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
15年前,陆维钊先生仙逝30周年,我曾写过一篇悼念文字《艺在诗书间》。那篇文字,追怀陆先生作为中国书学精神的象征,不仅在于筹建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书法专业;不仅在于他的书艺的精深造诣;也不仅在于他是古典文学、中国历史、哲学的多学科的学者,更在于他身上承载着的中国艺术大家的范式,那种将诗与书的精华融汇而孤翮振飞的高格。
陆维钊的名字,在中国美院是一座大山。其广袤,诗书画齐一,国学的通达,集在日常,集在砚边无尽的笔下。其渊深,在文学、史学的漫长研习中,凝成一种毫纤笔端上的浩气,将艰辛的跋涉,化为一代书家的瑰伟。作为中国书法教学的一代创始人,他总让我们崇敬怀想,高山远望。作为一位始终立在我们书学研习的周遭中的谆谆教者,他总让我们笔杆铿锵,感受着师者的诚心与正气。
上世纪70年代末,作为初入校门的学子,我曾在校园里见到陆先生。他总含着一份谦和的微笑,往来兀自沉于某种思绪之中,却显得几分孤傲。80年代初,在展览上见到先生所写“抽宝剑、缚苍龙”“同心干、放眼量”书联,便觉笔重扛鼎,字形雄奇。后来反复在各类书展中见到他的螺扁之书,其拓跋之风,陶然有浩气之养。后来又读先生的诸多书艺,知先生真、草、隶、篆无一不精;擘窠蝇头,尽呈宕跋之力。中国美院当年开高等书法教育先河,陆先生当风举旗,首重金石学的基础,他的书艺正是风神样榜。先生遍学历代名碑法帖,将魏碑之雄强之气,淬化于宕笔之中,无论是浩然榜书,或是风雅尺牍,都结体浑穆,飘撇豪放,用笔潇洒中参透魏碑的笔意。近代以来,引碑入草,已成时风。陆先生以其扛鼎之力,凝神之功,将雄雄碑风磨化,便在行草尺牍中,也让碑风浓重。取魏碑精神,铸金石灵魂,塑立堂堂正正的书风笔意,为国美的书艺传承开一条雄强的风气之道。
陆先生的螺扁之书,便是此道的高峰。1964年所写“抽宝剑、缚苍龙”,书文便含惊天浩气,书写更是开阔恣肆,挥拓奇纵。其笔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结体出自篆法,意态却趋隶书。使转中施施然带着崖碑气势,转折浑浑茫,纵横郁郁苍。提按处如风骤起,长横者又呈波磔,用笔却尽是内收浑然。字形收腰回放,隐隐然下坠力沉,将篆隶书风之雄强尽显。如是浑穆气象,在那个时代少有相匹者。书者,凝笔之风神,发文之气象,解胸中块磊,泻心上无尽之徘徊。这幅字正有陶然之剑气,苍然之龙仪,将中国书艺的造像之意幡然点亮。造像写生机,抒写竞活力,凛凛扁书,诚然是今日书艺求生求变求创新的榜样。
陆先生的书艺并非一味雄强,内中自有一份学者的陶然气蕴。姜亮夫先生曾言:“陆维钊先生一生治学态度老老实实,他于文学、书法、绘画,以至音乐、医学无所不精,而且能融会贯通。他要全面地掌握中国文化的精华,他的艺术是完整的。他是综合中国文化艺术精华的可贵的学者。”姜先生称陆先生的艺术是完整的,这个评价恳挚而又富有高度。此次出版的陆维钊先生的全集,将他一生的诗、书、画、文乃至医方、小札均荟于一炉,让我们得以窥见他的全貌。这个全貌似乎并无恢弘大作,却让我们看到合着人生节拍的一位学人诗书相伴的全景,看到在诸般人生苦愁之中坚持本心操守、坚持处穷求生的莘莘意志,看到一个受着山川人文滋养而努力求取中国文化精华的完整的学者形象。这样的学者,一生以教书为业,以著文为任,以诗词纪怀,以书写放意。他认认真真地守学涯,坦坦荡荡地待平生。诗书一日,不改终身之愿;栖迟一壑,不弃攀援之志。似乎翻开每一日,都有苦吟,都有累笔,都有凡者呦呦的蜩燥,都有生存离难的惊扰,却又都有感心而发的回响,都有诗文相答的应和,都有心志的淬磨,都有诗书生涯的咏叹与坚守。我们读到18岁时的钟鼎习书与四十五年后的感怀;读到早年《沙湖晚归》的潇洒书写与上世纪60、70年代诸多碑味浓厚的书笔对照;读到1972年背临第八十二通和第八十八通的《兰亭集序》写本与用《寇君碑》意写《兰亭集序》的碑意苍穆的写本……我们深深地被这个完整的、首尾照应、情赠兴答的艺术人生所感动。
在全集的诗文一册中,辑有陆先生批了红的诗稿、词稿;有他所撰写的1948年出版的《中国书法》,有他为众多书画题写的赞与跋。书跡斑斑,文笔殷殷,一如一位学者在为山河日月写传,为中国的悠悠文史而埋首用心,牵线搭桥。在《中国书法》中陆先生由中国文学的单字特性、工笔特性而引出书写的意态,介绍其独特的美质,并直言:书法的欣赏将让人们“感情为所渗透、人格为所感染、心绪为之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人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变至高级。这便是学书法的价值”。接着,又就书法对人的心性的陶养、对人的宁静专注的培育、对人的娱乐之心的诱导,以及对文论、文史、民生的裨益逐一阐发,其重点尽在人的培育上用力,絮絮道来,循循善诱,非深悟此道者不能尽言。正是由于这般完整的传统学识,让他的论述在平易中显出高度,让中国文化在一点之上标出峰峦。也正因为此般完整艺心和风雨平生,让他的书艺内蕴风雅,意趣洒脱,于螺扁的纵横放宕中意气风发,跬成一座高峰。
跬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完整研习,掇于中华书艺的内蕴精华,陆维钊先生的书艺兼有直如他在《中国书法》中所推重的沉雄、豪劲和高逸、幽雅。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首品曰“雄浑”。此雄浑非有大才力大学问而不能,其要义在于“返虚入浑,积健为雄”。陆先生的螺扁之书,积蓄健笔而陶然成雄易辨,回返虚空而入浑境却颇费言。“虚”并非空无,而是“实”的另一面。书写中的字形与留白,最见实与虚的对照,而用笔的使转顿挫、字里行间的形体意态中也多有虚实之变。浑则是一整体,如是字形与留白、笔痕与笔意浑浑然成一个整体,如何在挥写的“虚”处避免“实”执的陷阱,让书艺的绝对精神从用笔的魔咒中解放出来,让书写作为一个整体得见浑然生机,正是“返虚入浑”。陆先生1972年所写“游于艺”,三字笔画均向上汇集,密者愈密,疏者愈疏,满纸中一种翩若惊鸿的意趣触人眼目。1973年所书“靖涛阁”,字字篆体草书,每个字左右之间、上下之间俱有空白,如风如涛,雄健中愈见飘洒,那虚处最涵神韵。“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那篆字飘飘洒洒,一方面生机超乎字象之外,另一方面意涵又适得环中,其中雄浑的笔意不在强,而在兴来的气势,在虚实相生的机契。这气势和机契又自有高逸之气,“犹之惠风,荏苒在衣”。只觉风神荡漾,通体绝无不适之处。中国书艺的精华,在此怦然相遇,融汇成神。
陆维钊先生的行草亦是我辈淑心向往的。陆先生上世纪60、70年代书写的一批名人诗句,最见他的草书之风。诗首的下笔颇重,字形凝成团,一派碑风。方笔塑成形体,左右结构,间架错落;上下结构,掇积沉厚。一路披纷而来,略带篆隶遗形,笔法飘撇雄劲。在这里,引碑入草,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精神,如若奇松雕塑,古藤刻凿,横折处昂扬饱满,铺梁架构,之后常向左下痛快用意。那魏碑的滋味如是从骨架中勃然生发。其用笔总有方意,方中寓圆,圆中孕方,点画之间充满金石之响,最是魄力雄强。世人推崇《龙门二十品》,康有为拆分四体风格,其中端方峻整正是陆先生的笔下风华。常有人言:北方刚劲,南方蕴藉,陆先生的书法却兼有豪强与放逸。碑碣是中国刻石的通称,其中方为碑,圆为碣,又有汉碑唐碣之说。陆先生的碑意似将碑碣融于笔下,淬于使转之间,整幅书自有碑碣之森茫浑穆气象。这样的法书,悬于壁上,正可以日日照面,朝朝暮暮养我书心。
今年,是陆维钊先生诞辰125年。在中华书学受到普遍关注的当下,陆维钊先生日益成为完整书者的博大而沉雄的文化象征,同时又是独特书体首创的隽秀代表。《陆维钊全集》的出版不仅极大地推进他的书艺人生的研究,亦有效地深化着中国书道理论和书学体系的建构,“同心干,放眼量”,这将是对今日书法研究和教学的鞭策,也正是我们对中华书艺的诗心远望。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