尊重、内在体面与外在体面、养老的钱从哪里来、护理人员与被护理人的关系。比如,“假手机构照料,是一种有缓冲的关系。我认识的最好的护工,是职业感强而情感投入稍弱的那种,就像医生不能过于共情患者一样,在养老院这个死亡密集的环境中,可以长久坚持下去的,必然是职业感。”这些记录与思考,是解玉军自己的,也是大众的,因为老及养老是一个共性问题。作者说:“我走过的路,是我们共同的路”,在这条人类共同奔赴的路上,案例越多,借鉴越多,我们所犯的过错就会越少,留下的遗憾也将更少。

        生与死,病痛与衰老,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作者以洗练幽默为基调的写作风格、含蓄而极具张力的文字能力,使得这个沉重的话题变得并不沉闷。一个人的人生,即使是人生的一小段时间,不尽是欢喜快乐,也不可能全是悲苦无奈,喜怒哀乐各种形态时常甚至叠加发生,才是漫漫人生的底色。作者写难过、悲伤比较多,但往往点到为止,不让这些感情泛滥,“我心里空空地走过去,觉得悲伤在身边很近的地方,因为心太空了,它想进来,我不能让它进来呀。我有我的悲伤,但我把悲伤放下,因为背着它太重了,走不动。”在写悲伤的同时写得更多的是希望,“把想法写下来,果然是整理思路的好办法。此时我状态恢复,一扫低迷,又燃起了斗志。”“告诉妈妈我的书快出了,妈妈开心得像个孩子:‘我一定努力活着,看到你的书!’妈妈,我也努力!”

        作者写喜庆欢乐时不时露出调皮幽默的色彩。在《350岁》中,年老的舅舅非常想念多年未见的多病的妹妹,既想见,又怕见到跟想象中不一样的妹妹,还怕晕车路途远,作者写到“但是想妹妹的心胜过了怕的心,他还是勇敢地坐着孙子的车,跟我舅妈一起,来养老院看我爸妈了”。想一想,四个老人执手相看泪眼的画面多么的温馨。文章最后作者作了一个小结:90岁(舅妈)+89岁(舅舅)+86岁(爸爸)+85岁(妈妈)=350岁。四个加起来350岁的老人,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你摸摸我,我摸摸你,是一种依恋,看一次少一次的留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