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忆赵世纲先生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10日   07 版)

        ■唐新

        赵世纲先生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著名考古专家,曾担任过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先生在一生学术生涯中对裴李岗文化、楚文化、音乐考古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我和先生接触不多,但他给我留下的记忆却很深。

        记得跟先生第一次相识,是2005年10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四省楚文化年会上。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参加大型学术会议。会上增长了很多见识,还结识了不少师友。当时会务组安排大家一起乘车去湖南省博物馆考察。在车上,我旁边坐着一位老先生,看起来很儒雅,可我们彼此又不认识。看到此情形,一起参会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楚文化专家曹桂岑先生主动给我介绍说:“这位老师就是我们所赵世纲先生。”我听后倍感意外,因为先生的大名很早我就听说过,但一直未曾谋面。没想到今天坐在我旁边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竟然就是发掘过著名淅川下寺楚墓的赵先生。激动之余我急忙向先生问好,还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先生说话虽是焦作方言,却很温和,他娓娓道来,给我讲了上世纪50年代在淅川丹江库区调查古遗址和古建筑的情况。还讲述了70年代末期他在淅川丹江岸边发掘下寺楚墓的亲身经历,对于下寺墓地有几个争议的问题,他也简要给我介绍了情况。这些往事尽管过去几十年,但先生还记忆犹新,我听后受益匪浅。当时我还冒昧向先生提出:“能不能给我找一本您主编的《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报告?”先生告诉我他已退休多年,这本报告现在已经很少了,有不少学人都在找这本报告,回所里后尽量帮我找一本,让我等消息。

        说话间到了湖南省博物馆,大家进馆后首先参观著名的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之后又相继参观其他陈列。我一直随先生参观,当参观到新石器时代文物展厅时,我感觉精彩文物少,想粗略看下就去其他展厅看文物。这时先生对我说:“小唐,我近期正在做一个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专题,需要更详细地看一遍展厅陶器。你先去其他展厅参观一会再来找我吧。”。就这样过了一个小时,当我参观了其他文物回到展厅找先生时,先生依旧认真拿着小本仔细对照器物写写画画。我不忍心催他走,陪着他全程看完器物后才回宾馆。现在想想,当时的我还很年轻,做学术刚刚起步,对先生的执着治学精神还没有深入感悟。第二年我偶然在《中原文物》杂志上看到先生发表的长篇研究新作《篦纹的起源与传播》。我想这应是包括他在长沙考察新石器时代文物在内,并不断思考的结晶。读完这篇文章后,我逐步开始对先生治学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其实,先生并不是科班出身,对考古与文物研究完全是自学成才。这要比专业人士付出更多的努力。长沙之行,我所见到的先生努力学习的场景,仅仅是他几十年学术研究的缩影,却深深地影响了我。

        一晃两年过去了。2007年岁末,在河南平顶山召开的四省楚文化年会上,我再次见到先生。他见到我时特别叮嘱我:“小唐,午饭后到我房间来下。”吃过午饭我如约来到先生房间。当时他跟另外一位楚文化专家马世之先生住一个房间,马先生也是我敬佩的一位考古专家,许久不见,我们一起畅聊起来。之后,赵先生从床底拉出一个黑色皮箱,打开箱子后里面放着一本书,仔细一看,竟然是我期待已久的精装本《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先生说:“你要的书我给你带了,现在这本书已基本脱销,很难找到。你还很年轻,以后的学术道路还很长,你又是淅川学人,更应该全面了解淅川下寺楚墓。希望我这本报告对你今后的楚文化研究能提供些帮助”。在我的要求下,先生当场在书的扉页签名留念。真没想到两年前在长沙我随口说的一句话先生还这么重视,他并没有邮寄,而是从郑州带到平顶山当面送给我,怎能不让我感动! 位于淅川丹江水库西岸的下寺楚墓群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楚文化考古重大发现。该墓地属抢救性发掘项目,共出土青铜器、玉器、金箔饰等各类文物数千件。青铜器多达300余件,有铭文青铜器就有67件。其中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云纹铜禁等器物更是罕见的国宝,云纹铜禁还被列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该墓地报告是赵世纲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这部40多万字的报告包括墓地发现情况的详细介绍和出土器物描述。报告对楚文化形成原因、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青铜器铭文考释、出土编钟音律测定等多学科都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凝聚了先生和课题组成员十余年的心血。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获奖。16年过去了,如今,这本书我一直珍藏着。每当翻开这本报告,先生当年教导我的情景就不时浮现在眼前。

        之后几年我们见面很少,一直都是电话或书信联系。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个人考古作品集《赵世纲考古文集》。他很快给我寄来了签名本和另外一本学术作品《裴李岗文化发现与研究》,并附有一封亲笔信。当看了先生《裴李岗文化发现与研究》一书才知道,原来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竟然是先生发现并命名的。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早期的空白。先生的考古文集收录有几十篇文章,是先生几十年学术生涯的总结。内容涉及裴李岗文化研究、楚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此书封面选用的是淅川下寺楚墓远景和墓地出土青铜器珍品龙耳虎足铜方壶照片,封底则是下寺出土的楚文化国宝王子午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先生对淅川文化尤其对楚文化情有独钟。书中有几篇文章我拜读多次,常读常新,我的学术研究也从中受益很多。

        2021年元月,先生不幸因病去世。先生去世时已90高龄,是个长寿老人。先生之所以长寿,我想这与他自己有良好的心态和温和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当时因为还在疫情期间没有举行告别仪式,我也未能见到先生的最后一面,深感遗憾。愿这篇小文带去我对先生的深深怀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