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启功诗赠柴德赓背后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08日   14 版)

        柴德赓、启功1947年12月27日北海冰上合影

        启功1948年赠柴德赓诗笺

        ■孔令通

        2013年,在史学家柴德赓先生哲孙念东老师努力下,商务印书馆线装影印出版了《青峰草堂师友墨缘》一书。其中,收有启功先生诗作一篇,写于素笺:

        红烛深堂照寂寥,一窗寒雨夜潇潇。画无济胜东西路,心有怀人上下潮。黍谷春迟冰雪在,剑门花落梦魂遥。闻君欲袖经纶手,小隐西山或可招。

        丙戌孟春,得青峰九兄蜀中书,慨然有为逸民之志,因赋此寄之,媵以一画。其秋,晤于燕市,始知书竟未达。越二年,戊子春二月,出册属书此诗,录以博教。启功。

        并钤“启”“沈吟至今”两方印。柴德赓与启功、周祖谟、余逊,并称陈垣先生门下“四翰林”。柴、启两先生相交数十年,感情深挚。柴先生去世后,启先生饱含深情地写了挽联:“节概见生平,业广三余,众里推君才学识。切磋真苑友,心伤永诀,梦中索我画书诗。青峰先生千古,弟启功敬挽。”不独可以看出启先生对友人去世深沉的痛楚,从“梦中索我画书诗”一句,亦可见柴先生对启先生画作、书法、诗作的欣赏。而启先生1946年赠柴先生诗及画,亦可与此印证。

        这首诗不见于《启功全集》,当是佚诗。诗后的跋语,为我们了解这幅书作的创作背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下面就此跋语,略作阐明。

        “丙戌孟春,得青峰九兄蜀中书,慨然有为逸民之志,因赋此寄之,媵以一画。其秋,晤于燕市,始知书竟未达。”丙戌为1946年,青峰为柴先生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为日寇占领区。陈垣先生任校长的辅仁大学,因为教会背景的原因,日寇尚未为难,一时间辅仁大学成为沦陷区学子的求学首选。柴先生此时亦受其师陈垣之邀,就任于辅仁大学史学系。但沦陷区的生活,无不刺激着这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1944年初,柴先生遂计划与恩师逃离沦陷区。但陈先生因执掌校务,怀揣努力为师生提供一方净土的心愿,因此只能忍辱负重,未能成行。柴先生遂于当年3月,南下洛阳,后辗转任教于四川江津县白沙镇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此后,柴先生与启功几度书札往还,但今多已亡佚。1946年柴先生来信中流露出逸民之志,故而启先生作此诗以赠之。但此诗题目,这幅诗札并未提及。当年秋,柴先生返回北平,重入辅仁大学史学系任教。老友重逢,把臂晤谈,方知启先生的赠诗及画,柴先生并未收到。

        “越二年,戊子春二月,出册属书此诗,录以博教。”戊子即1948年。作为史学家的柴德赓先生,除了学术研究外,还酷爱吟诗,兼擅书法。柴先生搜集师友墨宝,拟编为《青峰草堂师友墨缘》一书,还特地请陈垣、余嘉锡两先生题签。既然广求师友墨迹,而启先生作为柴先生至交,又以书法闻名当世,自然不能漏掉。此年春二月,柴先生遂特请启先生再书此诗,以作纪念。

        最近,念东老师从柴先生旧藏中,意外发现了启先生1946年的赠诗原作。原来1946年启先生的赠诗,由于邮路不畅、友人代收等原因,当日柴先生并未收到。总之,此赠诗原作当是在1948年之后柴先生方收到,不然,也不会在1948年请启先生重新书写此诗。

        启先生1946年的这首赠诗,写于琉璃厂松古阁所制花笺,十分雅致喜人。诗作字句和1948年所书内容一致,并无异文。但跋语微有不同,其云:

        丙戌春日,得青峰蜀中书,有为逸民之志。因写渔夫隐图奉寄即希吟正。启功。

        落款后钤有“启”字印。丙戌即1946年,据此可知启先生当时的画作为渔父隐图,显然是就柴先生来书中的逸民之志而绘就。可惜的是,这幅渔父隐图,今已亡佚。

        了解了上述背景后,我们再来重读启功先生这首赠诗,体味便能更深一层。

        诗作首联写的是启先生收到柴先生来信的当晚,红烛深堂,夜已经很晚了,老友远在西南天地间,以影伴身,心绪自然是万分寂寥。望着这燃烧的红烛,让人不禁起思念之情。而此季节,尽管已是春日,但潇潇的雨声,仍旧令人感到丝丝寒意。颔联则是读罢柴先生有逸民之志的来信,启先生遂为其作了一幅渔父隐图,渔父隐居江海。望着画作上的江水,心中对友人的思念,亦随着江水潮上潮下,久久难以平息。颈联中的“黍谷”,为北京名山,在今北京密云区。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黍谷山,(怀柔)县东四十里,跨密云县界,亦名燕谷山。刘向:‘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黍稷,邹衍吹律以温其气,因名山曰黍谷,亦曰寒谷。’”山中天寒,气温较平原尤冷,平原已经是大地回春,而山中冰雪尚未消残,春天也就来得晚一些。唐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有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亦是此意。郊外的黍谷山,或许以前启、柴两先生有过登临,故而特意拈出。“剑门”为蜀中名山,有七十二峰,尤为壮丽。柴先生此时尚在江津,临近剑门。柴先生当年正月作《丙戌正月初六,蜀中述怀。自余南来,忽已两年矣》,其中有句“排空入剑门,方叹设施美”。“梦魂遥”是继续刻画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却不直说,而是言远在剑门的柴先生怀念远方的自己。末联中的“经纶手”,让人想起宋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柴先生当初,亦是和稼轩一样,书生慨然南下,逃出沦陷区,均有一番报国志。而今“欲袖经纶手”,当是对时局的失望。尤其是当时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忽遭教育部解散,令柴先生心力交瘁,倍感失望,故而才有了逸民之志。“西山”则为京西名山,有妙峰山、玉泉山等。此句启先生建议友人小隐西山,由此可见他期盼友人能够重返北京。即便是要隐居作逸民,何不在西山小隐,友朋间仍可时相招饮畅叙。

        启功先生在《启功口述历史》中,曾深情回忆到祖父教他念诗时候的场景,而且少年时便开始学写诗,曾有《社课咏春柳四首拟渔洋秋柳之作》等少作,且转益多师,终生不废吟诵。其生平旧体诗作,结集有《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丛稿·诗词卷》等。并有《诗文声律论稿》这样的精深专著。启先生1946年赠给柴先生的这首诗作,不论是遣词造句,以及用典等,无不显示出其深厚的旧体诗功底,而且寄托了对友人深挚的思念。作为启先生老友的柴德赓先生,亦雅好旧体诗,其诗稿至今尚存,并将收入商务印书馆即将刊行的《柴德赓全集》中。柴、启两先生,除了平日砥砺学术,还互相诗酒唱和,这从启先生《次韵青峰吴门见怀之作》、柴先生《寄怀元白兄》等作即可看出。而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则贯穿了整整一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