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伟大的,但红军为什么长征?红军长征前又经历过怎样的艰难曲折? 关于那段历史的文学书写,尽管已经有了一些,但创作者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了几次“围剿”上,放在了军事层面的叙述上,鲜有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揭示。最近读到的张品成创作的长篇小说《盐关》,则是一部从经济方面展现红军长征前同国民党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的文学作品。经济战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专业性强,资料缺乏,这类文学作品的书写非常有难度,有挑战性。张品成将敌我双方对盐的控制与反控制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作为叙事主线,聚焦并呈现了红军长征前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复杂斗争以及他们在斗争中所展现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小说视角独特,悬念迭生,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革命题材长篇小说。
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战争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既有轰轰烈烈的军事斗争,也有鲜为人知的政治战、经济战、文化战、舆论战、心理战……单一个经济战就包括金融战、货币战、贸易战等。从创作角度来讲,其内容庞杂,难以面面俱到。张品成却独辟蹊径,把视角聚集到敌我双方对重要的战略物资——盐的控制与反控制上来,给我们讲述了一段红军长征前惊心动魄的“夺盐”斗争。
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历来,对盐的生产、销售、控制,是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一个重要手段。控制了盐,在一定程度上就控制了一个地域的经济、生活命脉。一个人不能没有盐,一支军队更不能没有盐。几次“围剿”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想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围剿”策略,这个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对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一切重要物资,特别是盐,严禁流入苏区。国民党反动派企图釜底抽薪,不战而屈人之兵。反映这场夺盐斗争的文艺作品并不多见,记得在电影《闪闪红星》中有过这样一个细节:为了将盐带入苏区,潘冬子和爷爷将盐稀释在衣服上躲过了敌人的检查。长篇小说《盐关》也是这样一部描写红军智取食盐、英勇对敌、再次粉碎敌人图谋的文学作品。可以说,《盐关》的出版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革命题材在此类文学书写上的空白。从这一点来看,这部作品就有它与众不同的价值。
张品成潜心创作多年,先后获得多种文学奖项,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部长篇小说同样体现了他非常强的讲故事的能力。叙事文学关键看两点:一是“事”,就是我们说的内容;其次就是“叙”。当“事”也就是内容确定以后,“叙”就成了关键的关键。作品能否成功?能在艺术上达到怎样的高度? 怎样“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充分体现一个作家的艺术才华所在。
长篇小说《盐关》没有从正面讲述敌我双方的夺盐与反夺盐斗争,而是从双方互相隐藏的特工讲起,一条线讲述红方利用国民党派系斗争打入敌人内部,利用特殊身份机智将食盐“运往”苏区;另一条线讲述国民党派遣的特工在苏区利用毒盐实施“绝种”计划,以及一系列的侦查活动。两条线互相影响,交替前行。作者在讲述故事时,还设置了不少悬念,迷雾重重,真相若隐若现,吸引读者一路阅读下去,直至最后,谜底揭晓。小说的信息量非常大,既有国民党高层的排兵布阵、各个派系的互相暗算,又有红方的将计就计、里应外合……故事密度大,怎样调节叙事节奏,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作者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情感等的描写,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避免读者一直沉浸在紧张的情绪中。
文学说到底是人学,人物形象能不能立起来是长篇小说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这部小说有名有姓的人物大概有二十几位,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每个人的身份、性格,给人印象深刻。其中,重点塑造的人物是黄佳万。黄佳万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是红军打入敌方高层的特工人员。隐蔽战线的斗争与其他战线不同,群敌环绕,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会功败垂成。
黄佳万毕业于黄埔军校,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成功打入国民党内部,为了粉碎敌人“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阴谋,特别是严禁食盐流入苏区的图谋,机智对敌,巧妙地将食盐囤积到白区没有封锁的地方,然后让红军出其不意地攻入县城,将十几万斤食盐带回苏区,解决了苏区几百万军民的用盐问题。黄佳万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是作者用情用力用墨最多的一个人物。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作家对那个时代的英雄特别是隐蔽战线上的“英雄”的崇敬之情。
小说中着力第二的人物当数白庚有。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黄佳万的军校同学,又是江西那一带有名的大盐商家的二少爷。这个少爷与人们印象中的少爷形象不同,他不想按部就班地继承家族产业,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实际情况来看,他甚至是白家的叛逆者,一个“另类”! 黄佳万开始的时候是利用白庚有,利用白家庞大的盐商脉络。但当白庚有清楚了黄佳万的真实身份后,特别是亲身体验过苏区的生活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同情红军变成了红军的支持者。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有很强的代表性。人心向背决定了一个政权的成败,正如白庚有自己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白庚有由一个世代从商的二少爷到最后同情红军、同情革命,乃至后来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看到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域,各派系斗争如火如荼,明争暗斗,你死我活,民众苦不堪言。相反,在红区即红军驻扎的区域,尽管国民党用尽各种手段进行经济封锁,民众生活物资也极度匮乏,特别是国民党对盐实行封锁后,苏区民众连最基本的用盐也没有了保障,但苏区与白区不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民众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苏区的物资特别是食盐的紧缺问题,满足军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对待人民的态度,决定了一个政权的成败得失! 盐虽普通,但用盐却有深意。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最终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与人民背道而驰的,人民最终会将他抛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不断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长篇小说《盐关》再次用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阐述了这一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