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文学艺术关乎直觉,但是同样关乎逻辑。

    《紫云英合唱团》:生命的追寻

    朱自强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08日   16 版)

        吴洲星

        《紫云英合唱团》,吴洲星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24年4月版,30.00元

        近年来,围绕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展开的儿童文学领域里的主题创作和出版,呈现出越来越切合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越来越重视艺术水准的势头,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作品,吴洲星的长篇小说《紫云英合唱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主题创作出版作品更要接受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检验,《紫云英合唱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的艺术经验。

        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艺术原则值得一再提倡。不能将正确的思想主题像盐溶于水一样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展开和结构搭建之中,思想主题就容易成为观念的图解。主题创作由于其主题的显性特征,就更需要将作品写成“有意味的形式”。

        从小在城市长大,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程小雨之所以主动申请,来到地处偏远的贫穷乡村小学龙山小学工作,是因为与外婆之间的亲情,那里是外婆当知青插队四年的地方,而外婆已去世两年,程小雨“感觉冥冥之中外婆在告诉我,她在那里,让我去那里找她……”寻找自己挚爱的外婆的生命踪迹,这是程小雨来到龙山小学的最初动机。这一心理动机很像是一个冲动,似乎难以长时间促使程小雨扎根于龙山村这片土地。因为就算找到了外婆的生命踪迹,那也是对外婆的往昔生活的“怀旧”情感,如果没有对自身的未来生活的开创,即新的自我的确认,在龙山小学的生活是难以为继的。对这一点,龙山小学的孩子们是有所担心的,毛豆就说:“我怕您过得不开心,时间一长就要走了。以前也来过好几位外地的老师,可他们没待多久就走了。他们走的时候,好多同学都哭了。”

        作家吴洲星不回避程小雨来龙山小学工作的动机不足这一问题,她颇有艺术智慧地在小说的一开始就采取倒叙这一叙事策略,写暑假后开学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直至一个星期,孩子们都盼不回小雨老师,以为她真的不会再回到龙山小学了。小说共分六章,作家让这个悬念一直悬在前五章,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这样的写作策略对于主题创作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家在倒叙中还巧妙地安排了插叙,穿插着描写了小雨老师此前在龙山村的生活。小说具体、细腻地表现了小雨老师对外婆生活踪迹的寻找,与村民的生活交往,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小雨老师与毛豆、陈大力、吉羊、黄小灵、林佳红的师生情谊,她对这些孩子的成长的引导和帮助,以及毛豆等孩子对小雨老师的内心世界的影响。

        正是在这些倒叙和插叙的描写中,小雨老师“扎根”龙山村的新的心理动机。

        文学艺术关乎直觉,但是同样关乎逻辑。“运演”是从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借鉴过来的概念。所谓情节“运演”,是指小说家为营造艺术的真实性,精心设计具有因果联系的逻辑性情节。逻辑性情节对于长篇小说创作至关重要。拥有逻辑性情节,长篇小说就是一座结构坚实的城堡,否则就沦为一盘散沙。

        《紫云英合唱团》的核心情节是围绕老梁爷爷唱的民歌建立起来的。几十年过去,时过境迁,小雨已经无法找到外婆在龙山村的生命踪迹。就在这时,被龙山村的民歌所吸引,小雨老师走进了最能唱民歌的老梁爷爷的家,知道当年有一位女知青最爱听年轻时的老梁爷爷唱歌,还把那些歌记在了本子上,其中最喜欢的一首歌叫《对鸟》。小雨猜测那位女知青会不会就是外婆,可是,老梁爷爷已经记不起她的名字。小雨来龙山村的初心就是寻找外婆的生命踪迹,作家理所当然地要将听歌的女知青设定为小雨的外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拿出证据,而这就需要作家进行艺术逻辑的“运演”了。

        小雨老师毕业于音乐学院,又在龙山小学办起了紫云英合唱团,所以才有心保存、传承这些珍贵的民歌,把老梁爷爷的歌声录进了手机里。暑假回家后,小雨把录下来的歌放给妈妈听,妈妈也很喜欢。她从头到尾听了下来,直到听到《对鸟》时,她激动地告诉小雨,外婆以前唱给她听过。小雨想起老梁爷爷说过,那个女知青最喜欢的就是《对鸟》。她终于确定,那个女知青就是外婆,而妈妈也因此理解并支持了小雨留在龙山村这一选择。在小说的结尾一章,有一段小雨老师与毛豆的对话——

        “毛豆,那天我从病房出来后,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我在老梁爷爷的歌声里找到外婆了。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靠音乐找到她,这更让我坚信我的选择是对的,我会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

        “是我们的合唱团吗?”

        “不仅是合唱团,还有那些没录完的民歌。”

        “小雨老师,您到底想做什么呢?”

        “我想建一座声音博物馆,就像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那样。”

        读到这里,一切顺理成章。我们终于看到小雨老师不仅找到了外婆生命的踪迹,而且建立起了自我的精神追求,而这一切都与龙山村、龙山小学、紫云英合唱团、老梁爷爷的歌融为了一体。小说家的艺术“运演”产生了强大的说服力量,我们终于不再怀疑小雨老师留在龙山村的决心了。

        维果斯基说,一部作品的内容往往就在它的题目里。“紫云英合唱团”是具有思想和艺术涵盖性的好题目。紫云英是龙山村常见的“草籽”,开出的是“紫色的花瓣,紫中带着粉白,团抱在一起,像袖珍的荷花”。外婆就“常常跟我提起草籽花,说春天到来的时候她就到稻田里来看花海。”在小说中,“紫云英”有着扎根龙山村土地的寓意功能,而“紫云英合唱团”则将小雨老师与龙山村的孩子们,还有逝去的外婆和老梁爷爷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