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一部独特的双主体报告文学——评《山这边,山那边》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9日   20 版)

        《山这边,山那边》,劳罕、邢宇皓、卢泽华、常河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58.00元

        ■胡平

        在报告文学的文本创作中,一般是单主体。《山这边,山那边》则有独特的双主体性质,这部作品中的报道对象——洑家村和下吴村自然是主体,但记者兼作家以同样重要的主体地位呈现在作品当中。作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发现了这两个村庄的新闻线索,将它们的变迁推向了社会的视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报道中,作者提出的“创新求变”和“观念生金”等观点,照亮了两个村庄的发展之路,进一步推动了山两边的显著变迁。可以说,作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推动者,他们的主体性,是别开生面的,为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都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作者作为主体,还带有鲜明的方向性,赋予了作品特殊的价值。作者通过报道和评论,不仅履行了新闻媒体的职责,更在促进社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的报道不仅引发了洑家村和下吴村之间的竞争与互助,更促使两个村庄不断改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这种积极的互动关系,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问题意识,也彰显了作者对农村改革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而两个村庄和两省对记者都很欢迎,因为报道帮助他们改进了工作。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嵌入与促进,并不常见,因而十分可贵。

        从报告文学的视角来看,《山这边,山那边》的采写时间从1995年开始,跨度长达30年,跨越了作者很长的工作经历,也几乎把山乡巨变的全过程表现出来了。这样的时间跨度,在报告文学中极为罕见,保障了一条新闻线索、一个新闻主题的连贯性,也赋予了作品深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作者通过多次深入的采访和报道,将两个村庄的发展轨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农业的升级、农村的进步、农民的成长。

        此外,这部作品还具有强烈的文学性。作者巧妙地运用散文笔法,使得作品在叙述上更为贴近读者。同时,作品中的情节曲折感,也令人印象深刻。下吴村和洑家村的竞争与追赶,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奋斗与拼搏。这种情节的转折,不仅展现了现实的深层原因,也让人对乡村振兴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人物塑造上,王海清等农村人物被刻画得真实生动,展现了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作品眉目清楚、思路明朗,作者以清晰的叙述和简洁的笔触,将两个村庄的变迁和农民的成长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读起来感觉非常舒服,也让人对作者的专业素养表示由衷的敬佩。

        总之,《山这边,山那边》是一部极具创新性和深度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双主体性质、鲜明的媒体主体性、深厚的文学性和精彩的情节转折,为我们呈现了两个村庄的奋斗历程和振兴故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