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介入写作能有多深? 它对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否构成新的挑战? 面对AI在写作领域的进击,作为作家步入文坛的必经之路,文学期刊何为?6月20日,“AI时代的文学期刊”研讨会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召开。
诗人欧阳江河与AI打过多次交道。他认为,文学面对的是不可知,是尚未成为数据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跟原创、发现和发明是联系在一起的,而AI“只能处理所有已经进入数据库序列的那一部分”。
欧阳江河说:“文学一定是跟人类的情绪、想象力和不可知联系在一起的,它一定不是数据和规则的产物。”
AI会从根本上改变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编辑和出版吗?“所有的环节它要彻底地改变,我觉得根本不可能。”欧阳江河断言,“文学和诗歌一定是AI最后渗透进来,甚至有可能根本不可能胜任这一领域”。
《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读过一些AI生成的诗歌,他认为这些诗基本上还达不到发表的水平,“但它不代表今后达不到,所以真正的危机,特别是诗歌期刊要面对的危机,还在以后。”
胡弦有些担忧的是,“如果一个不懂诗的人,用AI技术生成一首诗,我们发表了,可能就变成一个笑话”。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回忆起20多年前中国文学期刊集体面临的挑战:互联网环境下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现在面临AI时代,他思索的是AI在写作领域的边界在哪里。
“普遍认为,AI是一种没有温度的写作。”陈东捷说,“AI可以攻克所有基于规则的东西,包括复杂的围棋。但文学和艺术不是基于规则的创作行为,我们的创作首先源于内在的冲动,我们的文学或艺术作品,在外在的逻辑之外有一套内在的逻辑,AI是否能够掌握?”如果掌握不了,“这是否就是AI在写作领域的边界?”
面对文学刊物在AI时代将要面临的挑战问题,《雨花》杂志副主编育邦、《扬子江文学评论》杂志副主编何同彬等人大多认为,目前AI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在写作时可以帮忙收集材料,甚至提供思路,在编辑时可以替代一些有规则的重复劳动,比如校对,因为校对规则非常明确。但它无法胜任编辑工作,让它“对作品做一个精到的判断和分析,目前来讲还有难度”。
《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也表示,相对于担心AI是否会抢了我们的饭碗,更需要担心的是创造力的衰退。
“我们可以通过个性化的精神创造去跑赢AI。”贾梦玮说。
(鲁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