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科史撷英

    威廉·西门子:跨越两种工程文化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9日   08 版)

        《威廉·西门子传》,[德]沃尔夫冈·柯尼希著,吴秀杰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1月第一版,98.00元

        英国工程师群体在早期的职业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地位。但是从现在人们的共识来看,德国的工程师传统似乎更加引人注目并且延续至今。英国工业的相对衰落和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的工业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崛起国家的技术学校对这些国家的贡献。

        ■王安轶

        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in⁃genieur)一词,出现于欧洲中世纪,仅仅指代战争建筑师或土地测量师等军事工程师。直到17世纪,民用工程师(civil engineering)才逐渐从军事工程师中分化出来。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和蔓延,作为工业化的推动者,工程师也在此时期聚沙成塔,走向职业化。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专利制度给18世纪后的工匠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具有一定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演化成发明家,最终以工程师的身份为人熟知。詹姆斯·瓦特、乔赛亚·韦奇伍德、威廉·汤姆森、查尔斯·惠斯通、乔治·雷尼……这些在科学界和工程界闻名遐迩的名字,均来自那个为技术发明狂热的时代。

        正当众多英国工程师轮番登场之时,一位出身德国的工程师在英国备受尊敬,他就是威廉·西门子(德语名 Wilhelm Siemens,1859年入籍英国后改为William Siemens,1823-1883)。他不仅是当今西门子公司的三大创始人之一,而且是一位在机械制造、冶金、能源技术、电气电报技术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的工程师。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中期的德国和英国在工业上存在巨大差距,早期暗含讽刺意味的“made in Germany”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当时英国对德国仿制品和劣质品充斥市场的厌恶和排斥。因此,一位在德国受教育的工程师想要在英国站稳脚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威廉终其一生都在为获得英国社会的认可而努力,最终达成所愿,在他60岁时获得了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奖章。他的葬礼在英国象征着至高社会殊荣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机械工程师学会、造船师学会等数十个学会联合起来为他在教堂捐建了一扇纪念彩窗,足见他在英国所受尊重程度之高。

        尽管如此,在西门子企业的历史上,威廉的光芒却被兄长维尔纳·西门子(Werner Siemens,1816-1892)掩盖了。事实上,从技术史上来看,威廉的贡献要远大于维尔纳。威廉一生总共获得了至少133项专利,包括蒸汽机、燃气机、提水机构、测量装置、玻璃制造、电报等。世界上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工艺“西门子—马丁工艺(平炉炼钢法)”以发明者威廉·西门子与皮埃尔·马丁( P.E.Martin )的名字命名。然而,威廉的贡献却鲜为世人所知。

        那么,是什么造成对威廉·西门子的关注较少呢? 从英德两国各自拥有的材料上看,作为一个乐意变成英国人的德国人,威廉在英德展现了相异的性格特质,反映了其身份的复杂性。在德国西门子公司早年的文献中,他的性格被描述成“自行其是、一意孤行、不可预测,脾气暴躁易怒”。这与同时代英国人的评判大相径庭。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在威廉的讣告中强调了他对英国工程界的重要影响,以及他“令人吃惊的将科学用于工业目标上的能力”;英国工艺协会在《泰晤士报》刊登的威廉讣告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如果我们回顾英国的科学伟人,就会发现他们中很少有人在服务于人民方面比他这个英国的养子做得更多。”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反映了威廉在两国不同工业文化下展现的性格矛盾。正因如此,历史学家们无法把他完全放置在国别技术史和技术与工业企业史当中——放在英国或者德国都不那么合适。在早年的历史书写中,他更多是作为西门子家族企业中的一员,而不是一位独立的工程师。

        因此,在这本《西门子传》中,作者沃尔夫冈·柯尼希(Wolfgang Koenig)特别强调了两国不同的文化对威廉的性格塑造及其工程师职业生涯的影响。

        与一般传记不同的是,这本传记更像是一本将威廉·西门子作为德国早期工程师代表的研究型著作。西门子的个人生活并非是本书的重点,作者更想从文化和地理环境对工程师的塑造这一角度,对威廉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讨论其作为工程师对公司和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全书以“一个并未受到系统工程教育的德国人是如何凭借工程成就在英国扎根并获得职业认同”为问题贯穿始终。

        这一书写特色与作者身为技术史家的研究旨趣相关。柯尼希是柏林工业大学技术史终身教授,曾担任德国技术史学会(Gesellschaft für Technikgeschichte)的主席,同时也是德国国家工程院(acatech)院士。他对德国技术发展史、欧洲工程师职业群体均有着长期和深入的研究。2006年,在德国工程师协会(VDI)的支持下,他和瓦尔特·凯泽 (Walter Kaiser)共同编著的《工程师史——一个延续六千年的职业》则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

        阅读这本传记时,很容易发现其一大亮点是史料的丰富性。作者在导言部分提到了这本传记详实的史料来源:其一是西门子历史研究所公司档案中的家庭书信。其中包括2236封威廉和兄长维尔纳的书信以及580封和弟弟弗雷德里希的书信。信中涉及的大量关于公司发展的讨论和技术创新的细节支撑了传记中最亮眼的部分,即关于电报电缆架设和技术创新集群两方面的讨论。其二是威廉发表的著作和学会的历史记录。这些文献使作者在第四章探讨威廉在英国期间的职业协会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网络时更加立体生动。

        通读这本传记,让人印象深刻的并非作为西门子家族掌舵者的威廉,更多的是威廉在不懈追求文化认同和技术认同的目标下形成的跨国工程师形象。将威廉的生平放在19世纪工业化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英国和紧追其后不断探索的德国工业化背景下,又加深了以下认识:

        第一,关于英德的工程师职业传统。英国工程师群体在早期的职业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地位。但是从现在人们的共识来看,德国的工程师传统似乎更加引人注目 并且延续至今。事实上,在18世纪到19世纪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国形成了实践型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而德国在赶超过程中,从技术模仿到将科学应用于工程实践,逐渐形成了“理论+实践”的理工类工程师培养模式。在英国,技术进步始于简单的、经验性的工作。因此,英国对工程师的培养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实践活动是成为工程师的最佳途径。有志于成为工程师的人要么接受一位经验丰富的土木工程师的培训(“学徒”),要么在一家工业公司接受培训(“实习”)。他们还可以通过在学校参加短期课程来获得更好的理论知识。最后,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工程师,他还必须在实践岗位上服务数年。这一培训体系在过去证明了其价值,并帮助英国在世界上取得了工业领导地位。但随着19世纪后,对该体系的批评逐渐增多,一些人认为它已经过时或存在不足。威廉是英国工程师实践培训体系的批评者,倡导技术学校体系。然而,德国的工科大学在他那里获得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学校应该提供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培训,而工程师则应该在车间、办公室或实地获得实践经验。在他看来,工程师的职业培养应该是“两段式”的,这或许与他早年的教育经历有关。不管怎样,英国工业的相对衰落和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的工业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崛起国家的技术学校对这些国家的贡献。

        第二,关于英国工程师追求上流社会认同的努力。从对工程师职业身份的认识来看,虽然工程师职业在19世纪已经普遍得到认同,但是职业地位与社会声望并不高。这一点可以从主流工程师对工程的认知获悉。他们认为工程技术是应用科学。19世纪70年代,威廉发起成立技术—科学类协会的联合会,以加强协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从威廉提议的联合会建筑名称可以得知其对工程的认识——他采用了“应用科学大厅”(Hall of applied Sci⁃ences)这一名字。这一点也不难理解,科学和工程在英国社会的地位有着巨大差异。工匠传统下的工程师身份难以跻身上流,尽管当时著名的工程师在财富积累上有着明显的优势。1883年,皇家学会并没有参与多个学会推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威廉葬礼的活动,皇家学会主席赫胥黎给出的理由是学会只推崇逝者在科学上的功绩(这里的潜台词是技术—产业上的功绩不在其列)。这正说明了科学和工程的成就在社会认同上的差异。

        第三,关于威廉作为一个成功工程师的个人魅力。威廉早期在德国所受的职业培训和在英国多个技术领域的工程实践,为他后来为多个领域做出重要技术贡献提供了扎实和广泛的工程专业知识。他一直有意识地将工程的专业知识与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在他看来,无论是“科学的大祭司”还是“经验法则的践行者”,单独一方都无法促成进步。相反,应该将他们融合成为“自然世界的探索者”。威廉虽然没有接受过科学教育,但他对科学有着扎实的理解,这使他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成果。他一直希望自己能被当成科学家,而并非单纯的工程师,这或许也是他一生中身份纠结的一个方面。

        2018年,柯尼希教授来中国科大访问时,我曾问他,退休之后都在做什么? 他非常兴奋地说,退休之后终于有大量集中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了。随后,他特别提到了正在西门子公司的资助下撰写威廉·西门子的传记,借此机会翻阅了大量西门子公司的材料,对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21年,柯尼希教授的这本书以德文出版,2022年以英文出版,2024年中文版也问世了。作为关于著名的西门子兄弟维尔纳、卡尔和威廉三部曲的总结,这本书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工程师的职业道路,同时也是了解19世纪工程师职业化历史和理解英德工程师文化差异的窗口。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