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不容忽视的一道景观

    ——蓬勃发展的当代哈萨克斯坦文坛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01日   19 版)

        ■王晓宇

        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在21世纪中叶跻身世界前30个最发达国家之列”确立为新哈萨克斯坦梦想,并为此制定了通往这一梦想之路的《国家计划》。文学梦是新哈萨克斯坦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以来,哈政府亲自过问文学作品的出版工作,制定鼓励文学发展的相关政策。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旨在收集那些被丢失和被忘却的记忆,强调“书籍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国家项目“文化遗产”。

        迈入现代化征程的30余年,可视为哈萨克斯坦人民寻求自我文化认同的过程。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在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哈萨克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自我认同和文化品格凝聚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书写,势必在哈萨克斯坦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反映和体现。

        哈萨克斯坦文学奖:激发创作活力,推出新人新作

        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文学奖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无疑激发了年轻作家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不少新人新作。哈萨克斯坦文坛共有四个影响力较大的文学奖项。

        首先是哈文学艺术国家奖。作为文学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奖在独立日之前颁发,每两年授奖一次。按照规定,每部文艺作品仅有一次角逐国家奖的机会;同一位申请者不能凭借两部或者更多作品申请国家奖,且同一位或者一批作者不能连续两届申请国家奖,以集体形式申请国家奖人数不可超过五人;国家奖获得者五年之内不得再次角逐国家奖;去世的作家不可申请国家奖,除非该作家生前已提交申请。我们下文要介绍的作家努尔马甘别托夫(ТынымбайНурмагамбетов,1945-)就是2020年国家奖的获得者。

        第二个奖项国际阿拉什奖是由哈萨克斯坦作家协会设立的国际文学奖,每两年授奖一次,主要授予用哈语写作的作家。该奖项设立于哈萨克斯坦独立之时,首个获奖者是从土耳其移民哈萨克斯坦的哈力甫·阿尔泰。

        第三个奖项是由第一总统基金会设立的文学领域首个奖项金合叶奖。基金会于2015年与哈萨克斯坦作家协会和国家语言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了这一大型奖项,旨在奖励年龄在18岁至35岁之间年轻作家此前未发表的哈语或俄语作品,支持、发展和普及现代哈萨克斯坦小说,发现和鼓励青年作家的创作。每位作者有权参加两次提名。比赛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最佳散文、最佳诗歌、最佳戏剧、最佳儿童文学和一个特别奖项(每年单独确定)。该奖项是哈萨克斯坦唯一一个针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作家的文学奖项,旨在激发年轻人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兴趣。评价标准包括:体裁和思维的独立性,作者的立场,表述的一致性和构思的独创性,文学和艺术价值,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和审美的深度。

        第四个奖项是金笔奖。不同于其他奖项,该奖项接受来自其他国家的作家申请,且评选机制也有所不同。这些作品首先由奖项官网的访问者阅读和投票。在线投票结束后,根据所得票数确定入围作品。以2019年为例,组委会收到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以色列、美国、摩尔多瓦和德国创作者提交的778件作品。

        多语种创作:哈萨克斯坦文坛百花齐放

        哈萨克斯坦当代作家群体按创作语种大致可分为俄语写作、哈语写作和哈俄双语写作三大类型。哈萨克斯坦的俄语创作群体拥有巨大的创作潜力,其中包括哈萨克族,也包括俄罗斯、乌克兰、日耳曼、波兰等其他族裔。哈萨克斯坦文坛有影响力的俄语作家和诗人包括尼·维列沃奇金(НиколайВеревочкин,1949-)、娜·切尔诺娃(Надежда Чернова,1947-)、奥·苏莱曼诺夫(ОлжасСулейменов,1936-)、米·泽姆斯科夫(МиxаилЗемсков,1973-)、尤·谢列布里扬斯基(ЮрийСеребрянский,1975-)、伊·奥杰戈夫(ИльяОдегов,1981-)、尤·格鲁宁(ЮрийГрунин,1921-2014)、巴·卡 纳 皮 扬 诺 夫 (БаxытжанКанапьянов,1951-)、拉·马丁诺娃(ЛарисаМартынова,1955-)、卡·奥马尔(КанатОмар,1971-)、帕维尔·班尼科夫(ПавелБанников,1983-)、阿·杜伊森比诺夫(Ануар Дуйсенбинов,1985-)等。在哈萨克斯坦,俄语文学有 专门的文学刊物《空间》(Простор)、《阿拉木图》(Алма-Ата)等。不仅如此,俄语文学作品经常在《涅瓦》(Нева)、《各民族友谊》(Дружбанародов)等俄罗斯大型文学刊物发表并获奖。其中,卡纳皮扬诺夫和奥杰戈夫的作品曾被译成中文刊登在《世界文学》杂志。

        哈萨克斯坦双语作家中有代表性的当属阿·科达尔(Ауезxан Кодар,1958-)和日耳曼裔作家兼翻译家格·别尔格(Герольд Бельгер,1934-2015)。科达尔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语作家,不仅用哈俄两种语言创作,而且将阿拜和朱马巴耶夫等著名哈萨克作家的作品翻译成俄语。科达尔从事许多题材创作,集诗人、哲学家、散文家、政论家和随笔作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他著有俄语专著《哈萨克文学史纲要》(1999)、《草原智识:文化学纲要》(2002),诗集《废墟之花》(2004)。在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哈萨克民族精神和独创性的体现。别尔格或许是唯一一位同时用哈语、德语和俄语三种语言进行创作的人,是三个民族和三种语言的天才(纳扎尔巴耶夫语)。作家诞生75周年之际,十卷本《别尔格作品选》问世。为此,哈国国家图书馆专门设立了别尔格作品展示柜。他的创作主要围绕哈萨克语言的独创性和丰富性、哈萨克人的道德价值观、日耳曼人融入哈萨克斯坦的进程、人民的历史记忆等方面展开。代表作品有《流浪者之家》(2003)《图尤克·苏》(2004)和《不和谐》(2007)。别尔格曾生活在伏尔加河畔,后因其特殊身份被驱逐到哈萨克共和国,一生充满了对哈萨克斯坦的无私热爱,是爱国主义的真正典范。他的创造性遗产已成为哈萨克斯坦文化的宝贵财富。

        以母语哈萨克语为写作语言的哈国作家多围绕传统哈萨克生活展开创作,如叶卢拜(СмагулЕлубай,1947-)的代表作为《孤独的毡房》(Одинокаяюрта)。穆卡诺娃(РозаМуканова,1964-)曾获得阿拜文学艺术国家奖和国际阿拉什奖。阿·叶格乌拜(АскарЕгеубай,1950-2006)则是用哈语创作诗歌的典型代表,还从事翻译工作,曾将歌德、舍甫琴科等人的作品译成哈语。努尔马甘别托夫亦是哈萨克斯坦文学艺术国家奖的获得者。截至目前,这位作家用哈萨克语创作了约20部篇幅不等的小说及散文作品。其中《甜瓜的香味》《再见,我的爷爷》《故土》《护身符》《故乡的炊烟》《大地之主》《童年歌谣》《呼声》等作品先后翻译成俄语、德语、乌克兰语和爱沙尼亚语等出版发行。2001年,国际笔会为表彰他对哈萨克民族当代散文创作的贡献给予了嘉奖。2006年和2019年,努尔马甘别托夫先后荣获哈萨克斯坦国家荣誉勋章和“哈萨克斯坦功勋活动家”称号。

        哈萨克斯坦当代小说创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哈萨克斯坦小说有着强大的自传性。”一如当代作家维列沃奇金作品《果戈理的颅骨》中有一半东方血统和一半欧洲血统的主人公“我”,作家借助文学作品对哈萨克斯坦大欧亚理念进行的形象阐释,是哈萨克文化在与外部文化互动中实现差异性共存的真实写照。尽管现实如此艰难和不定,哈萨克作家对未来依旧充满信心,以文学的方式极力构建一种“有着共同信念、意义、价值和行为的社会”。“乡村”是集中体现哈萨克传统生活和民族之魂的空间。几乎所有哈萨克作家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开启创作之路,其中包括经典作家阿乌埃佐夫(1897-1961) 和 穆 斯 列 波 夫(1902-1985),也包括当代活跃在哈国文坛的两位乡村散文作家,一位是用哈萨克语写作的努尔马甘别托夫,另一位则是用俄语写作的奥杰戈夫。

        努尔马甘别托夫因散文作品集《天使之死》(Смертьангелов)荣获以阿拜命名的2020年文学艺术国家奖。获奖理由是他漫长而富有成果的创作生涯是为艺术和祖国无私奉献、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和精神教育的生动典范。努尔马甘别托夫出生并成长于阿吾勒(哈萨克语“村庄”之义),熟悉农村日常生活,创作了一系列乡村题材散文,并凭借第一部小说集《甜瓜的香味》(1971)摘得全苏高尔基青年奖(1979)的桂冠。作家在一次采访中指出,他的许多作品都以乡村为主题,也许进入文学界正是因为对乡村散文创作充满信心。可以说,作家完美地驾驭了这一主题。

        获奖作品《天使之死》的故事发生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克孜勒库姆大沙漠边缘地带一个只有17户人家的小村庄——乌宗阿日克,村民靠种植庄稼,放牧牲畜,或在火车站一带打工为生。在哈萨克斯坦独立的最初几年,村里人为了维持生计陆续到大城市打工,留下来的则过着贫病交加苟延残喘的生活。人们找不到生活的出路,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于是,各色人等轮番登场,演绎了一场又一场悲剧。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巴依曲巴尔和切尔泰兄弟俩眼红邻居叶尔艾勒外出打工赚钱,于是满怀憧憬地去投奔邻居,却非常不幸地和邻居一起惨遭犯罪团伙杀害的故事。无论是投奔邻居的兄弟俩还是邻居,抑或犯罪团伙的同胞,原本都是生性善良淳朴的哈萨克人,是真正的天使。然而,有人却变得唯利是图,为了获取巨额利润不惜牺牲同胞的性命。第二部分讲的是乌宗阿日克村村民阿里迪亚尔与独生女毕毕泰的故事。复员军人阿里迪亚尔在参加邻村人婚礼时邂逅了美丽的姑娘切克尔古丽,两人育有一女毕毕泰。后来妻子患病离世,阿里迪亚尔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成人。没想到有一天女儿逃婚去了外地,留下父亲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后来,父女俩时常通信,在父亲的感化下女儿也常带孙女回来陪伴父亲。父亲则一边种植出售瓜果,放牧牲畜,一边积攒退休金全力帮助女儿一家过上好日子。

        这是一部讲述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社会状况的长篇小说。乍一看,两个故事情节各异,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有心地善良的人,也有嗜血成性、漠视生命之人,但共同点在于展现现代哈萨克人的命运。作家试图说服读者,只要相信亲情的力量,就能摆脱家庭生活的困境。作家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成功地吸引读者思考并追寻莎士比亚式的问题“生存还是毁灭”的答案。小说《天使之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读起来一气呵成,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心理问题和哲学问题。在创作如此深刻的小说尤其是在描写村民的性格时,作家仍不忘幽默。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巴依古特称其为哈萨克现代文学的上等佳作:“我们一直阅读并将继续阅读努尔马甘别托夫这位堪称经典作家的作品。即使有人如此不尊重文学,我们也不会停止阅读他的作品”。长篇小说《天使之死》被誉为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最优秀的小说作品,不仅在作家个人创作生涯中,而且在新世纪整个哈萨克斯坦文学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用俄语创作的年轻一代哈萨克斯坦作家的杰出代表当属奥杰戈夫。他著有作品集《独一无二》《太阳升起的声音》等,曾获2003年“当代哈萨克斯坦长篇小说奖”、2004年哈萨克斯坦“寻找作者戏剧奖”、2003年英国“ON诗歌奖”和2014年俄罗斯官方颁给境外俄语作家的“俄罗斯奖”等文学奖项。我们要介绍的乡村散文《铁木尔和他的夏天》(Тимуриеголето)是作家系列短篇小说集《外来者》(Пришельцы)中的首篇。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暑假期间回乡看望祖母的男孩帖木儿所经历的乡间奇遇。过完12周岁生日的帖木儿,被父亲送上开往祖母家的公共汽车,由此开启人生第一次独立之旅。乡下的祖母为了迎接孙子作了精心准备,并热切盼望孙子的到来。当帖木儿在城里所接受的教育和规训遭遇到以阿廖娜和马羊等家畜为代表的农村世界,青春萌动的主人公似乎一夜间就“长大成人”。一个星期后,男孩回城继续原先的生活。亲情的延续,促成了祖孙两代原本分隔的农村和城市两个世界的连通。

        有评论家把奥杰戈夫与同样用俄语写作的吉尔吉斯斯坦大作家艾特马托夫相提并论。关于这一点,奥杰戈夫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应:“对于一个用俄语写作的作家来说,在哈萨克斯坦生活本身就有一定的魅力。这种不由自主的欧亚结合使我以更加复杂的方式感知世界。尽管用俄语写作,但我的思维方式和心态更像东方人。我在俄罗斯文学中长大,但哈萨克民歌比俄罗斯民歌更能引起我的共鸣。我的作品在俄罗斯出版,但作品主人公往往以哈萨克人为主。”可见,无论作家采用何种语言,围绕何种主题创作,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仍旧集中在对祖国故土和同胞的热爱。

        有评论家指出:“哈萨克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分子,全世界人民都需要哈萨克文学。因为诸如人性和爱这样的品质并非哈萨克人民所独有。共同的人文价值应该把大家团结起来。”独立30余年来,尽管哈国暂未诞生大量引发国际关注的文学作品,但是作家们正在不遗余力地探索本国文学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本土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成为哈萨克斯坦作家无法回避的核心之问。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当代哈萨克斯坦,仍需借力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文学作品,增强民众的身份认同感,从而有效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