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全书不做惊人之语,但其中情不自禁流露的诗意,作者胸中深藏的斑斓古义,却能不时拨动读者的心弦,令人掩卷而思。

    三思而诗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2日   11 版)

        《人间至味淡于诗》,高昌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72.00元

        ■刘国辉

        甲辰春节长假期间,认真读完的第一本书是高昌的《人间至味淡于诗》,典型的精装小开本,淡雅简洁的封面,赏心悦目之余,拿在手里翻阅很是舒适,当下图书大部头风靡的时代,这种简约朴实令人心生欢喜,甚至爱不释手。当然关键还是书的内容:说诗味、叙诗事、醉诗情、探诗秘,无论论诗怀人、考证阐述,都没有离开诗,是一本分量很重的当代诗话,特别难得的是虽为诗歌评论专集,具有很强的理论学术性,但娓娓道来,可读性很强,能让读者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

        全书分四辑,分别为甑窐篇、烛燎篇、卮言篇、秬鬯篇,分而述之如次:第一辑甑窐篇共收文11篇,侧重探求古诗词中常见又往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多为考证辨析之作。如《为王安石的“绿”字献疑》一文,“春风又绿江南岸”许多读者耳熟能详,一般诗词注本以及大学中文课堂上都把“绿”字作为王安石遣词炼字的经典来讲,深赞“绿”字之佳,似乎已经成为不刊之论,但该文却不苟同前人,从春风常绿江南岸的常态、诗写的是盛春也是晚景的角度,提出“绿”字饱和度不高的质疑,就诗论诗,体悟鉴赏兼而有之,言之有物,不做夸张猎奇之语,得出:“‘绿’字仍然不如‘到’‘过’‘满’等字更平稳顺畅”的结论,令人心服口服,不仅如此,作者进而写到“诗词写作非徒区区浮华之言、秀句之业,有时刻意‘避熟避俗’,反而空负弄巧和炫技之累”的主张,这已经不仅仅是对古诗的质疑,还是作者作为诗人诗词创作观的明确表达,更有深意在焉。再如《跟李清照学学叙述》一文,作者先对比李清照和秦观的两首《如梦令》,虽然秦观词“在词句上更雕琢一些,造语更玄奥,文人气也更浓。”而且秦观的词中“人与绿杨俱瘦”句还直接启发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句,但是为什么李清照的词更加著名,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呢? 正如作者所言,是“李清照的作品生趣盎然、俏丽明快、言之有物。语言上虽有沿袭,意境上却为新拓,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接着作者又把李清照的词和唐代诗人韩偓《闺意》对比,指出李词虽然意境上继承了韩诗,但增加了主仆二人的对话起伏,红肥绿瘦的鲜明对比,最终胜在了“叙述”上面,明确了“诗词要叙述的内容才是根脉,辞藻只是花叶而已”主旨。这种抉微求真的考辨和认识,犹如层层剥笋,最后自然而然呈现精华,得出正确的结论,不经意间彰显了作者对传统诗词的捻熟和深刻领悟,于读者而言,岂止甑窐,无疑宝山珍玉、净瓶甘露,深感解渴生津,增知启智。

        第二辑烛燎篇,收文7篇,是作者诗词编辑工作相关的文章和感悟。编辑是燃烧自己照亮作者,好编辑更是通过自己所编的好书,不但照亮作者、还引导广大读者。编辑本身又是作者,更能够体会作者的甘苦,为作者更好服务;作为作者自身创作的甘苦得失,也会大幅度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中国现代出版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作者编辑一体,才有中国百年出版的辉煌和灿烂,今后恐怕再难以见到这种盛况,不免令人嘘唏。高昌是诗人,近体诗、新诗均有大量作品,但他同时又是报、刊编辑,相识以后,常常读其诗,请教诗词格律等问题,堪称老师,如今读到他系列诗论,更加认识到诗家之外,他作为编辑家的慧眼和评论家的理论思维。卮言篇是该书的第三辑,收文18篇,侧重从诗词创作、评论常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入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名为微言,实则言之有物,切中时下诗歌创作之弊,可谓小扣亦有青铜声,真知灼见存焉。书中最后一辑为秬鬯篇,虽然只有四篇文章,但从辑名上就可以看出是作者献给诗神的美酒,观点明确,理论性强,感情充沛,含金量高。《互见与互鉴——新诗和旧诗的两个维度》一文,是全书中最长的一篇,作者从八个方面论述了新诗和旧体诗互相交融和互相借鉴的历史,详实真切,卓见不凡,具有当代诗词发展史纲的框架,由于作者既写新诗又写旧体诗,视野宏阔,所论所评客观公允,学理贯穿始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该辑最后一篇也是全书最后一篇《三思而诗》,不愧压轴之作,借用诗眼之说,可称为此诗话集中的“文眼”。

        通读全书,特别感受强烈的一点是贯穿全书的风格,平实公允,有理有据,不做惊人之语,文如其人,谦谦焉、逊逊焉,但是文中情不自禁流露的诗意,胸中深藏的斑斓古义,更能不时拨动读者的心弦,令人掩卷而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