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萍
这是一篇姗姗来迟的书评。
接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爱中山迈向百年》院史编委会的撰写书评邀请,是在2024农历新年前。不胜惶恐之余,却迟迟未能动笔。一方面俗务缠身,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我个人对“中山”二字的情愫。长期行走在医学圈,我知道几乎每一座被冠以“中山”品牌的医院背后,都深藏着不可湮没的“功与名”。与这样一部作品对话,我希望自己能够调整至一种松弛的状态,从而去平静地倾听一个娓娓道来的“大院养成”故事。我想,这是对一部作品最真诚的尊重。
于是,我用了整个春节假期,完成了这部10万字院史的阅读。掩卷覃思时,似是在一条近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徜徉了一遭,迎面邂逅了一座更为真实厚重的厦门中山医院。
大厦之门的医学发展史上,理应有这样一座如此品格的医院。
自1928年至2023年,厦门中山医院的95载辉煌征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被浓缩进6个篇章中:“从峥嵘岁月走来”“在战火中洗礼”“打开人民医院的历史篇章”“特区腾飞的新中山时代”“新世纪,新开局,新步伐”“新时代、新征程、新梦想”。这其中,有纷飞战火、动荡坎坷,更有辉煌凯歌、家国情怀。徐徐打开的历史长卷中,令我无数次动容的,是贯穿于时光之中、赓续绵延的中山精神。
人间洗礼跌宕起伏,厦门中山人的医者风骨始终卓然。而这风骨,是这所医院在时光长河中始终闪耀的精神火把,照耀着中山人笃定前行的路。之于此,陈嘉庚、林文庆才能将“天下为公,造福民生”的偌大理想信念深植到了厦门中山医院的基因中;之于此,这种悲悯苍生的情怀才得以历久弥新地传承与发展。
我在字里行间抚触着厦门中山医院的来时路——
停滞于战火,困顿于特定时代,我为之感慨、感怀;停办又复办,踽踽却前行,终而迎着厦门经济特区创办的大潮踏入了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我为之抚掌欢欣;当轻舟已过万重山,新时代、新征程,全新的厦门中山医院犹如踏马行花,沿途皆是满眼璀璨,我再次在内心为之雀跃。
一部厦门中山发展史,半部厦门卫健史。将厦门中山医院发展进程与厦门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乃至整个厦门整个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交织融汇地去呈现,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一座前行中的医院,自然不是一所茕茕孑立的孤岛。时代会在专属的时期,在每位参与者身上烙印下专属的徽章。了解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鹭江之滨”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便会更加深刻共鸣陈嘉庚、林文庆等一代侨领“天下为公”之愿的赤诚;读懂战争的冰冷与世事变幻,便能更加真切地捕捉到厦门中山人骨子里的坚忍不拔;抚触到厦门经济特区初建时的如火如荼,我们便能更加真实感知到厦门中山医院血统中的“特区基因”……当然,这也让我们得以在时间线中一窥厦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博爱中山 迈向百年》中,糅合了大量珍贵史料和老一辈厦门中山人的访谈口述。对一段历史的阐述从不应该是“一家之言”,厦门中山医院昔日院长、书记、专家,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护士长,从不同的维度阐述了他们记忆与经历中的厦门中山医院。这些记忆篇章就像一片片珍贵的文物零件,鲜活地还原组合出厦门中山医院的完整风貌,重现出厦门中山医院近百载厚重风华。
身为《医师报》社的一员,我也欣慰而荣幸,《医师报》福建站成员全程参与了本书的编撰工作。为广大医者鼓与呼是医师报全体同仁笃定践行的使命,能够有机会为这样一所厚重的医院追溯其源头活水,这是医学媒体之幸,也是医学媒体之责。
“中山精神就像一道光,向光源望去,代代中山人挺直的脊梁在时光跃起”。我在书中完成了一次“寻光之旅”,向这遥远、赓续绵延精神之光致敬。我更坚信,厦门中山医院“过往,也许史无前例,但那一定不是中山人未来征程的至高点”。祝福这座古老又簇新的医院拥有一个光明盛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