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古文观止》里的三篇骈文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15日   05 版)

        ■顾农

        现在所说的“古文”一词,在许多情况下相当于文言文,同白话文相对峙,例如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里,就采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白话文通行以前,也有“古文”一词,那时指的是散体文,同骈体文相对峙。

        古人写文章,散体文的句子可长可短,也不讲究对偶(当然其中也可以有个别的对偶句),非常自由;而骈体文的句子一定是整整齐齐的,上下两句要成双成对,而且要讲究音节,至少应有相当的部分是如此。由于骈体文兴起在后,散体文资格更老,于是人们就把散体文称为“古文”。中古是骈体文最繁荣的时代,占据了文坛的主流;到唐朝,韩愈、柳宗元等人起来提倡“古文”,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继续奋斗,终于使“古文”成了主流。他们这一方面非常活跃的文学活动被称为“古文运动”,他们本人则成了“唐宋古文八大家”。

        到清朝,出现了一部古文选本,题作《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意思说最好的古文都被选在这里了。这个书名大有广告气息,不免有点标题党式的夸张,但后来确实非常流行,直到现在似乎也还没有某一更新的选本可以完全取代它。

        可是《古文观止》里却选入了少数几篇骈体文,按说这是很不合适的,概念不清,把两种不同的文体混为一谈了。可是这部书依旧流行。等到五四以后,白话文开始流行并迅速成了主流,而凡是用文言写的文章,包括散体和骈体,全都称为古文,这样一来,《古文观止》一书文体概念不清的毛病就被掩盖起来,无形之中竟不成其为问题了。

        尽管如此,我们在了解中国文学传统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区分散体文与骈体文。

        骈体文限制太多,比较难写,历史上骈体的好文章远没有散体来得多,当然仍不乏名篇。下面就拿曾经选入《古文观止》的三篇——《陈情表》《北山移文》和《滕王阁序》作为例子,来欣赏骈体文的妙处。

        诚恳的《陈情表》

        《陈情表》原题《陈情事表》,后来省去一个“事”字。其作者李密(字令伯,224-287)是三国、西晋间人,他本在蜀汉当官,做过州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还出使过孙吴。蜀汉政权被北方的魏消灭之后,他成了平民,就在家讲学授徒。等到取代曹魏的西晋王朝建立后,鉴于他乃是一方名流、著名的孝子,地方上一再举荐,于是朝廷特别请他出来当官——西晋王朝一贯标榜以孝治国。

        李密因为要侍奉祖母,养老送终,不肯离开老家到洛阳去任职,但是西晋朝廷一再召唤他出来,先征他为郎,泰始三年(267)又征为太子洗马,要他快来就任,态度比较严峻,这样李密的精神就紧张起来了,赶紧写了一篇《陈情表》,说明自己出来确有特殊困难,没有别的意思,务请朝廷谅解才好。

        《陈情表》写得诚惶诚恐,一开头便说自己真是苦命,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到四岁,母亲被迫改嫁,离开李家走了。自己从小是由祖母刘氏养大的,现在祖母年纪大了,卧病在床,家里又没有别的人照顾她,自己务必要留在家里侍奉汤药,不能出去当官。

        表中讲自己的孤独,说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现在自己的处境,则说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从中央到基层,各级政府给予自己很大的压力,而自己实在走不了。这里用了好些对仗排比的句子,把自己进退狼狈的情形形容得很是充分。

        作为孝子贤孙,李密要待在家里侍奉年过九十的祖母,不能出来当官,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李密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他原是蜀汉的官员,现在的中央政府召他出山他却不能做出积极的响应,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当权者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他仍然忠于业已灭亡的蜀汉,不服从现在的朝廷,那就是政治态度大有问题了,于是李密特别声明道:“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非得说清楚不可。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非得赶快表明态度不可,非和新兴的政权合作不可。如果被认为别有用心,不肯与当局合作,那是很危险的事情。李密说这些狠狠贬低自己的话其实乃是为了保护自己。

        李密是一个比较老实的人,他后来是到洛阳报到效劳的,史称“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左迁汉中太守,一年去官,卒。”(《文选·陈情表》李善注引《华阳国志》)

        李密一生平平,也并不以文章著称,但这篇《陈情表》“语出自然,遂以千古”(李兆洛《骈体文钞》卷十六引谭献评语),以至成了他留给后代最主要的遗产,曾被选入萧统《文选》(卷三十七)。其中警句甚多,如形容祖母的年高体弱、情况危急的情形,有道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四句后来成了成语,在引申的意义上被广泛使用。同样的意思,如果用散句来写,一定难以如此凝练有力,令人历久难忘。

        讥诮的《北山移文》

        《北山移文》是南朝作家孔稚圭(字德璋,447-501)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曾被选入萧统《文选》(卷四十三)。他的其他作品,人们大抵都不大注意。

        “移文”的作用是声讨,略近于檄文。按一般的逻辑看,此文讽刺的对象应当是一个曾经隐居于钟山并且大摆其隐士功架的投机分子——“周子”,他的真名现在不知道了。前人或以为就是那个与孔稚圭同时的名人周顒。《文选》李善注两处引用与周顒有关的材料,五臣中的吕向注更具体地说:“钟山在都(建康)北。其先周彦伦(顒)隐于此山,后应诏出为海盐令,欲却过此山。孔生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他们都认为此文矛头对准周顒,批评他乃是一个假冒伪劣的隐士:先是装腔作势地隐居于北山即钟山,后来则兴高采烈地出来当官,所以当他重回首都途经这里时,大为生气的山灵向他发出声讨的移文,不让他进入此山。但考索古籍可知,这位“周子”除了也是姓周以外,同周顒没有任何关系。

        《北山移文》是很成熟的骈文。许梿《六朝文絜》(卷八)评为“此六朝中极雕绘之作,炼格炼词,语语精辟”。作品以山灵的口气为之,作者的讽刺就隐藏在这位神灵之移文的背后。山灵责问“周子”说,你隐居在我这里很好,为什么又终始参差,苍黄翻覆?又说虽然你官当得不错(“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可是我就很孤单了。你不要跑来跑去吗!山灵原是“周子”的好朋友,现在骂他无非是喜欢过去的他;而对他现在之丧失旧我、一身俗尘极其鄙视,不允许其人重入此山,要他滚远一点。

        全文嬉笑怒骂,形容尽致,句法灵活,不可多得。古今评论家对此文一致给予好评。闵齐华《文选瀹注》卷二二引孙鑛评语曰:“六朝虽尚雕刻,然属对尚未尽工,下字尚未尽险。至此篇则无不入体。句必净,字必巧,真可谓精绝之甚。此唐文所祖。”这是说此篇在骈体文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座里程碑。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评曰:“篇中无语不新,有字必隽,层层敲入,愈入愈精。真觉泉石蒙羞,林壑增秽。读之令人赏心留盼,不能已也。”这是说此篇字句精工,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钱锺书先生评此文说:“以风物刻画之工,佐人事讥嘲之切,山水之清音与滑稽之雅谑,相得而益彰。”(《管锥编》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仅凭这一篇《北山移文》,孔稚圭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光荣的地位。

        天才的《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650-676)的《滕王阁序》也是文学史上的名篇,它原来的标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人习惯临别赋诗,又往往有赠言,这种饯送序往往既有诗集序的性质,又包含临别赠言的内容。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洪州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他事先安排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写好一篇序,好让他在众人面前露一手;而著名的青年才俊王勃其时正护送他的父亲到交州交趾县(在今越南河内附近)去就任县令,路经洪州,于是主人就提出请他来写,这本来不过是一句客套话罢了,不料王勃毫不谦让,“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唐才子传》卷一),阎公也不得不承认“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唐摭言》卷五)。

        《滕王阁序》最后有几句说:“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意思说,在诸位写诗之前,我先写这么一篇短短的序言(“恭疏短引”);请求与会的各位(“群公”)按照以某一个字(“一言”)为代表的韵部写一首诗,下面就请大家动手展示才华吧。语云“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钟嵘《诗品》卷上《晋黄门郎潘岳诗》条),王勃这里说“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无非是极端客气地表示对与会诸公的尊重。《滕王阁序》是行将产生的一批作品的序言;王勃自己当然也得写一首,就顺便放在此序的后面。

        《滕王阁序》同时又具有宴会将散、临别赠言的意味。所以其中说“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又说“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饯送序这种文体在唐朝很盛行,宋人编辑的大型文学总集《文苑英华》收录了大批的序,因为这方面文章太多,又细分为文集序、游宴序、诗集序、饯送序、赠别序等,其中单是饯送序就有十六卷(卷718-卷733)之多,《滕王阁序》列为饯送序的第一篇。

        《滕王阁序》写景很著名,有许多佳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诸句,尤为古今所传诵。文章中更多的篇幅则用来抒情,其中前面的一大部分是代替他父亲抒情,后面一小部分是抒他本人的情。

        当时王勃年纪轻、地位底,是这一次盛会中比较次要的客人。文章中说“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正是交代出这一因缘,所以他在文章中要首先代表他父亲说几句话,替仕途坎坷的父亲来立言,所以才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些话。

        替父亲表白后,王勃回到自己:“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这里用终军请缨、宗悫言志等典故,抒写自己的豪情;又自比为司马相如和伯牙,高自期许,都见出他开朗的性格。“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说的是自己陪同父亲去上任,以便照顾老人家,尽自己的孝心。

        等到王勃从交趾返回中原时,途中溺水,受惊而卒,年方二十七岁。

        读一点优秀的骈体文,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十分有助于提高我们自己的辞章修养。请专家动手新选一部《骈文观止》如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