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浙江作家沈小玲历时四年写成《运河2500年》,庆贺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此书入选今年2月“浙版好书榜”。作者以其极富文学魅力的文字娓娓道来,与历史、天地对话,诉说这条锦绣长河的前世今生、琳琅盛景和两岸人家千年以来的烟火生活。沈小玲期冀用这部心灵之作,携手青年画家宴鸟做多幅插画,联袂为大运河立传画像。

    那些了不起的治水名家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05日   12 版)

        “此心安处是吾乡。”运河沿线名宅、名园、名官署和名街区数不尽,普通民居烟火气息浓郁,移动的家(船)让人在浩瀚天地间有了立锥之地。

        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跨越八个省和直辖市。不同地域运河人的“家”印记鲜明,模样有异。在北方,运河人临水高居;在南方,运河人更直接,“枕”水而居了。

        临水高居的家最为著名的是北京四合院。

        不似南方水边的住宅会依地形,变换出各种不规则的造型,中轴对称、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所有房间朝向中心院落,外墙上几乎没有窗。封闭的院落只有大门与外界相连。只要关上大门,一家便是一个世界。

        北京一带的运河沿线,四合院最为常见。从元朝起,北京四合院模仿江南园林设计,官员、富商喜欢在院子里辟出一个花园来。清代中叶,带园林的四合院有几百座。

        运河两岸普通百姓的四合院无法如此讲究,但四合院大门上的对联是要认真书写的,照壁、门簪、抱鼓石也要安放的,民族文化色彩浓重的影壁、砖雕、垂花门是用心思的,能彩绘绝对不会节省的,院中小花小草等摆设是得点缀的……

        淮安因漕运总督署所在地而成为运河之都。明清时期,淮安漕运官员云集,部分官员来自北京,吃穿住行样样向首都看齐。总督漕运部院建筑就是一个被放大的四合院。

        官员的喜好会影响当地民居建筑,淮安民居融合了北京四合院和徽派、淮扬地区建筑特征。院落重重相套,高低错落有致,堂屋高大,自带北方建筑的豪气;建筑装饰注重砖雕、木雕、石雕,雕刻精致,兼具南方建筑的秀气。

        与淮安相似,扬州、泰州、镇江等地水系发达,水网纵横,依水而建是正常选择。

        江淮民居特色明显,院落连接着房屋,横长的天井是中心,四面房屋向内聚拢。雨天,雨水从各屋汇聚,一致向天井排水,隐喻“财不外流”;正房朝向天井,光照充足;高高的天井可拨动风,让空气流通。

        一个天井有这么多奥秘,古人的智慧令后人大为折服。

        见到“江南”一词,人们会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眼前会浮现出江南水乡的意境。

        枕水而居,多么形象的词语。运河边历史文化街区多,苏州的山塘和平江、杭州的桥西、绍兴的八字桥、湖州的南浔等地至今保留着“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居住模式。

        苏州是水都、水城、水乡。山塘街被曹雪芹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保留着大量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河多、桥多,民居大多是临水盖房,依水生活。

        河街建筑是江南民居独有的“样板间”。

        房屋一边是运河,推窗、开门见运河。土地资源有限,只能挑空延伸出一部分阳台或是檐廊。厨房明亮,可以节省灯油,卧室会暗一些。有些人家还带私人码头,交通便利。另一边是街道,靠水的街道人流量大,小船一靠岸,生意就来了。有时还会出现运河的两边建筑都是如此布局,似乎两岸还在比拼谁更繁华。

        庭院里会种植一些花草,但禁忌各不相同。苏州一带门前不种桑槐,说是与“丧”“坏”谐音;山东临清、德州一带不这么认为,他们喜欢种桑槐树遮阳,用桑槐木做家具。

        济宁运河民居在砖雕上做文章,把鱼、蝙蝠、扇子、荷花、云彩等题材砖雕搬上高高的屋脊,期待美满幸福来临。站在济宁民居前面,像在参观精湛的砖雕、木雕艺术展。

        运河人还有一种特别的家——船,吃喝拉撒睡全在船上。船到哪里,移动的家就漂到哪里。以船为家的多是穷苦的渔民,不具备上岸生活的条件,只能在运河上“随波逐流”。

        运河水流通,运河人的家互相借鉴,南北的建筑风格互相杂糅、影响,但又保留着独特的地域风格。

        各地运河人家的风格如此交相辉映,是因为有历代那些了不起的治水名家。

        从运河诞生的那一刻起,广大劳苦大众就成为运河绵延千年的缔造者,历代帝王成为运河千秋长流的开拓者,工程专家和技术官员成为运河亘古长青的守候者。

        时代造就运河,运河造就治水名家。

        东汉广陵太守陈登重新开挖邗沟;唐淮南节度使李吉甫修水利设施平津堰,唐代大匠姜师度修筑数十项大型水利设施;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开通京杭大运河;明代宋礼和白英主持修建南旺枢纽,陈瑄整治运河,潘季驯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清朝靳辅和陈潢整治黄河。

        这一连串名字与运河紧密相连,永远留在运河史册上。

        陈登,字云龙,因出现在《三国演义》中被后人熟知。陈登向曹操献计灭吕布有功,被授广陵太守职务。

        当广陵太守时,陈登得知邗沟淤塞百余年,他见河道迂回曲折,就重新疏通邗沟,将其改为直道,沟通长江、淮河。这直接为隋炀帝开通运河打下了基础。

        在任期间,陈登开凿多条人工水道。后人“爱其功,敬其事”,称水道为云龙河、陈公塘。

        为纪念某人的功劳,老百姓会以某人名字命名功绩。白居易、苏轼和杨孟瑛为西湖疏浚做出贡献,杭州老百姓亲切地称西湖上的三条堤为白堤、苏堤和杨公堤。

        广陵一河一塘皆以陈登名字命名,足见当地老百姓对他的敬仰程度。

        郭守敬,何等人也? 天文学家、数学家、仪器制造专家。根据现代人的说法,郭守敬是跨界人才、复合型人才。在运河史上,他有一个响亮的称号:水利专家。

        就说说郭守敬干过的两件事。

        根据忽必烈的旨意,郭守敬完成了中国大运河第二次贯通的工作。京杭大运河诞生。

        元朝大都城(今北京)的粮食主要依赖南方产粮区。南方的粮食沿着运河到达京城,不,确切地说是到通州。通州离大都城还有几十公里。运粮的是各种牲口车,得把船上的粮食搬上车,哼哧哼哧运到京城,再把粮食搬下来。如遇雨天,道路湿滑,牲口折损量大,到达时间更是遥遥无期。

        任都水监的郭守敬通过系统勘测,科学规划河道,开凿通惠河,打通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后1公里。

        地处我国西北的宁夏有一个外号:塞外江南。西北如江南,多让人羡慕。这名号与郭守敬有关。

        1264年,郭守敬修复黄河灌区10条干渠、68条支渠,直接灌溉9万余顷田地。久旱逢甘霖,但甘霖要看老天爷给不给,而渠中的水就不同了,源头有活水不停流。田地的灌溉得到充分保障,塞外也可以有江南的风光。

        宋礼和白英这两个名字常同时出现,与他们一起的还有“南旺枢纽”一词。

        元末,黄河决口,淤积的泥沙弄断了会通河。会通河不流通,漕船过不去,粮食运不到京城。

        没辙了。

        但工部尚书宋礼必须找到“辙”,皇帝给他的任务就是疏通会通河,寻找到合适的水源。

        宋礼做足了调查文章。在一个村庄里,他遇到了民间治水能人白英。白英把毕生治水经验一一和盘托出。宋礼一听大为惊讶,两人惺惺相惜,宋礼邀请白英与他一起治水。

        历时9年,举世闻名的戴村坝建成。

        会通河水源充足,漕船畅通无阻,运载量500万石。此后南旺枢纽一直旺,中国大运河南北交通枢纽地位得到首肯。

        在各运河博物馆中,常见到潘季驯的治水功绩和书籍。潘季驯是《河防一览》的著作者。他4次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27年。

        潘季驯在观察中发现了水流秘密,随后提出了著名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针。这个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治理黄河的思想和实践。他被世人称为世界水利泰斗。

        2019年,水利部开展“历史治水名人”推选工作,推荐渠道多条,最后名单上有大禹、李冰、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等12人。

        没错,大文豪苏轼名列其中。

        世人翻开苏轼的为官履历表,发现每一处任上,他都在治水。从仕途起点陕西凤翔治理东湖起,他辗转各地,始终在治水,治黄河、太湖。单是西湖,他就治理过颍州、惠州、杭州的西湖。

        苏轼治水,不全是治理运河水。他两次在杭州为官时期,大规模疏通运河和西湖,助力杭州成为运河沿线最为耀眼的城市。

        苏轼是跨界治水的运河水利先驱。郭守敬也是。

        跨界的水利先驱可以列举多位,刘晏是唐代的经济改革家,也是“借助大运河理财第一人”;沈括是宋代的科学家,独创“分层筑堰法”,将运河边的盐碱地变为良田;张謇是近代的实业家,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水利高等学校,培养水利专业人才。

        (本文摘自《运河2500年》,沈小玲/著,宴鸟/绘,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4年1月第一版,定价:35.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