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怀念李学勤先生

    刘钊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05日   07 版)

        2012年,李学勤先生在浸会大学演讲“清华简与古代文明”

        李学勤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五年来,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学术界并没有消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界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息,我们依然在李学勤先生和裘锡圭先生指引的学术道路上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可以看到,五年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地下资料井喷式地出土和数字化及人工智能的介入,三方面凝聚成了一个合力,迎来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十年内,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仍将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半部学术史,一位李先生。这是学术界对李学勤先生的学术成就最简单精到的概括。李先生以他爱好科学、喜欢数学、学过哲学、研究过思想史的学术积累和背景,转而从事三古——即古文字、古代史和考古学的研究,以开阔的视野、融通的手段,对中国早期古代文明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索,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李学勤先生23岁时就写成了第一部书,26岁时正式出版,一生撰写著作40多部;一生撰写论文2000余篇,我粗略算了一下,如果从他20岁开始算起,一直到去世,大概平均每年要写30篇左右。以这个数量又能够保持高质量,在当代是很少有人能够企及的。我们现在用电脑写文章,按理速度应该更快,但却赶不上李先生用笔写的速度,而且这是在他多年担任行政职务的情况下做到的。比较起来,作为后学的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我们现在强调要做有组织的科研,号召大兵团作战,组织集体冲锋。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集中力量,出大成果,但是每个人单兵作战的能力却很可能会退化,到底人文学科是讲究个性化的。像李先生这样以一当十、甚至一个人相当于一支大部队的具有超强单兵作战能力的人,今后恐怕再也不容易出现了。

        从2018年3月1日到5月3日,在距李学勤先生离开这个世界不到一年的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榻上,为他的文集的每一卷都撰写了一篇前言。这八篇前言为学术界留下了他最后的一些学术思考。其中他提到的一点让我受到深深的触动,那就是他说:“我们做一些工作,都要联系到一个大的、有理论性的目标。”如今我们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越分越细,文章越写越长,论证越来越复杂,有时甚至感觉在“炫技”,但在交叉和融会贯通方面的工作却做得很不够。学术界不缺“专才”,但是却很缺“通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李先生的话,争取如他所言,既要做到“一些的一切”,又要追求“一切的一些”,避免如李零先生所比喻的“陷入研究一棵树都研究到叶脉的深度,却忘记了树本身,更看不到树林了”那样的窘境。

        人总是会老的,也总有一天会离去,但是五年前李先生的离去,却实在让后辈的我们有点难以接受。最近裘锡圭先生也生病了,身体很弱,他在病中还一直惦记着研究工作。看着他不惜身体还拼命工作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李先生生前跟裘先生关系很好,两人互相欣赏,惺惺相惜;南裘北李,各占擅场,各领风骚,他们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界的双子星座,是矗立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界高原上的两座高峰。朱德熙先生曾评价两人的学术,说李先生博大,裘先生谨严。我觉得评价得非常准确。我们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人常常提“罗(振玉)王(国维)之学”,我认为李先生和裘先生的学问也可以并称为“李裘之学”,一个偏重于历史学角度,一个偏重于语言学角度,正好互补。如今一位已经离去,一位在日渐衰老。面对榜样的离去和衰老,我们这些追随者,总有一种有劲使不上、有忙帮不上的感觉。我有时想,其实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尽量学习并继承他们的学术和学风,见贤思齐,取法乎上,接过他们的衣钵,让学脉一代一代地绵延下去。

        李学勤先生生前一贯提携年轻人,奖掖后进,很多人都受过李先生的教诲,得过他的恩惠。我当年博士论文答辩时,李先生是答辩委员会主席。记得是1991年1月份,天气最冷的时候,李先生冒着严寒从北京赶到长春主持我的答辩。当时火车票很难买,我还起大早跑到火车站排队为李先生买回程票。答辩过后,李先生主动为我向中华书局写推荐信,推荐出版我的博士论文。我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博士生,却受到李先生的如此厚爱,至今想来,依然感念不已。

        (作者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