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10日   20 版)

        《一生一事》,李昕著,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3月,88.00元

        ■马瑞洁

        与李昕老师相识始于2005年。当时刚从香港三联书店调任北京三联书店的李昕老师,受邀到南开来讲座。李昕老师准备了包含有大量图文的精美课件,带我们领略了香港书业的先进技术和全新理念。这场讲座令我们南开编辑出版专业的师生大开眼界,学生老师纷纷热烈提问,原定2小时的讲座,一直持续了将近3个小时才结束。李昕老师也由此开启了延续十年的南开编辑出版系列讲座。

        李昕老师的讲座,一开始仅面向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后来研究生们也纷纷慕名而来,再后来外专业、甚至外院系的学生也跑来“蹭课”,讲座的地点也由一开始的范孙楼章阁厅换到了东艺小礼堂方能容下所有前来求教的学生。我有幸聆听过李昕老师在南开的全部讲座,最让我惊叹的是,不管距离上次讲座是半年还是一年,不管讲座的听众是否已是新一届的学生,李昕老师从不炒冷饭,每次都会带来全新的主题、全新的案例、全新的思考,甚至还提前报出两三个选题,让我们“选择学生最需要的”。这让人不由得感叹,根据受众需要做选题对李昕老师而言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而他的出版经验、观察和思考,也实在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2015年,李昕老师以他在南开的讲座为基础,出版了一本《做书:感悟与理念》。这本书整体阐述了编辑素质和修养,以编辑的策划能力、审读加工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创新增值能力为纲,缀集案例180余处,兼具可读性与实践指导价值。

        今年3月,年届70岁的李昕老师又以《一生一事》为题,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对自己40年的出版生涯做了细致梳理和坦诚分享。和以公开讲座为基底的《做书》相比,《一生一事》更像是老朋友之间的私人谈话。在洒满阳光的午后,一盏茶一本书,听李昕老师翻书忆往娓娓道来。或前所未知,或如雷贯耳,来来往往皆是文人故交,桩桩件件无不亲力亲为。在作者的自我剖解中,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位优秀编辑人的成长历程和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感。

        李昕老师的职业生涯跨越了三个不同的出版时代,辗转于四家声名显赫的出版机构,卓越的从业履历和他所处的时代、所在的出版平台,使他有机会与杰出的同侪共事、接触到优秀的作者和卓越的作品,他的出版经验与深刻反思,不仅是个体的也是时代的,是过去40年间我国出版业发展转型、理念变迁的真实映射。

        这本书一旦翻开,不一口气读完就很难放下。这种魅力不仅源于名家名作幕后故事的吸引力,更因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热爱与执着,实在令人动容。

        这份热爱让李昕老师放弃留学、放弃从政、放弃经商,择一事终一生,一心一意做出版;这份热爱让他40年来从未远离编辑一线,从1982年到2022年,他参与选题出版的图书超过1000种,担任终审的图书超过2500种,共约5亿字;这份热爱让他乐于面对出版工作的酸甜苦辣,始终抱持着开启民智、促进社会进步的文化理想。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时期,他要与诸多专家对话,于是开启了专家型编辑之路,积极展开文学批评,一心希望成为文学评论家。他为有争议的作者和作品争取出版的机会,也曾有过因处理不当写检讨的经历;在香港三联时期,他不仅要在极短时间内克服语言关、适应香港的职场文化,还要尽快熟悉彼时内地出版业尚未普及的电子出版技术,要在文学热退潮的香港市场中学会“深井里游泳”,更要坚持韬奋传统为社会尽职尽责;返回北京三联,他要面对人事“地震”后的余波,要在坚守传统与开拓创新中作出平衡,要扛住“三联可否大众”的质疑,要在个人与北京三联“对表”的同时,带领北京三联完成与时代的“对表”,走出象牙塔,贴近现实;退休后来到商务印书馆,他要面对新媒体带给图书销售的颠覆性冲击,要从零开始学习新媒体宣传、开视频号、做短视频,“试图通过适当的、周密的策划,打造畅销书”。

        这些“时代和历史夹缝”中的探索,这些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胜利的追求,固然有因难见巧、好谋而成的圆满故事,但也不乏阴差阳错、事与愿违的遗憾篇章。李昕老师也有错失选题、错信作者的时候,也经历过引发编创误会的“无奈合约”,也组织过几乎“白忙一场”的新书发布会,也为纸质图书的市场萎缩感到焦虑……凡此种种李昕老师全部坦坦荡荡地从头讲起,甚至在整部回忆录中,种种遗憾和怅惘,似乎比欢愉和满足还略多些。

        但也正是这样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遗憾和怅惘,让李昕老师的出版理想变得如此真实可感、触手可及。这份理想,蕴藏在每一篇精雕细琢的文案里,蕴藏在每一场与作者的深入交流中,蕴藏在每一次对市场的敏锐洞察里,蕴藏在那一句“改变那不能接受的,接受那不能改变的”的箴言中。它不是悬浮半空的乌托邦,不是不食烟火的瑰色幻境,而是一份根植于现实土壤、经受过困难锉磨和岁月洗礼的坚定追求,是一位老出版人经手过眼几千本图书,用40年时间扎扎实实走过的路。

        李昕老师在《一生一事》的封面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一生和自己喜爱的图书结伴,从中不仅汲取了太多的营养,而且获得了太多的乐趣。”出版之路并非没有苦涩与遗憾,而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一生一事》是李昕老师40年职业生涯的梳理和总结,也是当代出版史的剪影侧记,它是一颗饱满的果实,更是一颗等待萌发的种子,它把理想与热爱种在以编辑为人生事业的青年人心中,春风化雨,万物萌生,此一事,也是万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