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19日   08 版)

        黄坤峰(上海书画出版社第四编辑室副主任)

        ■黄坤峰

        “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西方早期中国艺术史研究译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得以全面了解西方学者如何深入探索并研究中国艺术的丰富内涵。译丛旨在通过系统地梳理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在中国艺术史领域的丰硕成果,让我们清晰看到西方学者是如何逐步揭开中国艺术神秘面纱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译丛特别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学术发展。这一时期的西方学者在中国艺术史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学术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学者对于中国艺术的理解和解读,以及他们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来探索中国艺术的奥秘。

        “译丛”由李凇教授与彭锋教授共同主编。李松(李凇),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以其在中国美术史领域的深厚造诣而闻名。李凇教授的著作包括《中国道教美术史》《远古至先秦绘画史》等,其学术成果曾获得多项荣誉。彭锋也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以其在艺术哲学和美学原理等领域的研究而备受称道。彭锋教授的著作涵盖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西方当代美学的广泛议题。他于2017年荣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

        “译丛”精心挑选了十部经典作品陆续出版。这些作品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经过他们与美国著名汉学家包华石的深入讨论和共同决策,确保每一部作品都具备深厚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前,“译丛”已经成功出版了四种译作,分别是《远东绘画》《中国绘画史入门》《中国绘画原理》《艺术中的东方与西方》。这四本译作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著作所处的时代背景——20世纪早期,正是一个重新审视中国艺术观念的关键时期。

        正如李凇教授在序言中所分析的那样:“首先是这批早期著述出版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建立新型的美术史学科未逢其时,而后的中国学术环境整体上疏离西方,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又忙于追新和‘接轨’,加上这些早期著述印数不多,只能在少量大型图书馆库房查到,与一般读者难以有缘。”国内学界对早期西方著述了解不多的原因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学术环境的封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有价值的西方艺术史著作难以传入中国,更难以被广大读者所接触和了解。因此,当这些珍贵的译作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它们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便显得尤为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译作所介绍的英美艺术史家如劳伦斯·宾雍、西奥多·鲍维、翟理斯和乔治·罗丽等,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可能较为陌生。然而,正是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为当代许多著名专家的学术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他们的著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方艺术史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艺术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借鉴。

        在劳伦斯·宾雍和西奥多·鲍维等学者的作品中,他们详尽地探讨了东西方艺术之间那复杂而丰富的交流与影响。他们明确指出,这种交流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彼此交织影响。尽管自18世纪起,东方艺术对西方艺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但这种影响并未持续深化,而是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减弱。

        此外,这些学者们也敏锐地指出了西方人在理解东方绘画时面临的种种困境。乔治·罗丽教授特别强调了现代视角的局限性,认为如果仅从现代视角去审视东方绘画,尤其是中国画,我们可能会忽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他积极倡导一种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方式,以揭示中国画背后的传统哲学基础和独特审美价值。

        这套“译丛”的出版,无疑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艺术世界。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这些学者对中国艺术的独到见解,更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中国艺术史。通过这些学者的“浅见”,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魅力,以及学术探索过程中的复杂与多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