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江西诗派与当代诗歌创作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01日   15 版)

        ■石厉

        江西远古属楚地,其诗歌传统受楚辞影响颇大。楚辞的风格不像黄河流域的诗歌那样规整,而是充满抒情和散逸。东晋时陶渊明的田园诗,将这样的诗歌意境推向一个高峰。他所谓玄言与说理也是概略而简捷。当然他也化典,譬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一词应来自《诗经·小雅》:“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南山是长寿的象征。在东篱下采菊,悠然才可长寿。渊明诗的表现风格本质上仍然是追求散逸与自由。后来宋代黄山谷等人异数突现,另立门派,可商议处颇多。前人筚路蓝缕,比较朴素,对化典没有太多故意与苛求。但唐人、宋人却不同,在经历了一千多年文化堆积与故事层累以后,如何消化历史,也成了诗歌表现中的一个问题。

        尤其是江西诗派,将化典、用典的诗歌表现方式推向极致。江西诗派的宗师黄山谷有一首著名的诗《寄黄几复》,可从中窥一斑而知全豹,亦可看出黄山谷及江西诗派诗歌表现的特点: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作者黄山谷关于此诗题注“乙丑年德平镇作”,说明山谷此时在德州。这首诗写于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应在苏轼乌台诗案(1079)后黄庭坚受牵连被贬山东德州时所作。作者思绪悲凉。人在情绪颓废时,最容易怀念故交。黄几复,江西南昌人,与山谷是青少年时的好友,此时黄几复在四会县(今属广东)任知县。

        首联写与友人黄几复距离遥远,托寄飞雁传书也无法到达。两句皆有出典。《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北海与南海,大海茫茫,相隔遥远。相传北雁南去,至衡阳而歇翅不飞。何况友人处广东一带,雁书不至。

        颔联是追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化自王安石嘉祐五年(1060)写给自己妹妹的七律《示长安君》中的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但是诗意空间感得以扩大。出句追忆当年春日时把酒言欢时的情境,对句中“江湖”大概化自杜甫《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可能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江湖加夜雨,十年来夜夜灯火守望的思念之情更加深沉而凄凉,灯火乃是古人能够心心相印的形象印证,过去常常有“传灯”之说法,还有以“烛”为主之例,皆类此也。

        颈联是为这位清贫而有治国之才的知县朋友鸣不平。出句化用司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的典故,对句化用《左传·十有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一个人三次折断肱骨,就会成为良医。山谷诗意是说,他家徒四壁,清正廉洁,又有治国宏才,难道还需要像良医一般折肱三次吗? 出句严重出律且三仄尾,且三个字互相间撞韵,读着别扭,这是黄山谷故意写出拗句,显示诗句的诘屈聱牙。

        尾联呈现黄几复万里之外身处当时荒凉之地的情境,想象他因为读书头发已白,在遥远的南海边,隔溪的猿猴也在瘴溪藤上啼哭,气氛更为凄惨。这句诗应化自李贺《南园》一诗:“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还有人说,化自苏轼《失题一首》:“读书头已白,相对眼终青。”

        几乎句句有典,无一字无来处。这就是黄山谷及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写作方法与诗派宗旨。山谷这首诗自诞生以来,在诗歌界影响颇大,不亚于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虽然李白写离别,山谷寄友人,都是追诉对朋友的深情。但他们所呈现的诗歌表现风格大不相同,李白

        注重自然意象的用运,而山谷注重人文典象的化用。

        “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重要的诗学概念。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阐述:“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本来是道家术语,山谷借用,是指找到灵丹,让自己本来是铁的诗意,得以点化,变成闪闪发光的真金。

        黄庭坚对“夺胎换骨”法也有解释:“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释惠洪《冷斋夜话》引)“夺胎换骨”主要是指师前人之意,将前人作品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是对“点铁成金”的进一步发挥,这一主张被江西诗派奉为金科玉律,成为他们的主要纲领。

        因此他们认为“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作诗要“合古人”,必须以故为新,做到字字有来历。

        以黄山谷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每写一首诗,如做学问,如作一篇典故含量庞大的文章。如此是否合适,还可再论。黄山谷共创作了两千多首诗,几乎每一首都要求无一字无来处,其他江西诗派成员皆起而随之。

        对此,历史上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江西诗派这是明目张胆剽窃别人的作品。其实他们的祖师杜甫在化典和用典方面,也毫不逊色,甚

        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宋人李洙编纂的《杜工部集》中,收杜诗一共1405首,另有29篇文章。杜诗研究者金启华先生曾统计,杜诗化用各种典籍及前代作品共涉及其诗歌866首。

        1.化用《诗经》中句子涉及诗歌109首;

        2.用屈宋以下唐以前历代诗歌句子涉诗580多首;

        3.用四书及其他经书中句义涉诗78首;

        4.用诸子句义涉诗55首;

        5.用《史记》《汉书》等史书句涉诗44首。等等,不一而足。应该还有一些诗,看起来是自然意象,但其实也应该是化典。这样计算,杜诗中估计有近1000首诗都运用了化典。杜甫也在《戏为六绝句》中说:“转益多师是汝师。”

        化典、用典,应该是运用典象的创作方式。总的来说,诗歌主要有两种创作方式,一种是运用意象的创作方式,一种是运用典象的创作方式。李白写《赠汪伦》的诗歌表现方式,就是意象的运用,黄庭坚《寄黄几复》是典象的运用。意象是直接由人思想和感性与自然物事的瞬间组合,典象则来源于书斋生活,来源于以往的典籍和作品,经过创作者重新提炼,沉积及体现于诗歌中,使诗歌语义丰富而厚重。

        无论是旧体诗歌创作,还是新诗

        创作,当代的诗歌创作,用意象表现的方式进行创作者居多,很少使用典象。这种现象其实是现代诗歌提倡语言口语化以来,造成的副面影响。如果说江西诗派当时走向一个极端,那么现当代诗歌创作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虽然中国现当代新诗创作基本借鉴西方自由诗的体例,但其实我们也只是吸收了西方自由诗中浅近的一面,而未将其化典、用典的一面继承下来。比如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著名的《荒原》一诗,其中大量运用典故,既有古希腊神话也有《圣经》故事,还有东方佛学及其他文学经典中的情节,这首诗启迪、影响了现当代诗歌创作的脉络和走向,但同时也让许多浅薄的自由诗写作者望尘莫及。

        单纯由自然意象表现的作品,无法避免轻率、单调。当代人在精神内容与复杂向度上,与古人没有太大差别,无知而盲目的所谓的精神制造,或许就是原地踏步或退步。只有时时参照历史,进行精神溯源,也许我们才能有所进步。当代诗歌创作,如果要有一个大的飞跃,在运用意象的同时,应该提高创作者对人类以往人文典籍的掌握程度,承继古典诗歌中运用典象的方式,让自己的诗歌自觉接续人类文明的历史,而非时间过去了,由于太过轻微,最后被历史淘汰。

        (作者为《诗刊》编委、《中华辞赋》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