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从滴水到长河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08日   03 版)

        ■徐则臣

        去年,我干了件大事,也是圆了一个梦,去了趟三江源,一直走到长江源。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我们在现实中、影像资料上看到的这条河,都是汹涌澎湃、浩浩荡荡、雍容长远,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天然就是这样。像李白写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出发的那一刻就是宽阔雄壮的。

        因为要写长江,就寻了个机会跟长江科考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走到了长江源。长江西源在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400米。我爬到了5500米,在冰川上看到了冰川融水,滴答,滴答,一滴水一滴水往下滴。浩浩荡荡的长江,就是这样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默默无闻地在滴下来,滴水成流,最终积细流而成就江河。

        我们读书其实也是这样,一本书,一字字、一行行、一点一点念,最后念出了很多书,念出了一个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情趣的人,有格调的人,有格局的人,变成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写作的感受也是如此,一字字,一句句累积出来,《北上》写了4年,《耶路撒冷》写了6年,10年间,我就干这两件事,写了两本书。

        “从滴水到长河”,既是我阅读的一个感觉,也是写作的一个感觉,同时也是我对人生的一个描述。我们每个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从小走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继续走,走完一生,就像从滴水到浩荡的长河。

        阅读,其实最后我们要实现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内在精神视野的开阔,让我们变成一个有弹性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美好的人,一个有格局、有格调、有情趣的能与人为善的人。大家可能都进过中药店。坐堂医生后面有一大片小格子,格子里这个是杜仲、那个是当归、黄芪、连翘……每一本书就是一个小格子。可能有的人读书读了一辈子,每一本书永远就是一个小格子,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不能形成他整个内在精神视野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一个老中医来说,所有的格子是一个格子,所有的药是一味药,一看到你有什么病,他脑子里迅速会把各种药往一块儿排列组合,给你一个处方。好的中医是在一瞬间,他就会把所有的药变成一味药。读书人读到最后,也应该有这个能力,我们读了一本一本书,无数本书,在一瞬间可以变成一本书。同时,当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在脑子里立刻可以把它变成无数本书,所以好的读书可以变成你真正的精神动力,让我们的智慧得到提升。

        我人生中第一本重要的书,是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里说到2000年,所谓的千禧年,我们有了飞行器,可以在天上飞。我想象我们就会过上这样的生活。所以我特别期待千禧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2000年在我个人生命中变得特别重要,成为我考虑问题的一个时间节点,成为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另外一本书是《围城》。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村庄里,阅读条件很差,整个村子可能都没有一本纯文学的书。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把金庸、古龙、梁羽生所有的作品全部看过了。所以我刚进初中时读到《围城》,当时特别惊奇,你会惊叹语言之美。惊叹中文的那种文字之美,惊叹一个作家的智慧。也正是从那个时候,文学在我内心里面种下了一颗种子。以至于在我的写作过程中,语言好还是不好,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围城》的语言。《围城》里面有很多“掉书袋子”的知识,我现在也想不起来了,但是它给了我营养。

        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这种模糊的印象其实突破了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那种条分缕析,它已经慢慢地内在于我们的感觉,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读书,我们要的不是具体的知识,当开阔的知识视野无法真正转化我们内在精神视野、只是外挂于我们人生的时候,这个知识、这种读书其实就没多大意义。

        我最初读《聊斋志异》,看到的是一个个好玩的故事。这些故事看似简单,但能给人以启发。再往后读,我看到的是蒲松龄的小说里面的一些细节、写作技巧、语言。我觉得《聊斋志异》是中国传统文学里面最好的语言之一,最好的文学语言之一。所以我抄了里面很多句子,希望能把《聊斋志异》的一些叙事资源、《聊斋志异》的一些技法运用到写作里面。

        我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拉美作家胡安·鲁尔福,有一篇小说叫《佩德罗·巴拉莫》。在世界文学里面,这种突破阴阳两界的写法在之前我们很难看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就从中受到启发,写出了《百年孤独》。但是在蒲松龄这里比胡安·鲁尔福早了300多年就出现了。比如说《考城隍》《画壁》等,他用非常简短的篇幅,让一个人在阴阳两界,在虚实之间自由穿梭。

        我在读的时候就在想,蒲松龄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后来我就发现,他的伟大是建立在民间的基础上的。因为民间有无数无名的创作者,已经替他解决了很多的技术问题。又以他自身高超的文学素养和技巧,把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文字,你会觉得《聊斋志异》是真好,没有任何杂质的东西。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读的甚至都不止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文学作品背后的一些东西。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阅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点点地作用于我们内心。

        有一年我跟余华老师聊起《西游记》。聊到一个细节:二郎神是73变,孙悟空是72变。从正常的角度来看,73变的一定能够制服72变的,因为他多一变。但是在那场斗法里,孙悟空变成一条鱼,二郎神就变成一只鱼鹰;孙悟空变成一朵花,二郎神就变成一个蜜蜂去采蜜。最后孙悟空在河边上变成一只花鸨,二郎神突然没办法了。鸨是一个不洁的东西。当孙悟空变成一个花鸨以后,二郎神就傻了。余华老师说,你看这个是真妙。吴承恩没有多余的话,为什么孙悟空变成一只花鸨以后,二郎神就没办法了。因为二郎神是一个神,神是要端着的,是有尊严的,任何不洁的东西都不能靠近的——小说背后这个东西就是学问。

        知识是外挂的,要内化为拓展我们精神视野和格局的营养和动力才行。否则,一个知识宽广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心胸狭隘者。很多人都是知书但不达理,所有的道理都懂,但是他没有用这些道理来优化升级自己的内心。

        当下作家、学者、研究者都说我们有着源远流长的文脉。从《诗经》《史记》《红楼梦》《聊斋志异》一直到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文脉里,但每个人说到魔幻现实主义,说的是胡安·鲁尔福、加西亚·马尔克斯,而不说志怪小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们当下的写作跟传统之间的关系,那个传统我们没有拿过来。在将来,《聊斋志异》会越来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这个世界越来越趋同的时候,AI时兴的当下,我们要不被别人取代的重要的价值所在是什么? 就是去同质化,保证差异性。

        那么,这个差异性的东西来自哪里? 这种差异性源自我们的文化,源自祖先的传承。正如科学家所说,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源自格拉丹东雪峰上滴落的一滴水。从源头流下来,穿过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即《诗经》、陶渊明、曹雪芹……整个长江过程就是我们的文学历程。

        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要让中国的文学,或者要让一个中国人保证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东西,那么我们必须与文化建立深厚联系,而非中断。这关乎一项宝贵的精神资源。然而,是否有哪部文学作品或经典能成为当代中国人坚实而恒久的支柱? 这恐怕是个难题。阅读一位作家时,我们不仅是在读他本人,更是在接触与他相关的所有作家。因为他把前辈或同辈作家的优点都吸收进来,形成自己的作品。所以你每读一个作家,你读的不仅仅是这个作家,你读的是很多作家。

        阅读就像从一个点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然后积累到最后变成一条长河。我们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这条长河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读的书,其实也不是这样。书读好了,就跟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把其他一些溪流收纳进来,所以你会看到长江有很多条支流,这些支流并不是都从三江源来的,它可能从其他地方来的。因为它最强大,所以不断地把周围的溪流纳入进来。阅读也是这样,有些书我们读了产生了巨大作用,有些书没读,但其实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营养。所谓海纳百川,所谓万水归流,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人生,是能够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当然这个读最后还是要转化为人生的,转化为生命的,转化为内在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说,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水滴与河流的关系是一样的。

        (节选自徐则臣读书节大讲堂讲座内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