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神山村是能够代表井冈山的,它是当年井冈山根据地中的“全红村”。与一般乡村振兴题材创作不同,《神山星火》不仅书写神山村改变贫穷的征程,也着力写到神山村当年的革命履历,以此回顾村庄的“初心”,纵深了大山深处村落的历史背景。

    神山的传奇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2日   11 版)

        《神山星火》,劳罕、邢宇皓、王斯敏、卢泽华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78.00元

        ■胡平

        所谓“神山”,即井冈山神山村,所谓“星火”,即当年在这里和井冈山燃起的革命星火,以后燎原全国。革命的目的到底要实现,今天,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神山村终于成为全国知名的富裕村。劳罕、邢宇皓、王斯敏、卢泽华著长篇报告文学《神山星火》真实记录了这一山乡巨变的宏大历程,完成了一个由农村革命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周期里完整的历史命题,具有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

        神山村是能够代表井冈山的,它是当年井冈山根据地中的“全红村”,即全村各户人家都卷入了红色革命,不仅青壮年加入红军投入战斗,红军的药库和被服厂也建在村里,村中妇女大多进了被服厂为红军提供后勤,毛泽东曾多次来到村里调查。白军复辟后对这个村子的镇压也相当严酷,村里三分之二以上房舍被焚毁,很多家庭付出断代牺牲的巨大代价。这样一个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村庄,理应享受到革命胜利后带来的成果,但是,正如当年它因偏僻和交通不便成为根据地的一部分,解放后它也依然受自然条件限制无法很快摆脱贫穷,甚至在新时代扶贫攻坚战役中,一度成为井冈山市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村子。《光明日报》社意识到神山村这个特殊存在,长期与神山村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奋斗,同时,报社的工作人员采访、搜集和整理了关于这个村庄的传奇,成就了《神山星火》一书,其中意蕴尤其丰厚。

        与一般乡村振兴题材创作不同,《神山星火》不仅书写神山村改变贫穷的征程,也着力写到神山村当年的革命履历,以此回顾村庄的“初心”,纵深了大山深处村落的历史背景。应该说,作者的调查是仔细的,发掘出不少过去鲜为人知的史实。譬如,村子附近有处隐蔽山洞,当年逃壮丁时村人常躲避于此,敌人则候在村里,曾将回村打探的妇女棉袄扒去。那时村里许多人背上了“阎王债”,包括要为恶霸上缴“石蛙”,他们屡屡反抗,只因村人赖章达是地方武装首领袁文才的姐夫,恶霸才一时不敢对神山村下死手。参加红军的左桂林等在黄洋界战斗后将重伤员带回村里藏下,后为保护战友英勇牺牲,牺牲前要战友将自己的军号传给儿子。如此等等一些往日事件,在书中写照得比普通党史文章具体得多,十分真切生动,这是由于它们来源于第一手采访,并且采访者对神山村和神山村人都相当熟悉。这些回顾文字无疑深厚了读者对这个村庄的感情,也增加了读者希望看到这个村庄尽快改变面貌的期盼,对以后内容的展开做出了有力的铺垫。

        作品对于神山村经过全村人不懈努力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过程描写得更为细致,也更为动人。早在知青下乡时期,村里老支书便遵循红军精神,带领乡亲们组织起一支只有镐头、铁锹和土筐的队伍,开凿花岗岩,花费两三年时间在村里开出一条引向村口的通道,以后又筹款建起当地历史上第一座小型水电站,将光明送到村里。改革开放和实行包产到户后,政府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神山村人开始吃饱肚子,放开手脚,也将龙凤竹筷产品卖到了广交会上。2004年,驻村工作队取得县里支持终于修通公路,将村子与山外世界连接起来。2016年,总书记来到神山村视察,将精准扶贫工作推向新高潮。2017年,神山村与井冈山市同步实现脱贫。如今,村里竹工艺品生产工艺转型升级,茶业合作社宣布成立,农家乐纷纷兴起,户户捧起了聚宝盆,努力做好“山水文章”和旅游服务,编织起生活“保障网”,使致富门路越来越宽。在整个描述过程中,作者始终坚持着一条红线的贯穿,采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将当年红色根据地的斗争与今天乡村振兴的奋斗联系起来,显现出实现革命先辈遗愿、完成全红山村的蝶变的时代主旋律,也实现了全书主题思想的不断深化。

        同时,作者的书写又是保持客观和实事求是态度的,并未回避神山村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走过的弯路。如写到了在村里实施菌菇种植等项目遇到的失败。曾经,工作组来到村里,引进其他地区的经验,带领大家实验菌菇种植并取得了成功,成果丰硕形势喜人。却没想到,收获后在销售上发生困难。由于道路不通,商家车辆无法进村,村民们肩扛手提将产品运出山外,又不能使菌菇保持新鲜,结果,致使一场菌菇梦在哀叹声中收场。其他如雪梨、狗鱼、人参等项目也半途而废。就是说,神山村的发展并非由于获得上级重视而从此一帆风顺,相反,它仍然需要面对一番严酷的考验。但也正由于作者坚持有一写一、有二写二的纪实立场,而不是虚饰和浮夸,才使读者们由衷相信,神山村的巨变主要来自神山村人百折不挠的努力,以及在不断转化观念适应时代的探索中取得的业绩。

        文学作品的中心永远是人,几位作者完全清楚这一点,也格外重视在作品中鲜明塑造出神山村人的性格气质。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神山村人住在山的皱褶里,是很齐心的,当年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可是全都参加了革命。他们埋下过七位素不相识的红军烈士,安葬后集体发誓,不许任何人向敌人告发墓地,告发者将被视为背叛全村。他们身居深山,分外质朴。本世纪初,当县里派工程队到村里修路时,全村喜气洋洋,一起上阵,自备干粮,与工程队共同劳动。带队者很感动,也向他们说明难以发放酬劳,他们则惊讶得瞪大眼睛,说这是给我们修路,哪还能要工钱? 他们不缺精气神儿,什么苦都能吃,可是受眼界局限,一度不如山外人脑筋灵活,在寻找致富途径上陷入盲目,别人干啥跟着干,结果卖驴猪涨价,卖猪驴涨价。他们又是自强不息、不甘后人的,在得知又一次被定为贫困村时,全村都笼罩在悲壮气氛下,人们自发聚集在村委会前小广场上,长时间没人言语。蓦地,有人大吼一声:“脱贫,难道比老辈们打敌人还难? 我就不信!”于是,全村人以吼声发出共鸣。村两委则带领党员们来到烈士墓地宣誓:“一定会带领乡亲们脱贫! 我们向红军亲人保证!”此后,全村人再接再厉奋发图强,换来了神山村骄人的全新面貌。应该说,与类似题材创作相比较,《神山星火》在刻画农民集体形象上很成功,写出了神山村人特殊的个性,这使作品具有相当感染力,焕发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精神力量。如果说,人们合上书卷,脑海里确实留下关于神山村人的难忘的文学印象,那么作品在主题创作上便成为一种范例。

        《神山星火》中,还有一种内容是富于特色的,便是《光明日报》社等部门对寻找神山村烈士墓中墓主真实身份的介入。实际上,当年长眠神山村的七位红军烈士,可能来自不同部队,没有一个留下过姓名。2022年,《光明日报》社发出倡议,与井冈山市委市政府、井冈山报社联合启动为神山村七烈士寻亲的活动,成立寻亲活动工作专班,在《光明日报》头版开设《提灯,为烈士寻亲》专栏,引起社会广泛反响。此时,烈士已牺牲90多年,即使有人有孙辈也已进入老年。他们只能一支一支部队梳理,一位战士一位战士查证,历经四个月。同时,又开始对烈士遗体进行DNA检测,取样颇为艰难,但终于在各方面配合下,为黄渭波等三位烈士确定了身份,使他们得到安眠。这项工作还在继续之中。此种内容,更是其他同类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其中过程复杂,情节曲折,读来引人入胜。待全部工作实现后,足可以专出一本书加以详述。重要的是,《光明日报》社主动提出这项工作,并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投入,坚持到底,取得成果,体现了中央新闻单位对扶持老区建设的高度热忱和认真实践,也托寄着对井冈山精神的无限敬仰,这使《神山星火》获得了另一种较强的可读性。当然,还不能简单看待《光明日报》与神山村的缘分。书中也有记载,1978年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炸响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声春雷”,也影响到神山村的“观念大解放”,终使村里告别“大锅饭”,焕发勃勃生机,过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日子。可见,一家重要报纸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光明日报》与神山村的故事,也算源远流长。

        《神山星火》是一部很优秀很有读头的作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