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主动参与构建未来秩序——《走出美元陷阱》的启迪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12日   20 版)

        《走出美元陷阱》,一尘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24年1月,89.00元

        ■余江

        从民主共和两党在多个议题上的对峙僵局,到贫富分化、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交相侵扰,无论内外事务,当今美国都在进退维谷中挣扎,冷战后形成的以美军-美企-美元为轴心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也随之踏入动荡时期。

        《走出美元陷阱》一书试图剖析这个动荡的表现、根源与前景。作者身为大型金融机构驻外高管,长期追踪国际政治经济焦点事务与趋势变化,在第一线近距离观察世界舞台上的表演和博弈。本书汇集了作者数年中发表的多篇专栏和时评文章,围绕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的冲击,更广泛地讨论了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弱点、中美经济竞争的走向与实质,乃至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等议题。全书表达的一致逻辑很清楚:以庞大债务和美元霸权作为支撑的美国经济运转模式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诅咒”,最终不可持续,这种特权武器被用到极致之后会导致美元信用的伤害乃至崩塌,美国的国际地位也将随之衰落。

        人们对过去总有不同解读,预测未来更是伴随着风险。近一个世纪之前,由于世界大战和大萧条接连爆发,就出现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结果我们确实看到了国际联盟的破产与西方殖民帝国的土崩瓦解,但资本主义整体上却在危机之下完成了自我改造,从宏观调控手段到混合经济模式,从福利国家制度到自由贸易体系,变身之后的西方国家缓和了国内外紧张矛盾,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普遍的生活改善,为最终赢下冷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本轮危机同样来势汹汹: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特朗普为代表的各国民粹势力泛起,新冠疫情发生后暴露和加剧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多个地区冲突制造的数十年未见的国际紧张压力。但与此同时,美国率领的西方集团也已着手做积极调整,“拜登经济学”启动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复苏,北约组织的联合精神与协调行动在乌克兰阴云下被空前激活。尽管通货膨胀尚未完全消退,美国的就业和增长数据却连续数年表现亮眼;全球不确定因素和利率政策让美元保持坚挺;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情绪乐观,指数甚至创出新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开始向多个产业领域渗透,给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出今天难以想象的可能性……

        以史为鉴,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或许可以更谨慎一些。假如全球和平发展与经济融合趋势不变,各国的相互交往与彼此学习日趋密切,那么美国遥遥领先的优势当然会逐渐削弱,美元作为事实上的世界货币的地位也会动摇,但这个过程将持续多久,以何种方式发生,被何种角色替代,恐怕仍在未定之天。从动态角度来看,一方面美国和西方国家自身正在调整,政治争吵看似纷乱无序、对立严重,但这种思想碰撞、意见交锋、利益较量的过程也是社会重大改造或转向的必要前奏,尤其是在危机的逼迫下,出现罗斯福新政、里根改革之类的涅槃重生亦未可知。另一方面,无论中国、印度、金砖组织乃至其他后起国家,在美西方相对衰退后能否发挥更大作用,填补其留下的“真空”地带,持续为全球增长开拓市场空间和提供创新动力,乃至设计出新的机制来取代美元及其他现有国际秩序安排,目前尚待观察。此外还有更深刻的一大时代背景,即随着智能科技的进步及其导致的各方面质变,各国内部和国际社会是否会面临全新的挑战,需要全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霸权更替或许将成为历史,但全球合作共治到底该如何设计? 挑战美元地位的或许不再是某个后起国家的货币,而是全球结算和储备机制,甚至比特币、区块链技术所预示的未来货币形态? 发达国家面临的债务高企、人口老化、年轻人失业加剧、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等现象正在向更多国家蔓延,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则分别从长期和短期揭示了全世界面对的共同挑战之严峻和协调行动之艰难。

        笔者于2023年12月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经济学会的全球大会(IEA World Con⁃gress),在这场汇聚一千多位各国学者的思想盛宴上,切身感受到世界经济多元化潮流的冲击。中美关系及竞争固然是会议的主题之一,却并非争议焦点,因为随着全球供应链和生产布局的调整,人口更加年轻、技术追赶空间更广阔、市场潜力更深厚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主要角力场。在很大程度上,当今时代的竞争不是你升我降的一对一比拼,而是看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最高效地吸引与整合资源,看谁能够引领全世界的技术和制度创新潮流,看谁能够帮助建立并维护互利共赢的国际规则。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柯成兴教授就从东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在中美两个大国角逐的背景下,东盟等第三方国家未必需要承受选边站队的压力,反而可以游刃有余,充分利用产业转移、风险分散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广泛的国际事务中,第三方国家可以构成缓冲地带,在东西方之间担任沟通协调角色;在现有国际秩序的重塑改造方面,第三方国家更是能凭借超脱和公正的立场,以小博大,对于天平的倾向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走出美元陷阱》一书带给读者的思考远非平日常见的“东升西降”“美国衰落”论那么简单。美元及其背后的美国经济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成为世界体系的支配力量,这既是当时的历史现实,也反映着全球化经济运转对于某种领导角色和稳定力量的依赖。美元的支配地位必然造成美国资本大量输出、债务不断累积、贸易长期赤字的结果,这一矛盾的演化将导致美元体系的终结,同时也表明取代它的不应该是直接的霸权交接,或者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反映未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与发展要求的新的国际规则和秩序。

        你不坐上餐桌,就会被列上菜单——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引用的这句俗语引发热议。此话因何而讲,有何用心,这里不多揣测。但在全球化时代,“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前面临共同的艰巨挑战,需要共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决定大国之间的关系和竞争不止是双边事务,而关系整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当前局势并不是某个国家的崛起要挑战现有秩序,而是整个世界格局的改变要求原有秩序做出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国家都应该主动坐上国际经济舞台的餐桌,在美元体系走向终结之时,共同协商对未来的构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