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张一帆的“实证”功夫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9日   03 版)

        ■姜斯轶

        《一出戏怎样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改编演出始末》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一帆的专著,书名较长,后文权且简称其为《始末》。其主要内容由标题一望可知,讲的是昆剧《十五贯》改编、演出的复杂过程,以及这出戏带来的深远影响。

        张一帆的写作时间通常在后半夜,每夜完成的字数大约在2000到4000字之间,写完即发给最早几个读者征求意见。于是我在一段日子里,基本每天清晨5点多会收到一篇书稿,还被要求认真点评。其实点评云云,我是不能胜任的,而张老师还当真从谏如流,实在惭愧。张一帆对于《十五贯》研究投入了大量心血,以至于几年时间里,《十五贯》构成了他学术生活的主轴,余波迄今未息,他本人也被我戏称为“贯老师”——《十五贯》的“贯”老师。虽是谑言,实则反映出作者一旦开展关于某个领域的研究,便力求将相关的种种问题钻通研透的风格,这种精耕细作的专注度和持久力,确实值得佩服和学习,也因为上述理由,《始末》可称为戏曲史学者张一帆截至目前的重要代表作。

        《十五贯》是中国戏曲史,特别是昆曲史上非常特殊的剧目,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在昆曲又一次珠玉蒙尘的20世纪中期,历史选择了这出戏作为牵引昆曲再次振兴的契机。史实形成的理由是复杂的:我们可以看到,昆曲矢志不渝的坚守者、传统艺术价值的挖掘者、政策的制定者、新社会的大环境等等各种因缘际会,灌注在了这出小小的《十五贯》上,让氍毹方寸联通古今、陡然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厚度。时至今日,特别是最近二十几年来,对于昆曲史的阐释似乎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然而阐释越丰富,史实可能反而越模糊,对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解读好像也愈加微妙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用系统的研究再次廓清《十五贯》改编演出过程的详尽史实,既十分必要,也十分及时。

        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张一帆对于史实的考据工作,他对于“实证”的坚持是绝对性的。他这种风格还不止于学术研究,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张一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彻底的实证派。他为撰写《始末》,收集了大量实物证据,查阅了海量一手资料,采访了几乎所有能接触到的历史亲历者,在实物、文献和口述历史资料之间反复互证,如履薄冰,存疑处绝不轻率推断——这虽然是历史研究的铁则,但贯彻到如此地步的,确是难得。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始末》中的历史书写可靠性很高,所下的论断也是审慎、适度、负责任、合乎物理人情的。我认为这一点十分重要:廓清史实,打牢这个基本盘,对史实意义的阐释才会更合理可靠,避免踏入实用主义历史的话术,这也是戏曲史学者的价值所在。

        《始末》的文风明白晓畅、中正平实,无浮夸虚肿之病,不故作高深之语,娓娓道来,观之可亲,但同时其中又明显灌注了作者极大的热情。对于在昆曲黯淡之际仍在坚守的艺人们,对于披荆斩棘、亲手重掬昆曲这颗明珠的人们,特别是对于朱国梁先生这位亲手缔造“国风”、为昆曲保存一丝元气的功臣,张一帆进行了此前戏曲史界少有的深入研究。他将这些可敬可佩的人们还原得有血有肉,并一再向读者传达着一个信念:一门古老而精妙的艺术,其存续传承的核心在人。我想,读者在看这本书时,感受到了这一层,大概会为昆曲曾经式微的境遇抚卷而叹,又可能会为这些前辈终于坚守到柳暗花明而浮一大白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