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大作家

    艾丽斯·芒罗:加拿大国宝、当代短篇大师和英语语言的契诃夫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2日   04 版)

        作家艾丽斯·芒罗。珍妮·芒罗摄影,诺贝尔基金会图片

        ■本报记者康慨

        著名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另译孟若或门罗)罹患痴呆症至少12年后,于5月13日晚间在安大略省霍普港的家中去世,享耆寿92岁。

        加拿大广播公司称她是“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她的出版商麦克莱兰和斯图尔特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汀·科克伦则说:“艾丽斯·芒罗是国宝——一位极富深度、同情心和人性的作家,受到加拿大和全世界读者的阅读、欣赏和喜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文化版刊登的讣闻则以《英语语言的契诃夫》为标题。

        用俄国的短篇大师与她相比早有先例。俄裔美国短篇小说家辛西娅·奥齐克(Cynthia Ozick)曾称芒罗是“我们的契诃夫”。英国批评家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也说过,现在这年代,你可以把任何人称作“我们的契诃夫”,只要这个人写过几篇马马虎虎的短篇小说,“但艾丽斯·芒罗才真正是我们的契诃夫——也就是说,英语的契诃夫”。

        1

        艾丽斯·莱德劳1931年7月10日生于安大略省的温厄姆镇,父亲罗伯特乃狐狸养殖户,母亲安妮在学校当老师。艾丽斯作为长女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但从11岁起便爱上阅读,从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狄更斯和丁尼生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很快开始写故事。1950年拿到奖学金后,她进了安省伦敦市的西安大略大学,主修新闻,并在学生杂志《对开》上发表了短篇处女作《一片影子的面积》(The Di⁃mensions ofa Shadow)。为了赚取生活费,她不得不在课余做女招待、烟叶采摘工和图书馆员。

        除了写作和打工,“我没有机会做其他任何事,因为我没钱”。1994年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芒罗回忆,“我知道我只能念两年大学,因为那个时候的奖学金只管两年。那是我人生中一次短暂的假期,一段美好的时光。我十几岁大的时候就一直管家,所以大学时代几乎是我一生中仅有的不必做家务的时间。”

        年仅20岁,她便以大二女生之身,嫁与历史系同学詹姆斯·芒罗。两年奖学金用尽后,她退了学。“二年级一结束我就结婚了。”她说,“我那时20岁。我们去了温哥华。结婚是件大事——巨大的奇遇,变动。虽然留在国内,但我们尽可能远走高飞。我们只有20和22岁。我们马上就开始了正儿八经的中产阶级生活。我们想弄座房子,生个小孩,这些事我们说干就干。我21岁时要了第一个孩子。”她连生四女,但二女儿出生后不到15个小时便告夭折。

        婚后第二年,詹姆斯送给妻子一台打字机,作为她21岁生日的礼物。夫妇俩1963年移居同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开了一家“芒罗书店”,第一天就赚了175加元。她忙里偷闲,趁孩子睡着,菜也烧完,赶紧写上一句半句。“孩子们小时候,一出门上学就是我的时间。所以那些年我非常卖力地写作。我丈夫和我开了家书店,可就算我在书店上班期间,我也要在家呆到中午。我本该干家务的,可我也趁机搞写作。后来,我不用每天去店里上班的时候,就一直写到大家都回来吃午饭,然后等他们都走了,大概两点半吧,我就赶快喝杯咖啡,开始干家务活,争取在傍晚前全弄完。”这样的创作环境难以出产长篇。但她克服了年轻妈妈的抑郁,顽强地拓展纸上空间。“怀孕期间我总是拼命在写,因为我觉得以后就再也写不成了。每次怀孕都鞭策我,要在孩子生下来以前做点大事出来。实际上我什么大事也没干成。”她说。

        2

        1968年,37岁时,芒罗终于出版了首部短篇集《幸福的幽灵舞曲》(Dance ofthe Happy Shades),收入14个短篇小说,加视新闻频道说,安省西南部的村镇生活,成年阶段的内心挣扎,这些经典的芒罗主题已在此书中出现。迟到的处女作一举赢下了加拿大的总督奖,让她勇气倍增,拼命投入了第二本书的写作。她常常写到凌晨一点,早上六点还得起床弄饭。“那是一种不顾一切的赛跑。”她说,“我现在可没那种能量了。”第二本短篇集《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Lives of Girls and Women)于1971年问世,由于所收篇目内容连贯,整体围绕着女主人公黛尔·乔丹的生活,因此一度作为“长篇小说”发行,并于1994年搬上了电视屏幕。书中的黛尔生活在安省小镇,总与镇民格格不入,对小镇生活充满了种种的不满足,她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当年也曾奋力,意图挣脱小镇的束缚。评论界将此书视为反映芒罗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

        《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也是芒罗一生中最为努力的长篇创作尝试。她本来无意专营短篇,写了几年后,终于痛感长篇过于松弛,缺乏她面对短篇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张力,索性就此放弃,从此专治短篇,精耕细作,一篇一个脚印,一本集子一个台阶,声名稳定增长,逐渐得到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可以得到的著名文学奖。

        经年累月的主妇生活限制了芒罗的创作空间,她的短篇小说则有意对内容上的空间加以自我限定。它们大多以安大略省西南地区的小镇生活为背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复杂的生活体验,常以当前事件唤醒旧日生活的个人感悟为中心。她总是将目光流连于平凡女子的生活,从自己和母亲身上寻找灵感,精确地记录她们从少女到人妻与人母,再度过中年与老年的历程,尤擅贴近妇女性心理的波折与隐情,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细致入微,又复杂难解,看似脆弱,却又坚忍持久。

        “会有一两年过去,我感受不到读她的冲动,然后猛然间,重读她就成了当务之急。”51岁的美国小说家和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教授李翊云今年5月17日在为英国《卫报》撰文时写道,“在重读的间隙,生活不断变化:结婚、换工作、生养两个孩子,看他们从无助的婴儿成长为有深刻思想、能与之沟通又不可沟通的男孩,我相隔六年先后失去了他们,如今在哀悼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我都会重读芒罗,她笔下的人物也一直生活在或大或小的灾难里,经历着可感知的和不可感知的波澜。”

        3

        1972年,芒罗夫妇离婚。她回到东部老家,1976年再嫁大学同学、地理学家和地图师杰拉德·弗雷林。虽已成名,她却未能让乡亲们人人欢迎。当地人抱怨说,她小说里对本地人的描写过于写实了。1982年,在写给《蒙特利尔公报》主编的信中,芒罗曾经提到,当地一家报纸一度指责说,她把温厄姆镇的百姓变成了“酸腐和残忍自省的笑柄”。她说自己绝对无意如此,相反,她“总是发现温厄姆生动而有趣”。

        “我就是有那种感觉。你读了她一个短篇,可你以为自己读的是一部长篇。”已故安大略省华裔作家崔维新(Wayson Choy)2013年告诉加广,“书中的人物组成了一个完整而集中的社区,而且这是我们都认识的人和邻居组成的社区。她真真确确是咱们的契诃夫。”

        但美国文学评论家、耶鲁大学斯特林人文教授哈罗德·布卢姆(Harold Bloom)显然对她有所保留。他说,芒罗的感受建立在一种已有定论的生活之上,因而回避了对过去的剖析。在她的小说里面,没有一个人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下地狱。她只写“寻常的忧愁”,放在别人那里固然单调失色,但是对芒罗笔下的大多数女人和许多男人而言,这却是一种成就。布卢姆从莎翁戏剧《爱的徒劳》里借用了一句话,形容“芒罗虚构的种种婚姻,都是‘天长地久的买卖’(world-without-end bargains,朱生豪译文)”。

        布卢姆直言不讳地说,芒罗“缺少伟大文学艺术那种美妙的疯狂”。

        芒罗的小说集如今基本都有了汉语译本,除前两部《幸福的幽灵舞曲》(中文版《快乐影子之舞》)和《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之外,还包括1974年的《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1978年的《小女丐》(The Beggar Maid,中文版《你以为你是谁》)、1982年的《木星的卫星》(The Moons ofJupi⁃ter)、1986年的《爱的进程》(The ProgressofLove)、1990年的《我年轻时的朋友》(Friend of My Youth)、1994年的《公开的秘密》(Open Secrets)、1998年的《好女人的爱情》(The Love of a Good Woman)、2001年的《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2004年的《逃离》(Run⁃away)、2006年的《从城堡岩看到的景色》(The View from Castle Rock,中文版《岩石堡风景》)、2009年的《太多的幸福》(Too Much Happiness)和2012年的《美好的生命》(Dear Life,中文版《亲爱的生活》)。

        “艾丽斯·芒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她关于生活、友谊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短篇小说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一名自豪的加拿大人,她留下了一份非凡的遗产。”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在上周的声明中表示,“她的创造力、同情心和写作天赋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