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英语和创意写作荣休教授约翰·巴思(John Barth)4月2日在佛罗里达州的博尼塔斯普林斯去世,享耆寿93岁。
巴思最著名的小说是他1960年的800页讽刺史诗《烟草经纪人》(The Sot-Weed Factor)。李自修和徐朝友汉译此书厚逾1000页,2013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小说开篇写道:
十七世纪最后几年,在伦敦咖啡馆里那些傻蛋和纨绔子弟中间,可以见到一个瘦骨嶙峋、四肢细长
的高个子,名叫埃比尼泽·库克。此人野心勃勃却资禀不足,略有天赋但又欠谦虚。如同他那些据说在牛津或者剑桥上学的混账朋友们一样,他发现,用母语英文的语音做一番游戏,比冥思苦想英文的含义更叫人解颐,于是自己非但没有不惮劳苦致力学术,反而掌握了作诗的淫巧,竟然仿效着昔日的时尚,挖空心思、连篇累牍地写起了双行体诗来,里面一会儿丘夫,一会儿朱庇特,回荡着刺耳难听的韵律,塞满了牵强附会到不可救药的比喻。(引李自修和徐朝友译文)
在为中译本所写的后记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建平将它称为
“一部运用后现代主义史学模式探讨如何解构终极历史观的历史哲理小说”。
“《烟草经纪人》以17世纪美国马里兰州殖民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围绕着马里兰州桂冠诗人埃比尼泽·库克的生平事迹和马里兰州殖民时期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以大量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献为线索,考察美国马里兰州殖民历史。”王建平教授总结道,“巴思构想的是一部八百多页的马里兰州殖民历史的滑稽史诗,书名取自库克的同名史诗。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称《烟草经纪人》是一部‘解剖’历史的小说——
一部宏大的、结构松散的小说,拥有多条线索、平行故事、框架叙述的鸿篇巨制。小说的主人公埃比尼泽·库克,在书中被称为‘诗人和处子’,是一位马里兰州的纯真青年,立志创作一部英雄史诗,结果却看破红尘,最后将诗歌写成了一部长篇讽刺诗。小说以库克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马里兰州的殖民历史,同时对历史书写本身的问题作了富于哲理的思考。”
巴思1930年5月27日生于马里兰州东海岸的剑桥,曾立志音乐,并入读纽约著名的朱利亚尔音乐学院,但很快意识到自己天赋不足,于是转学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校古典
图书馆打工期间,巴思受到《奥德赛》《堂吉诃德》《一千零一夜》《项狄传》和拉伯雷《巨人传》等作品的启发,便写起小说来了,一生出书约20部。
吴其尧译巴思1956年的处女作《一出漂浮的歌剧》(The Floating Opera),王艾、修芸译巴思1958年的第二部小说《路的尽头》(The End ofthe Road)和邹亚译1972年的巴思小说集《客迈拉》(Chimera)在中国亦有出版。
《客迈拉》与约翰·爱德华·威廉斯(John Edward Williams)的小说《奥古斯都》(Augustus)分享了1973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
(王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