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说AI写作能代替作家创作尚为时过早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05日   20 版)

        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联合主办的“AI时代的文艺原理之‘何为写作’”研讨会在京举办。研讨会邀请不同的创意写作团队以及AI写作的实践者和观察者,以各自的探索为基础,对“何为写作”这个今天需要重提的问题,给出了跨学科、跨范式的回应(2024年5月25日人民网)。

        近年来,由人工智能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已经能撰写新闻、创作诗歌、编辑剧本,同时,人工智能是否能替代记者、作家等成为热议的话题。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还仅仅停留在帮助人类实现主体性创作的阶段,短时间内并不会成为创作的新主体。即便人工智能存在一些优势,但人类在创作、阅读方面还将起主导作用。

        写作是人类拥有的古老技能之一,无数故事与思想都是通过写作得以流芳百世。但与其说写作是工具,倒不如说是人类的自身需求。毕竟靠写作为生的人始终是少数,但有写作欲望的人却相当多。AI技术如今不仅是我们书写与表达的工具,也在塑造着人们的思考方式与创作方法,我们已经进入人机协同生成故事的时代。

        过往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瓶颈从不是永远的,AI始终在进步,也完全有能力写出更好的文章。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互动叙事具有动态生成、自适应叙事、可扩展性等特点,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意义空间,允许用户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与大模型一起讲述一个故事,人与AI可以共同形成创意、故事写作和成稿的“最佳交互形式”。

        “AI生成”正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也将内容行业加速推进到“AI生成内容”即AIGC的时代。写作愈发需要在人机交互、人机协作的语境中,重新定位自身。这也会引发另一个猜想:AI写作达到了足够高的水准,那么人类还需要写作吗?

        写作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而且同时兼顾理性与感性的表达:它是一个说理的过程,所以文字铺排需要严密的逻辑;它也是一个抒发情感的过程,所以文字需要美感。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轻松地创作出质量尚可的文字作品,但并不能取代人类写作实践的主体性角色。正如学者所说,自动生成内容并在网络上发布,这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即便人工智能模型会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它们始终无法完全取代人类作家的主体性功能。

        作家的文字表达能力,往往体现他的逻辑思维和审美水平。尽管能够撰写文字作品的AI模型发展轨迹非常清晰,可以胜任一些相对简单的常规任务,但承担撰写能够吸引读者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这源于人类的创意、专业性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效仿的,越是有创意的文章,人工智能就越难驾驭。因此,未来可以将两者融合,实现合理分工,人工智能负责日常的资料收集,作者负责在此基础上精细加工文本,才能最终形成能够吸引读者的作品。

        江苏省连云港市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