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三部志书填补北京房山历史空白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2日   05 版)

        ■刘文江 刘欣昕

        从北京猿人在周口店站起,人类在房山区留下了70万年的足迹,从镇江营的石器文化,到新时代的红色房山建设,房山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在房山诸多的文献记载中,没有一处关于长城文化的记述,除《房山县志》外,都把北京西山称为太行山北端,没有关于恒山山脉的记述。是《四镇三关志》《西关志》填补了房山的长城文化内容,是《北京西山地质志》佐证了《房山县志》,明确了北京西山属于恒山山脉。

        《四镇三关志》记述了房山的明长城关隘

        万里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但包括《房山县志》等历史资料,都没有记载房山与长城有什么关联,所以在北京人眼里,房山与长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

        是《四镇三关志》记载了明长城中的房山隘口,补充丰富了房山的长城文化。《四镇三关志校注》([明]刘效祖撰,彭勇、崔继来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载:“《四镇三关志》,十卷,明人刘效祖撰,刘应节、杨兆、王之弼等修。本书完成于万历二年(1574年),于万历四年(1576)刊刻,万历六年(1578)增修。‘四镇’指苏州镇、昌平镇、真保镇和辽东镇,‘三关’指居庸关、紫荆关和山海关,这里在嘉靖‘庚戌之变’之后,是明朝北边防御最紧要的地区,集中了明朝数量最大、最精锐的武装力量。”

        《四镇三关志》载:真保镇统管总兵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初驻保定,万历元年(1573)令春秋两防时节移驻浮图峪。管辖长城东自门头沟的沿河口连昌平镇长城,西至故关鹿路口(今山西省平定县境内),全长390公里。真保镇辖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故关等。紫荆关辖乌龙潭、奇峰口、盘石口、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安、白石口、沿河口、大龙门口、马水口等主要隘口。(《四镇三关志校注》)

        乌龙潭,即房山区的黑龙潭。“乌龙潭下隘口七:

        乌龙潭口正城一道,成化二十一年建,内口稍缓。

        大峪口正城五十四丈,缓。圣水峪口正城一道,缓。黄山店口正城一道,缓。

        王平口正城一道,缓。上四口俱弘治年间建。

        黑石崖口正城一道,缓。

        泉水涧口正城一道,缓。上二口俱嘉靖四十三年建。

        边城一百七十二丈。”

        “奇峰口下隘口十:(与房山相关的隘口)

        千河口正城一道,缓。景泰二年建。”(《四镇三关志校注》)

        《四镇三关志》还记载了真保镇房山的山川。主要有“百花山,关东乌龙潭口”“茶罗顶山,关东黄山店口”“凤凰山,关东大峪口”“退鱼岭,关东乌龙潭口下大峪口”“连泉岭,关东乌龙潭口”“佛儿岭,关东大峪口”“康胡岭,关东黄山店口”“八寨岭,关东圣水峪口”等。

        从《四镇三关志》记载看,房山区的乌龙关(今黑龙关)、黄山店、圣水峪、大峪口(大峪沟)、千河口均为“内三关”的重要守备隘口。同时,乌龙潭口还管辖今门头沟区的王平口、泉水涧口和黑石崖口。《四镇三关志》明示,房山是真保镇紫荆关的重要辖区,是明长城的重要节点之一。这些隘口,都不同程度留有关口的遗迹,特别是佛子庄乡的黑龙潭,至今关城城墙遗址尚存,圣水峪口的山坡,关口城墙遗址尚存,隘口处还存有炮台的地名。各个隘口的村民中也有着不同的传说,记述着房山的明长城文化历史。

        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其后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特别是“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朝统治者一方面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加强了对房山县、良乡县等城池的加固性修建,同时修建了琉璃河石桥。

        房山城,《房山县志》记载,旧系土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创筑。垣高丈余,周四里有余。明弘治(1488-1505)中增葺,正德(1506-1521)中建城楼,嘉靖(1522-1566)年间知县王崇学筑敌台,隆庆二年(1568),山东武城举人李琮推调任房山县令,将房山土城改建成石城。改建后的新城高三丈,石墙厚三尺,城墙总厚近二丈。

        良乡城,《良乡县志》记载,旧系土城。明景泰二年(1451)创筑,土城,高2丈2尺。明隆庆中,知县安上达增筑,高3丈2尺,东、西、北三门均完,西门瓮城独缺。越二十年,知县王道定补筑。明隆庆三年(1569),知县李琮增修,甃以砖石,崇至3丈,垣厚3尺。崇祯三年(1630)增厚加崇。城周6里,垣高3丈。街四,东、南、北门皆有瓮城。

        良乡被誉为九省通衢,是真保镇的交通要道。大石河拦住了南北交通。明永乐十六年(1418)始建琉璃河跨大石河石桥。嘉靖十八年(1539)重修,嘉靖二十五年(1546)完工。全长165.5米,宽10.3米,高8米余。共11孔。中孔最大,拱券正中雕有精美兽头。桥体全部用巨大石块砌筑,桥上建有实心栏板和望柱,结构严谨,古朴大方。嘉靖四十年(1561),又拨银8万两命尚书向南北两方督修路堤,堤宽19.8米,高近4米,总长约2000米,堤面铺以巨型条石。琉璃河石桥保证了华北平原南北交通畅通。

        《房山县志》《北京西山地质志》明确了北京西山属于恒山山脉

        文载:北京三面环山,西面的群山泛称西山,从昌平南口关沟,到房山拒马河一带,是太行山脉东北缘的山地,向有“神京右臂”之称。北京西山到底属于太行山还是属于恒山?绝大多数文章定位于太行山北端。

        但两部志书与大多数文章的观点是不同的。

        民国十七年《房山县志·山脉·房山山脉考》载:世之言山者,率以燕京西山为太行之阜,无论省志县志咸宗之,未有敢持异议者。惟傅云龙《跸程録》稍有驳议(傅氏曰:按地志,太行在河南山阳县,恒山在上曲阳西北周礼正北曰平洲,其山镇曰恒山。尔雅,恒山为北岳,说者沼。郭缘生八陉之说,遂谓太行,连亘幽并,夫轵关陉、白陉、滏口陉,实太行也。井陉犹在恒山之南,而飞弧、蒲阴、军都三陉,皆为恒山所隔,太行虽大,必有所止,绝无越恒山而仍为太行之理,然,则西山其恒山别阜乎)其论颇正前人之误。然亦仅言其当然,未究其所以然。窃按有大山必有大川,大川者山脉之天堑,亦即山脉之指南,水向何处流,山即向何方走,如黄河由昆仑东流入海,昆仑山亦沿黄河而至海,从未有山脉横截大河而走,亦未有逆向大河而行者,太行在河内沁水之西越沁而东北至燕,又有漳、滹沱、桑干三川之隔,岂有太行东北越山川而至燕京之理,况中国山脉起自昆仑沿河东北而祁连而贺兰而阴山至绥远,折南入晋,经代州太原霍州平阳至河北岸而止,其中名山如洪涛如管涔如恒岳如太岳至太行王屋中条而止,山脉及北而南,又岂有太行由南而北至燕京之理,且此脉中,诸水入黄河者多有东北而西南,汾河是也,入直省者多由西北而东南,桑干浮沱漳沁是也,河流如此,山亦随之。房山介桑干浮沱之间,纯为恒山支脉。若燕京西山尚在桑干东北脉,自赤城龙门二县而来,不但非太行即恒山之阜,而亦非言山者,苟不统论全局枝节为之,而不误者鲜矣。

        1920年出版、中央地质调查所丁文江等编著的《北京西山地质志》在《引言》中载:北京附近诸山可分为两带。一为南口山带……其二为恒山山带,居保定西北、东北延长而为蓟县之盘山、五公山等。在《第三章 构造地质·褶皱》载:西山附近诸山,成自三种因素,即褶皱总轴与其两翼之大内层是也。褶皱总轴来自涞源县西南,由此走向东北又东北东,终而东向……兹得断言之约:西山乃即褶皱总轴东南大内斜层之一部分而已。与开平以北、长城以南诸山,同属一带。

        《北京西山地质志》从地质科学的角度,明确了北京西山与恒山山脉是一脉相承的,是恒山山脉的组成部分。恒山东接燕山山脉,西南接太行山,是华北平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地理分界线。所以,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北巡时,遥望恒山奇峰耸立,山势巍峨,遂叩封为北岳,为北国万山之宗主。之后汉武帝首封恒山为神,唐玄宗封北岳为帝,明太祖尊北岳为神。北京西山承恒山余脉,也算是身出名门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