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值得关注的“流域舞蹈”研究

    方李莉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17日   10 版)

        《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的文化互动研究》,叶笛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11月第一版,78.00元

        近期阅读了叶笛的专著《文化涵化与多元一体:长江流域舞蹈的文化互动研究》,感触颇深。其在舞蹈研究方法论方面的实践探索,以及多元一体观念统摄下完成的考察成果展现出几个明显特征,令我深受启发。

        第一,近年来研究流域音乐的论文较多,但如此深入研究流域舞蹈的论著,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这应该是第一部。这样的视角对艺术人类学的传统研究是有冲击的,其让我们看到艺术人类学不仅可以有社区艺术研究、村落艺术研究、城市艺术研究,也可以展开流域艺术的研究。相比较而言,流域艺术的研究有更多的动态性、多点性,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艺术系统。“流域”也可以属于一个流动的地理空间,其中的水陆通道为艺术的异地传播和流域内区域文化的互通性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流域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追溯在流域中发生的穿越时空的舞蹈行为,还可以探讨舞蹈习俗与江河流域的关联性,即文化与山水之间的关联性。其和资华筠先生的生态舞蹈学具有某种关联性,与舞蹈人类学、流域人类学的关联性就更加密切。因为其不仅是舞蹈的研究,还是舞蹈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关系的研究。如此跨学科的视域,对于舞蹈研究来说,是全新的,具有方法论上的挑战性和创新性。

        第二,以长江流域为视角切入的文化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前常常讲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其实长江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孕育形成的重要摇篮。日本历史考古学者贝塚茂树认为,“长江流域的文化比黄河流域的文化大概更早发达起来,至少要懂得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是并行存在和发展的”。从唐代开始,由于大运河的凿通,这两条大江以及它们的分支得以链接,促进了中国内陆之间的相互联系,经由地处长江出海口的扬州进入世界贸易,致使唐代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国际性的国家。因此,长江和黄河一样是中国的母亲河。作者选择长江流域的舞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非常有意义。

        第三,有效运用了研究范围和分类确定的方法论。为了做好“长江流域舞蹈”这一研究,作者对其概念中的空间范围做了一个界定:长江流域有19个省级行政区,但作者认为,文化意义上的“长江流域”与地理意义上的“长江流域”不完全重合。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广东、福建、广西行政区划内虽然有长江支流经过,但只是很小的支流,流域面积十分有限,可以认为受长江流域主流文化的影响较小。因此,该书将研究范围界定为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流经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3个省级行政区划,这也是传统上认定的长江流域文化影响播布的主要区域。在此基础上,参照长江流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成熟框架,将长江流域13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青藏舞蹈文化区、滇黔舞蹈文化区、巴蜀舞蹈文化区、荆楚舞蹈文化区和吴越舞蹈文化区。如此,不仅缩小了研究范围,也使得研究更加清晰和体系化。

        这本专著的作者力图实现聚焦“长江流域舞蹈”的可靠研究,选择将自己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长江流域典型传统民间舞蹈中较具有代表性的舞种,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长江流域舞蹈为主线、以进入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重要舞种为补充,对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地理播布情况依序进行考察,总结出区域分布不均衡、民族构成不平衡、区内外互动频繁等三大特征。应当说,这样选择是非常睿智的,因为大多数民间舞蹈与当地习俗紧密相关,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注的对象,并且名录上的舞蹈也是经过专家们层层筛选确认的,具有权威性。

        第四,以动态的视角作为整个研究的主线。作者采取“动态”视角考察流域舞蹈的流变与传播,包括舞蹈文化的区内互动与区际涵摄。“动态”被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维度是长江流域舞蹈发展的时间轴,上自原始舞蹈时期,下至当代,通过对现今五大区域舞蹈遗存的分析梳理,找到遗存因素并对当下传承现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发展与演变、传承与创新;“横向”维度则着重对五大区域舞蹈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涵摄进行考察,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探讨长江流域舞蹈体系中,不同形式舞蹈的艺术风格、民族特色、审美特征与区域影响。

        作者遵循了“地理播布梳理→区内互动考察→区际互动分析→涵化理论构建→多元一体凝练”的基本思路。首先,对青藏、滇黔、巴蜀、荆楚、吴越文化区的传统民间舞蹈的地理播布进行量化梳理。其次,对长江流域五大舞蹈文化区的区内舞蹈文化的互动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考察。再次,对长江五大舞蹈文化区的区际舞蹈文化互动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考察。复次,基于舞蹈文化互动的考察,构建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涵化理论。最后,在前四部分的基础之上对长江流域传统舞蹈文化进行综合性与统一性的研究,理论抽象的基础上概括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共性特征,凸显融合性与内聚力。因此可以说,互动性与整体性考察是本书区别于一般意义分区域、分省份舞蹈“巡礼”记录的根本所在。这样的研究内容丰富,层次众多,但结构清晰,多而不乱,时间与空间、整体与局部、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分明有序。

        第五,以多元一体的视角审视长江流域舞蹈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繁复庞杂的多民族舞蹈支脉中寻找统一性和整体性。作者在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视角下,对长江流域舞蹈文化展开综合性、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研究,通过系出同源、异曲同工、紧密互动三部分论证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多元一体的基础之上,以民族认同的理论框架为指导,论证长江流域舞蹈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我国先民舞蹈有两个逻辑起点——文舞与武舞。《国语》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文舞的功能在于“祀”,而武舞在于“戎”。因此“舞”的起源实质包含了游牧文化与稻作文化的形态意蕴与功能互补,这样的内涵多元统一地潜藏在各具特色的地方舞蹈中,经由作者的研究而被清晰梳理出来。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来看,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依托。长江流域舞蹈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形成区域民族共同记忆,进而有利于展现民族文化自信、共筑文化共同体。长江流域舞蹈文化同源而生,尽管在历史长河中多样发展,但“多样”只是表象,“一体”才是实质。因此也可以说,长江流域舞蹈文化的“多元一体”样态是活力的、多元的、传承的、互动的,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从以上五点,让我们看到叶笛的这本新著,有许多的创新和学术上的突破之处。首先,该著具有跨学科、跨地域、跨时间的综合性研究的特点,具有创新性。其次,该著聚焦于流域舞蹈这一概念,与流域音乐形成呼应,对整个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贡献。最后,整个研究紧扣长江流域舞蹈多元一体的主题,论证了长江流域舞蹈虽然民族众多,形式纷呈,但内在却是一体和相互涵化的,这一结论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叶笛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常务理事,曾获得过费孝通艺术人类学二等奖,是中国艺术人类学领域里舞蹈研究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近年来她的许多论文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在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本专著的出版又将她的学术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此对她表示祝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